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向往的生活》是2017年,那时候我刚毕业没多久,每天下班累得不想动,周末就靠这档节目回血。
熬夜看《向往的生活》第八季,看完我直接把手机扔沙发上了。
不是激动的,是真恶心,就像吃口外卖嚼着嚼着突然咬到个异物似的,膈应得我半天没缓过来。
作为从第一季就跟着追的老观众,看着曾经的“慢综白月光”变成现在这副模样,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向往的生活》是2017年,那时候我刚毕业没多久,每天下班累得不想动,周末就靠这档节目回血。
第一季里黄磊凌晨起来去镇上买菜,回来在小厨房叮叮当当做早饭,油焖大虾的香味好像能从屏幕里飘出来;何炅会陪着嘉宾去田埂上散步,唠唠工作里的烦心事,说话温温柔柔的;那时候大华还在,虽然偶尔有点吵,但干活特实在,摘玉米的时候汗流浃背也没抱怨。
我妈那时候也跟着我看,总说“这节目多好啊,像在乡下亲戚家做客似的,热闹又踏实”。
前三季我几乎没落下过一期,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不是没道理的。
那时候的节目里全是烟火气,嘉宾要跟着一起种地、劈柴、喂狗,晚上围在院子里吃饭聊天,说的都是普通人的心里话。
我印象特别深,有一期李诞来,从一开始喊着“我不干活”,到后来跟着一起摘豆角,最后坐在台阶上跟黄磊说“这日子真舒服,比在城里赶脱口秀稿子轻松多了”。
那时候觉得,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啊,不用装,不用演,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
后来节目慢慢就变味了。
大概是第四季开始吧,嘉宾来的时候不再需要干重活,多数时候就是坐在屋里聊天,任务也变得特别简单,比如“帮村里老人拍张照”“跟邻居换点蔬菜”。
我记得有一期,整个下午嘉宾都在院子里喝茶,没干一件正经事,我妈看了一半就说“这有啥好看的,跟看别人发呆似的”。
那时候我还替节目找借口,觉得慢综嘛,就是图个放松,可后来发现,放松不等于“无聊”,看着一群人坐那儿没话找话,比我上班开无效会议还累。
本来以为第八季能翻个身,毕竟之前黄磊那个“邪恶栀子花”梗刷到好多回,我还跟闺蜜说“说不定能回到以前的感觉”。
开播前我特意定了提醒,还跟我妈说“今晚一起看《向往的生活》啊”,结果看完第一期,我妈直接说“下次别叫我了,还不如看我手机里的做饭视频”。
第八季一开头,何炅和黄磊俩人手拉手哭,说“我还是会给你做饭吃”“我还是会夸你”,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感动,眼睛都红了,想着“还是老熟人有感情”。
可没等我缓过劲来,正片就开始“变味”。
黄磊领着张子枫、彭昱畅参观蘑菇屋,那语气、那姿态,活脱脱一副“这是我家”的东道主样子,介绍完房子还说“我先撤了”,当时我就对着屏幕皱了眉,以前他跟何炅都是一起忙前忙后,怎么现在架子这么大了?
更离谱的是蘑菇屋的布置,屋里放着秋千就算了,居然还有渔网,说实话,这哪像住人的地方?倒像个网红打卡点,好看是好看,一点烟火气没有。
四个人在屋里转来转去,转了20多分钟,没干一件正事,一会儿看这个摆件,一会儿摸那个装饰,我坐在沙发上跟着打哈欠,心里想“你们参观房子,跟我有啥关系?我是来看慢综的,不是来看样板间的”。
后来转到照片墙,几个人尬聊了几句,突然就扯到赞助商了。
彭昱畅举着个广告牌,对着镜头说广告词,一说就是十几分钟,我当时差点把手里的零食扔出去。
老实讲,广告植入我能理解,节目要赚钱嘛,可也不能这么硬来吧?以前的广告都是顺其自然融入剧情,比如嘉宾用赞助商的洗衣液洗衣服,现在倒好,直接停下来拍广告,跟电视剧里插播广告似的,还不如放花絮呢。
本来以为参观完、拍完广告,节目能进入正题,结果更离谱的还在后面,这一季的主题是“戏剧”,而黄磊作为乌镇戏剧节的发起者,节目还特意选在乌镇拍,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借着综艺公费宣传啊。
一开始几个人围在一起翻黄磊的老相册,听他说以前搞戏剧的事儿,说实话,我对这些一点兴趣没有。
弹幕里也全是“这跟《向往的生活》有啥关系?”“我要看的是种地做饭,不是听你讲过去”,还有人盯着黄磊的头发说“黄老师头发好像又少了点”。
你看,连观众都在转移注意力,节目组还没意识到问题,愣是让这段“忆往昔”占了快半小时。
因为没什么固定环节,嘉宾们都跟没魂似的,不知道该干啥。
张子枫本来就话少,这下直接找个角落坐着发呆,彭昱畅一会儿抠抠手,一会儿看看天花板,何炅想找话题,说两句就冷场。
我看着他们无所事事的样子,心里特别纳闷:“你们是来录节目的,还是来度假的?就算是慢综,也不能慢到‘静止’吧?”
