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AI眼镜赛道正迎来大爆发时刻。国内的小米、华为、阿里,海外的微软、谷歌、苹果等巨头纷纷入局,且大多聚焦通用场景,试图将AI眼镜打造成未来每个人的“智慧助手”。在巨头凭借生态、权限和资金优势抢占市场的背景下,创业公司该如何寻找生存空间?
当下,AI眼镜赛道正迎来大爆发时刻。国内的小米、华为、阿里,海外的微软、谷歌、苹果等巨头纷纷入局,且大多聚焦通用场景,试图将AI眼镜打造成未来每个人的“智慧助手”。在巨头凭借生态、权限和资金优势抢占市场的背景下,创业公司该如何寻找生存空间?
“通用场景下没有AI眼镜创业公司的机会。”致敬未知|BleeqUp超影擎创始人兼CEO吴德周告诉《财经天下》。他认为,创业公司若想在“百镜大战”中存活,就必须避开与巨头的正面竞争,转向垂直场景突围。
一年前,AI眼镜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与简单互动阶段,如今已逐渐向实用化迈进。但通用场景下的AI眼镜却陷入同质化困境,体验上难以满足用户强刚需。大模型能力不足、响应延迟、产品偏重等问题凸显,用户尚未形成“摘下普通眼镜换智能眼镜”的强消费意愿。
吴德周带领团队选择避开通用场景的正面竞争,将目光投向了户外运动领域,并推出了聚焦运动场景的AI眼镜。“全球运动人群规模超过10亿,涵盖多种运动,这些用户不仅消费能力强,还存在明确且未被解决的痛点。”吴德周解释道。
以下为《财经天下》和吴德周的对话实录:
01、AI眼镜何时迎来“iPhone时刻”
《财经天下》:今年AI眼镜赛道火热,但有声音认为,目前的AI眼镜更像一个“会拍摄的玩具”,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您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吴德周:在通用场景下我是认同这种评价的,当前的AI眼镜确实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但也是高速增长的阶段。
很多人发现现在的通用场景下AI眼镜还不够智能,在很多场景中它也不是刚需。这是因为现在的AI眼镜同质化很严重,在功能上都是聊天、多模态识别翻译,但是用户又会发现,在对话、翻译上它的实时性还不够。大模型的能力现在还没有到一个特别强的阶段,AI眼镜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了,但体验还不够好,还没有到让用户产生强烈刚需、愿意把普通的眼镜换成智能眼镜的地步,目前还是科技爱好者使用得多的阶段。
AI眼镜在运动领域的巨大潜力,恰恰在于它解决了记录烦琐的核心痛点。用户无需追求秒级AI响应,对实时的需求并不高。一副能舒适佩戴、随时拍摄、聆听音乐,并能将素材“一键成片”的眼镜,提供了一个从记录到创作的优秀一站式解决方案。
像BleeqUp超影擎对消费者而言,相当于同时提供了专业耳机、运动相机、骑行镜和对讲机。既好用、又省钱,还能带来安全与自动成片的价值。
《财经天下》:制约AI眼镜发展的因素有哪些?AI眼镜上,电池再大也大不了多少,那么续航是不是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
吴德周:现在做AI眼镜的团队都会遇到一个“不可能三角”的问题,那就是重量、性能和续航。
对于通用场景下的AI眼镜来说,要用一整天的话续航是不够的。运动AI眼镜的状态会稍好一些,因为很多人正常在户外运动,比如骑行,用户出去运动一次可能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够了,现在这类产品的续航就完全可以满足。
还有发热的问题。通用场景下在室内录像产品是很容易发热的,像Ray-Ban Meta眼镜就不能连续录像,每次最多录3分钟就必须要停掉,否则会过热。而我们的眼镜可以连续录上1个小时,甚至5个小时还不会过热。除了因为我们在功耗上做了很多优化外,场景的选择也有帮助,因为户外场景一般有风,就能散热。
此外,就是很多产品在基础体验上还不够。比如重量,各家产品基本上都在四五十克左右,对于通用的AI眼镜来说是有点重的。普通的眼镜轻的十几克,重的可能也就二三十克。
想让用户忍受AI眼镜这个重量、接受续航时间,需要它非常智能。所以,归结起来,其实制约AI眼镜发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AI仍不够强,不能让AI眼镜真的成为用户的智慧助手,满足用户真正的刚需。
至于很多人说的AI伦理、隐私权等等因素,我觉得目前还不是问题的核心。真到了AI眼镜普及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对应的法律、法规出台。
《财经天下》:目前似乎尚未看到AI眼镜用上Agent(智能体),但很多人都认为AI眼镜是Agent天然的应用终端,这是为什么?
