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玛曲黄河岸种活一片林丨“风起黄河”调研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7:32 1

摘要:“眼前这一片5000亩的防风固沙林,过去寸草不生,和戈壁一个样。春冬季刮起风来,沙子混着泥土就往嘴里钻。”站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黄河岸边,玛曲县自然资源局干部马春林告诉记者。

“眼前这一片5000亩的防风固沙林,过去寸草不生,和戈壁一个样。春冬季刮起风来,沙子混着泥土就往嘴里钻。”站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黄河岸边,玛曲县自然资源局干部马春林告诉记者。

记者向岸边望去,如今的“戈壁滩”已披上绿衣,郁郁葱葱的山生柳和牧草随处可见,一幅水草丰美、生机盎然的图画浮现在眼前,曾经恶劣的环境一去不复返。

图为实施治理项目前后对比。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治沙“新路子”

黄河上游也有沙子吗?2012年刚参加工作时,马春林略显惊讶地向玛曲县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马建云问出了这个问题。

随着工作深入,马春林对玛曲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多了解。“玛曲平均海拔3500多米,地处高寒、多雨多风。黄河涨水淹没两岸草场,同时不断侵蚀两岸草场,水位下降后将泥沙留了下来,随着历史上多次干支流改道,沙化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他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玛曲沙化草原面积已达80万亩,其中,沙化土地12.23万亩,潜在沙化草原67.77万亩。

玛曲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解决沙化问题刻不容缓,也并不容易。如何在高寒地带种活树、造出林,是摆在玛曲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当时,地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民勤、古浪、临泽等地已是治沙领域的“大拿”,玛曲的干部们专程跑去民勤等地“取经”,将梭梭、花棒等耐旱灌木带了回来。

然而,民勤等地的海拔只有1200多米,低海拔地区的成功经验在高海拔地区“水土不服”。马建云回忆:“这些灌木种下去的时候还能活,过完冬第二年就全都不行了。”当时,我们还尝试各种办法,但依然没有存活下来。

经过不断试错,玛曲人终于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新路子”。马春林指着不远处的阻沙林为记者介绍:“我们主要采取建植草方格沙障与植灌、灌草立体配置、补播种草、施肥等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年生草种在第一年就能起到固沙的作用,等到第二年多年生草种存活生长时,一年生的草又能当作养料。据了解,运用这套方法,植物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

“高原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气候复杂,必须将各方各面统筹起来,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将治理主动权掌握在手上。”从失败走向成功,马春林等干部们认识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下好“一盘棋,”才能将这条“治沙路”走实、走好。

推进一体化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1年,玛曲县全面启动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021年至2023年实施“山水工程”,包括沙化治理、退化草原治理、无主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修复、小流域治理、黄河沿岸阻沙林建设6大类45个项目,总治理面积63.45万亩。

马春林介绍,玛曲县坚持“阻、固、输”相结合的原则,对曼日玛镇、采日玛镇、齐哈玛镇等沙化严重区域采取集中连片进行治理,通过采取“植灌(山生柳/沙棘)+施肥+种草+草方格沙障+围栏+补植”等措施系统治理,有效防止了黄河沿岸水土流失。

不仅如此,针对退化草地,玛曲县以“草”为中心,将护山、保水、治湖、扩林、固沙相结合,通过鼠害防控、人工补播牧草、撒播有机肥、后期管护、围栏封育、禁牧等措施,有效减缓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现有湿地资源进行保护管理,采取植被恢复、鼠害防治、退牧还湿以及依靠自然恢复等多种措施对湿地进行修复;按照“先坡面后沟道、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治理思路,着力推进小流域治理;对无主矿山开展生态修复,有效减少弃渣堆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系统治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黄河流经玛曲段,在致密优良的草甸草原强大的水源涵养功能作用下,近九年出境流量较入境流量平均增加了2.44倍,平均出境流量达154.1亿立方米,较2003年—2007年五年平均值增加52.42亿立方米、提高51.55%;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89.92亿立方米,提高了63.1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8.3%。

沙害小了,草原绿了,“刮起风来一嘴沙”的日子一去不返。自幼在玛曲长大,说起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马春林说:“过去,生态环境恶化,也看不到什么动物,自从开展修复治理后,这几年经常能看到狐狸和狼,黑颈鹤数量不断增加,连雪豹也频繁亮相,生态环境确实好了太多。”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保护好黄河首曲任重道远。马建云表示,下一步,玛曲将高度重视治沙成果巩固提升问题和牧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任务,继续紧盯生态治理问题,持续巩固生态修复成果,让黄河玛曲段的水更清、草更绿。(李翔宇)

编辑:裴小丽

责编:宋佳

审核:张燕

终审:吴玉萍

来源:甘肃生态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