后来总算要“排练戏剧”了,我还以为能看点有意思的,结果一群人就坐在那儿读剧本,既不背台词,也不站起来走位,跟小学生念课文似的。
有个女导演在旁边指挥,黄磊还在台下跟人嘀咕“女导演就是严格”,当时我就翻了个白眼,人家导演认真工作,你倒好,还在背后说风凉话,这合适吗?
再后来,黄磊说要搞个比赛活跃气氛,我心想“终于要有点动作了”,结果比赛内容还是读剧本,读错一个字扣一分。
我当时对着屏幕叹了口气,“这也太小儿科了吧?就算是给小朋友看的节目,也不会玩这么无聊的游戏”。
说实话,要是没标着“正片”两个字,我还以为是谁把后台花絮误发出来了。
一期节目两个小时,前半段尬聊、拍广告,后半段读剧本、发呆,我愣是没找到一个看点。
中间何炅跟张艺兴自嘲“昨天下午坐了一下午,啥事没干,还吃了三顿饭”,我看到这段的时候特别有共鸣,可不是嘛,你们坐着发呆,我也跟着发呆,这节目到底是拍给你们放松的,还是拍给我们看的?
我闺蜜看完跟我吐槽,说“这节目现在就是黄磊的‘私人戏台’,想宣传戏剧就塞戏剧内容,想卖情怀就煽情,完全不管观众想看啥”。
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对,以前的《向往的生活》是“观众想看什么,节目做什么”,现在倒好,变成“节目组想做什么,观众就得看什么”,这能不招人烦吗?
其实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失望,打开评论区,全是观众的吐槽:“建议改名叫《乌镇戏剧节宣传片》”“谁要看你们排话剧?赶紧停播吧”“好好的慢综,被黄磊带偏了”。
还有人说“这季根本没必要播,纯属浪费资源”。
作为一个追了7季的老观众,我特别理解这种心情。
我们看慢综,图的是什么?不就是想在忙碌的生活里找个“出口”,看看别人种地、做饭、聊天,感受点人间烟火气,治愈一下工作的疲惫吗?以前的《向往的生活》做到了,所以我们愿意追一季又一季;可现在的第八季,全是私货和敷衍,哪里还有一点“治愈”的影子?
有人说“黄磊是想借节目推广戏剧,没什么错”,可推广戏剧也得选对方式啊。
之前《戏剧新生活》就做得挺好,一群戏剧人认真排戏、讨论剧本,观众看得也入迷。
要是黄磊真的想宣传戏剧,完全可以再开一档类似的节目,何必把《向往的生活》当成“私货收容所”?好好的一个IP,就这么被霍霍了,多可惜。
再说了,情怀这东西不能当饭吃。
第八季开头靠何炅和黄磊煽情赚眼泪,以为能留住老观众,可后面全是敷衍的内容,这种“先甜后苦”的套路,一次两次还行,多了谁都会反感。
老实讲,现在的慢综市场也不是没有好节目,比如《种地吧》,一群年轻人真刀真枪地种地、盖房子,虽然累,但看得人热血沸腾;还有《快乐再出发》,一群过气歌手凑在一起,没架子、不装腔作势,聊天唱歌都特别真实,观众看得也开心。
这些节目为什么能火?因为它们抓住了“真实”和“治愈”这两个核心,而不是像《向往8》这样,只顾着夹带私货,忽略观众的感受。
我有时候会想,要是《向往的生活》能回到以前的样子,黄磊继续做饭,何炅继续控场,嘉宾们一起干农活、聊家常,哪怕没有高大上的主题,没有流量明星,我也愿意接着追。
可现在看来,这个愿望怕是很难实现了。
说实话,看完第八季第一期,我已经不想再追下去了
不是不爱了,是失望透了。
好好的“慢综之神”,沦落到被观众吐槽“像被喂了苍蝇”,说到底还是节目组忘了初心,把观众的信任当成了“私货夹带”的资本。
希望节目组能醒醒吧,别再消耗观众的情怀了。
慢综不是“私货收容所”,观众要的是治愈,不是敷衍;要的是烟火气,不是“高大上”的自我感动。
要是再这么下去,这节目是真的要到头了。
来源:靖娱之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