吴德周:我是坚信这个观点的。原因就是未来的AI一定会越来越强。
为什么大家都说AI眼镜是Agent最好的载体?是因为眼镜相比于手机,作为可穿戴设备,它是离我们眼睛、嘴巴、耳朵更近的设备,很容易知道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什么,天然在视觉和语音的输入上比手机有优势,未来它可能还会有显示功能。未来端侧的模型可能搭载在手机上,但是它的交互方式可能是眼镜。也就是说,你不用拿出手机,很多的交互直接在眼镜端就完成了。
将来大模型部署,到底是“跑”在手机端,还是“跑”在云端?这会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初始时模型可能会嵌入手机端,保证响应速度,等实现了6G或者网络速度更快的时候,它就可以直接在云端跑,我们通过WiFi直接就能上云。所以很多人也觉得未来手机会被其他工具替代掉,比如AI眼镜。当然,我认为这个时间不会那么快,可能未来10年内手机还是主流终端。
《财经天下》:那么未来Agent在眼镜上应用,能帮用户解决哪些问题?
吴德周:现在的AI还不够强,所以还不能把手机生态真正融合在一起。当它足够智能、响应速度足够快的时候,它就可以在用户记录时自动打开记事本、查询时迅速播报,用户订餐、订票都能快速执行。
但未来Agent的体验会越来越好,这是必然的趋势。像手机这样的终端可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会为用户实现一键体验,并做得越来越好。
《财经天下》:大家都在期待AI眼镜出现一个“杀手级”的应用,或者进入“iPhone时刻”。这个时刻什么时候会到来?
吴德周:我觉得AI眼镜离“iPhone时刻”还有一些距离。现在它还停留在需求方为主的时期。
最初的智能手机出现前,也是需求方数量巨大。智能手机的推出让大家发现,手机不仅能打电话、发信息,现在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去完成。我们通常讲的“iPhone时刻”就是指手机真正变成智能机,用户完全离不开它的这样一个时刻。
现在AI眼镜对比手机,还处于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的阶段,但它发展更快,因为我们在智能化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积累。“iPhone时刻”能否到来的关键还是AI技术的发展。
02、通用场景下,没有创业公司的机会
《财经天下》:我们看到今年许多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AI眼镜赛道。大厂天然就在生态、资金和权限上具有优势,在巨头开始抢占生态位的情况下,刚入局的初创公司还有机会吗?
吴德周:我说过一个观点,在通用场景下其实初创公司是没有机会的。
初创公司和大厂相比确实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手机公司和互联网大厂在这个领域即使晚一点做也没问题,它们一旦真正去做,就一定会实现非常好的产品体验,打造一个真正的随身Agent终端。
消费电子行业竞争的本质是场景定义权的竞争,创业公司的机会是从宽泛的“生活方式”定位,转向更具体、更高价值的垂直运动场景,在高价值的细分场景中建立壁垒。所以我们倾向于针对一个特定的场景去做。其中运动场景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新蓝海,我们就聚焦于骑行运动赛道。未来,BleeqUp超影擎的产品线将继续围绕“运动+AI”这一核心理念展开,持续推出针对不同运动场景的智能眼镜产品。
《财经天下》:大厂入局后,AI眼镜赛道内竞争愈发激烈。最终什么样的AI眼镜才会脱颖而出?
吴德周:其实用户都是“用脚投票”的,核心就是产品是否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是否能满足用户在某个场景的刚需。
所以,当通用AI的能力还不够强时,可能某一些垂直场景的AI产品反而先跑出来了。比如纯做翻译功能的AI眼镜,只要翻译的效果足够好、能解决延迟问题,即使它在其他方面的功能还不够,不能在普通用户群体中普及,但是在需要翻译机的场景中是特定用户的刚需,这样的产品就会更快地实现商业化。
《财经天下》:当前大部分AI眼镜针对的都是通用场景,致敬未知旗下BleeqUp超影擎品牌却是针对户外运动场景,它面向的市场会不会相对“小众”,有足够广阔的前景吗?
吴德周:我们以佳明(Garmin)公司为例,它目前聚焦运动市场,主要硬件产品是手表和码表,一年产品销量大约在1300万只,现在市值已达到400多亿美元。
整个运动市场覆盖人群其实是非常大的,它包括骑行、跑步、徒步、登山、越野、水上运动、钓鱼、滑雪等细分领域,全球所有的运动爱好者加起来应该可以超过10亿人规模。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这个市场已经足够大了。
这部分用户群体其实又是非常优质的消费人群,他们愿意为运动付费。与此同时,最关键的是,运动人群对音视频记录分享需求强烈,如Shokz韶音、影石、大疆等品牌在运动音视频解决方案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证明了运动人群对音视频记录和分享的强烈需求。
我们是首个聚焦运动场景的AI眼镜厂商,NSVE X BleeqUp AI运动拍摄眼镜集成了高清摄像头和AI智能剪辑功能,解决了运动爱好者在记录和分享方面的痛点,还具备便携性和多功能性。但我们未来想做的也远不止是一副便携的AI运动拍摄眼镜。我们计划推出更多功能丰富、性能更高的AI运动眼镜,覆盖骑行、跑步、滑雪、水上运动等多样化场景,形成户外运动产品线矩阵。
我们希望,AI眼镜未来能成为重塑个人运动体验的“AI实体”——一个看得见、听得懂、能交互的“未来私人运动教练”。
(作者 | 林小葵,编辑 | 阳一,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来源:财天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