摘要:都2024年了,还有人揪着几年前的口误不放?可没人注意到,他现在的身份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红丝带健康大使”,身边坐的是北京佑安医院的孙丽君主任、山东省防艾协会的傅继华会长——这些都是真正的行业专家。
刷到靳东在济南大学讲艾滋病防治的视频时,评论区居然还飘着“诺贝尔数学奖”的调侃。
都2024年了,还有人揪着几年前的口误不放?可没人注意到,他现在的身份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红丝带健康大使”,身边坐的是北京佑安医院的孙丽君主任、山东省防艾协会的傅继华会长——这些都是真正的行业专家。
你可能会问,一个演员讲防艾,能比医生专业吗?
坦白说,肯定不能。但他在活动里说的两句话,我觉得比专业术语更接地气。一句是“早发现早治疗不是丢人的事”,另一句是“年轻人得把健康婚恋观放在心上”。这话从明星嘴里说出来,和从医生嘴里说出来,效果真不一样。高校里的学生,可能没耐心听完整套防治指南,但因为是靳东讲的,至少会多停几秒,多记一个知识点。
有人觉得他“缺乏专业深度”,可公益宣传的核心,不就是让更多人愿意听、愿意信吗?如果连听都没人听,再深的专业度又有什么用?
再说他去年演的《欢迎来到麦乐村》,里面那段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戏,我到现在都有印象。他演的医生马嘉,给HIV阳性患者做手术时,血直接溅进右眼。镜头里他慌着用生理盐水冲眼睛,后来躲着家人吃阻断药,甚至想过“真感染了就留在非洲”——那种恐惧太真实了。
你知道吗?这段戏后来被中国疾控部门拿去当培训案例了。多少医卫人员通过这个剧情,更清楚职业暴露后该怎么做:24小时内吃阻断药,28天后查抗体。这些细节,要是印在宣传册上,可能没几个人会仔细看,但拍进电视剧里, millions of人都看见了。
有人会杠,演个角色而已,算什么贡献?
可你想过吗?大多数人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很可怕”“会传染”的模糊印象里。马嘉的故事,刚好把这种模糊变得具体:它会通过血液传播,但及时处理能阻断;感染者不是洪水猛兽,同事们还是会一起帮马嘉度过难关。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剧情,比任何口号都更能消除偏见。
有意思的是,公益和角色还形成了一种联动。看完剧的人,再看到他进校园讲防艾,会自然联想到“哦,他演的医生也遇到过这种事”,不知不觉就把剧情里的知识点和现实里的公益宣传串起来了。中国疾控部门会用这段戏当培训案例,不就是因为它既专业又有传播力吗?
当然,争议一直都在。有人说他是“蹭热度”,有人说他“不够专业”。可反过来想,要是没有他,这些防艾知识能走进这么多高校,能让这么多人因为一部电视剧关注职业暴露吗?
明星的公众影响力,到底该用在哪?是天天上热搜刷存在感,还是像这样,哪怕带着争议,也试着把注意力引向更有价值的社会议题?
靳东的做法,或许不算完美。他可能讲不出复杂的医学原理,也没法解答所有专业问题,但他用“红丝带大使”的身份搭了个桥——一边是专业的医生,一边是愿意听的公众;他又用“马嘉医生”的角色开了扇窗——让普通人能直观看到艾滋病防治的真实场景。
比起揪着过去的口误不放,不如多看看这些。毕竟,能让更多人知道“艾滋病可防可治”“不要歧视感染者”,比纠结明星的小失误,有意义多了,不是吗?
来源:小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