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润疆·文化铸魂——品读摄影名家吉龙生兵团影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7:04 1

摘要:近日,当著名摄影家吉龙生的镜头深情凝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更是“文化润疆”工程在光影艺术中的生动实践。这一组精心构作的影像,如同一部无声的交响诗,奏响了新时代兵团建设的华彩乐章,展现了文化润疆的深层内涵与鲜活样

近日,当著名摄影家吉龙生的镜头深情凝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更是“文化润疆”工程在光影艺术中的生动实践。这一组精心构作的影像,如同一部无声的交响诗,奏响了新时代兵团建设的华彩乐章,展现了文化润疆的深层内涵与鲜活样貌。

这次创作源于一个深具意义的背景——在中国文联文化润疆协作机制框架下,经兵团文联协调中国摄影家协会,邀请全国知名摄影家走进第十三师新星市。这既是文艺工作者文化援疆的自觉行动,也是对兵团这片热土的深情告白。吉龙生作为参与此次活动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用镜头完成了与这片土地的深度对话。

纵观这一组摄影作品,我们能看到三个维度的精彩呈现:(一)社会风貌的良好环境越来越好,从现代化街区的气象万千到产业园区的勃勃生机,镜头记录着新星市作为兵团新城的发展轨迹;(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的丰收景象、工业生产的创新场景、商贸物流的繁忙图景,无不彰显着师市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三)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各族职工群众的笑脸、文化活动的精彩瞬间、社区生活的和谐画面,生动反映了师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尤为可贵的是,吉龙生的镜头超越了简单的记录功能,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他善于捕捉光与影的微妙变化,构图严谨而不失灵动,色彩饱满而富有情感。更重要的是,他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巧妙地融入影像的肌理之中,在守望田野的兵团战士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在戈壁绿洲的胡杨林间,我们感受到了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在银发老兵的微笑里,我们读懂了扎根边疆的初心与坚守。

这组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美感,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每一帧画面都是“文化润疆”工程的具体体现,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将先进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间。同时,这些影像也是“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的生动注脚,展现了兵团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蓬勃生机。

作为专题报道,这一组摄影作品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叙事。从宏观的城市印象到微观的人物特写,从繁忙的白天到静谧的夜晚,从传统的农耕场景到现代的工业生产,吉龙生用影像构建了一个立体、真实、充满温度的新星市形象。这种全方位的呈现方式,让观者能够深入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成就。

在文化润疆工程深入推进的今天,吉龙生的这组摄影作品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时代的见证;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滋养。通过这些影像,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具有潜力的新星市,看到了兵团儿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更看到了文化润疆工程在基层结出的丰硕成果。

这些作品仿佛20个窗口,向我们展示了文化润疆的实践成果与美好前景。它们告诉我们,文化润疆不仅是政策的实施,更是情感的交流;不仅是物质的援助,更是精神的共建。在吉龙生的镜头下,文化润疆变得具体而生动,变得可感可触,变得富有温度与情怀。

让我们跟随吉龙生的镜头,走进第十三师新星市,感受这片热土的时代脉搏,领略文化润疆的独特魅力,共同期待兵团更加美好的明天。这些影像必将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记录新时代兵团发展的珍贵档案,成为传播兵团精神的文化使者,成为连接各族人民心灵的情感纽带。

(作者李风宇系文学创作一级、《雨花》文学杂志原主编)

《喜人的光伏发电业》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四场的戈壁滩上,陕煤、华能、东方电气等企业建设的连片光伏电站蔚为壮观。数以万计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蓝色海洋般铺展至天际,展现着现代化光伏发电产业的磅礴气势与兵团新能源建设的卓越成就。(吉龙生 摄)

《繁忙的调度员》新疆大安特种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兵团重点工业项目,是兵团唯一入选国家工信部合规钢铁企业名录的骨干企业。公司资产规模达40.38亿元,持续为兵团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吉龙生 摄)

