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啥情况?向家也会传破产?”毕竟在我印象里,向家在香港娱乐圈那也是有头有脸的,向华强以前拍过那么多经典电影,向太平时看着也挺风光,怎么突然就传这么大的负面消息了?
最近,我刷社交平台的时候突然看到向佐发了条动态,语气挺冲的,直接怼那些说他家破产的人。
说实话,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啥情况?向家也会传破产?”毕竟在我印象里,向家在香港娱乐圈那也是有头有脸的,向华强以前拍过那么多经典电影,向太平时看着也挺风光,怎么突然就传这么大的负面消息了?
后来我翻了翻前前后后的瓜,才发现这事儿从头到尾都是网友凭着零碎信息瞎猜出来的,根本没实锤。
最先让大家开始猜的,是7月那事儿,当时有消息说向佐欠了140万港币,还被美高梅追着要。
我刚看到这新闻的时候,心里还嘀咕“140万港币对向家来说,应该不算啥大数目吧?”后来美高梅很快就出来澄清了,说这钱不是向佐自己借的,是他帮别人做担保,结果借款人到期没还,他们才找向佐履约。
最后这钱还是向太出面给还上的,过程看着挺轻松,没一点“拿不出钱”的慌张劲儿。
本来想这事儿澄清了就完了,毕竟担保和自己欠钱是两码事。
我特意查了下相关规定,担保人替借款人还了钱之后,是能找借款人要回来的,相当于只是临时帮朋友“擦了个屁股”,根本算不上自己的财务窟窿。
可网友不管这些,就盯着“向佐被追债”“向太还钱”这两个点,开始往“向家没钱了”上靠,也是够主观的。
光一个担保事件还不够,真正让“破产”谣言炸起来的,是向太那段时间的直播。
大家对向太的印象,一直是“豪门阔太”,按常理说,这种身份的人应该在家养养花、吃点好的,或者买新包新珠宝,怎么会跑去直播卖二手大牌包呢?更别说后来她还在直播间提了一嘴要卖豪宅,这下网友彻底炸锅了,纷纷说“肯定是没钱了,不然能卖房子卖包?”
我当时特意去翻了下第三方直播数据平台的统计,发现2024到2025年,香港有好几个富豪家的太太都开了二手奢侈品直播。
其中有三个还明确说,自己是觉得闲置放着可惜,想践行环保理念,或者单纯分享闲置,根本不是因为缺钱。
可向太因为名气大,一做同样的事就被过度解读,大家默认“她卖东西就是应急变现”,这固有印象也是没谁了。
说实话,我倒觉得卖二手包挺实在的,总比让那些奢侈品在柜子里落灰强吧?可网友不这么想,硬是把“卖包”“卖房”和“担保事件”拼到一块儿,凑出了一个“向家无力偿债→变卖资产→濒临破产”的故事,传得有鼻子有眼。
社交媒体上这种碎片化信息拼接真的很吓人。
大家刷到一条“向佐被追债”,再刷到一条“向太卖包”,就自动把两者关联起来,根本不看有没有证据。
本来想是不是有内部消息或者实锤才传这么凶,后来发现全是网友的猜测,无非就是“豪门落魄”这话题太有流量了,大家都爱凑这个热闹,至于真相是什么,没几个人真的关心。
谣言传了快两个月,9月的时候,向太终于在直播里正面回应了。
她当时一点没慌,直接说“我们没破产”,还特意举了例子:自己的房子、珠宝都还在,没变卖;旗下的公司也正常运营,现在还养着1000多名员工。
我看直播片段的时候,注意到她说话的时候还笑着,甚至调侃“要是网上有造谣的文章,我肯定会告,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这要是真破产了,哪儿还有心思开玩笑啊?换谁要是真没钱了,面对这么大的谣言,早就急得不行了,哪能这么从容。
我后来查了下向华强旗下的核心企业中国星集团,这家公司主要做影视制作和发行,巅峰时期员工超过2000人。
虽然近几年影视行业整体有波动,公司规模可能比以前小了点,但能维持1000多人的团队,说明业务没停,也没到“裁员倒闭”的地步。
要是真到了破产的份上,公司早该缩减开支、裁人止损了,哪儿还能正常养着这么多员工?所以向太说的“公司没事”,其实是有实际依据的,不是空口白话。
向太这边刚澄清完没几天,向佐就跟上了。
他直接转发了向太的直播视频,还配了段文字,语气挺硬气。
说实话,这母子俩一唱一和的,倒挺有默契。
我倒能理解向佐的心情,换谁天天被人造谣家里破产,还被全网盯着讨论,也得烦啊。
之前看别的明星应对谣言,要么不吭声让谣言越传越凶,要么含糊其辞说不清楚,向佐这直接怼回去,反而显得实在,至少让人知道他们家的态度,不接受造谣。
记得2023年的时候,有个明星家庭被传成员不和,一开始也是谣言满天飞,后来他们全家一起出镜澄清,还晒了家庭聚会的照片,谣言很快就少了很多。
向家这“母子联合回应”的方式,估计也是参考了这种思路,一个摆事实讲证据,一个表态度划底线,比一个人单打独斗管用多了。
不过也有网友还是不信,在评论区说“要是真没缺钱,干嘛直播卖货?”我觉得这就是先入为主了,人家都拿出“房子没卖、公司没倒”的实锤了,还揪着“卖货”不放,这不就是抬杠嘛。
这事儿越往深想,我越觉得有意思,为啥偏偏是向家被传破产,还传得这么凶?其实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对“豪门”的标签化认知,二是对明星隐私的过度窥探。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里,“豪门”就该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向太作为“向家女主人”,就该天天穿名牌、买新包,不用考虑“赚钱”“变现”这种事。
一旦她做出和这个标签不符的行为,比如直播卖二手包、卖房子,大家就会觉得“不对劲”,第一反应不是“她可能只是想处理闲置”,而是“她肯定缺钱了”。
这种标签化真的挺没意思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因为人家有钱,就规定人家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吧?
就像之前香港李氏家族,也卖过一些非核心的房产,当时人家官方说是“优化资产配置”,没人说他们破产;还有一些富豪家族搞投资、做副业,大家也觉得是“正常经营”。
怎么到了向家这儿,向太直播卖个二手包,就成了“破产信号”?还不是因为“向家”这标签太显眼,大家总想看“豪门落魄”的戏码,一旦有一点点“反常”,就立刻放大解读。
除了标签化,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对明星隐私的过度窥探。
向家不管做点啥,都有人盯着,向佐帮朋友担保,被拿出来说;向太直播卖货,被拿出来说;甚至他们家平时出门吃饭,都可能被拍了传到网上讨论。
说实话,这种“窥探欲”挺没边界感的。
明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私人生活,他们帮朋友担保、处理闲置资产,都是很正常的事,跟“破产”没关系,也没必要拿出来全网讨论。
说到谣言的危害,可不止影响向家。
2024年的时候,有个内地明星被传偷税,后来澄清是假的,但之前签的几个代言都黄了,损失超千万元。
你说这冤不冤?向家虽然没到这地步,但天天被造谣“破产”,对他们家的口碑也有影响,说不定还有合作方会因为谣言犹豫要不要合作。
而且谣言多了,也会把娱乐环境搞得乱七八糟,大家刷到的都是没实锤的猜测,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反而被淹没了,时间长了,大家对娱乐新闻的信任度也会降低。
其实回头看这事儿,向家破产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
从7月的担保事件,到向太直播卖货、卖房,都是网友凭着零碎信息主观拼接出来的“故事”,没有任何实锤。
向家后来的澄清也很实在,摆了“房子没卖、珠宝还在、公司养着千名员工”的证据,态度也很明确,不接受造谣,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说实话,这事儿也给我提了个醒,以后看娱乐瓜的时候得更理性点。
别看到一条信息就信,也别跟着传,先想想“有没有证据”“是不是合理”。
来源:靖娱之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