《非遗传承人》七旬非遗传承人克以木·以为都,毕生守护《哈密木卡姆》艺术。退休于兵团十三师黄田农场的他,已培养66名民族乐器学生,精通手鼓、艾捷克等多种技艺。常年奔走乡间舞台,用音乐点亮百姓文化生活,传递千年韵律之美。(吉龙生摄)

《永恒的兵团精神》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二场金色阳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楼排练室,老年红歌队正排练歌曲《地窝子有话说》,队员们整齐划一,精神饱满。这支老年红歌队由社区50名退休职工组成,平均年龄65岁。荣获过“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称号,如今服务中心已成为职工群众踊跃参与的文艺之家。(吉龙生 摄)

《兵团精神薪火相传》 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二场第六届“闪闪红星”小小讲解员大赛上,二年级学生艾孜哈尔江·阿合买提正手握话筒,用流利的普通话动情讲述军垦故事,台下掌声雷动。年仅4岁的唐梓曦是兵团的第四代人,受姐姐影响,耳濡目染之下也深深爱上了兵团故事。两代少年儿童,正用童声将兵团精神薪火相传。(吉龙生 摄)

《歌声在林间回荡》 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风景如画的林间空地上,二位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艺人正纵情演绎《哈密木卡姆》。他身着传统与现代服饰翩然起舞,手鼓声与歌声在林间回荡,仿佛与自然共鸣,展现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天地交融的动人画卷。(吉龙生 摄)

《新星“守”艺人》 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的非遗版图中,《哈密木卡姆》犹如激昂澎湃的鼓点,声声震撼人心。黄田农场的买合木提・依为都用他的一生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宝藏。图为:买合木提・依为都(右)正在动情的表演。(吉龙生 摄)

《老有所乐》 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柳树泉农场,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乐队正深情投入地演奏《木卡姆》传统乐曲。他们精神矍铄,默契配合,欢快的旋律深受群众喜爱。这支特色鲜明的乐队不仅展现了“老有所乐”的丰硕成果,更用音乐传承着民族文化,成为了当地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吉龙生 摄)

《甜密的事业》 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的瓜果销售点,53岁的刘英望着金灿灿的哈密瓜喜笑颜开。她双手轻抚着纹路精美的瓜皮,身后是绵延无际的丰收瓜果。阳光洒满田间,映照着她脸上自豪的笑容,展现兵团职工通过甜蜜产业实现致富梦想的生动场景。(吉龙生 摄)

《幸福的笑脸》 新疆大巴司机巴图尔,手握方向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勤劳踏实,凭借娴熟技术年入十余万,稳稳驶向小康生活。这张朴实的笑脸,是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最美写照。(吉龙生 摄)

《兴旺的果园美如画》 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日照绵长,雪水润泽,孕育出果中极品。葡萄如玛瑙,哈密瓜香甜,红枣肉厚核小。这里的瓜果不仅品质上乘,更以“甜”誉满天下,是献给世界的甜蜜礼物。(吉龙生 摄)

《敬业的晾晒工》 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的标准化晾晒场内,阿曼古丽·托乎提正娴熟地翻晒着晶莹饱满的葡萄。阳光透过层层果穗洒下金色光辉和玫瑰的芳香,与她专注的身影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的生动图景,展现着兵团职工通过特色农产品加工实现增收致富的奋斗篇章。(吉龙生 摄)

《人间“仙果”》 这新疆特有的海棠果,可真是造物主的杰作!秋日里,一颗颗果子挂满枝头,红得透亮,黄得晶莹,像裹了层蜜色的光。阳光一照,果皮透着光,仿佛玛瑙珠子,圆润可爱得让人不忍采摘。咬一口,那酸甜的汁水在嘴里炸开,带着天山雪水的清冽,顿觉满口生津。这塞外独有的小果子,凝聚了阳光与风土的精华,漂亮得不忍下口,滋味更是叫人念念不忘!(吉龙生 摄)

《哈密红枣沉甸甸》 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四场十连的广袤田野上,五千余亩红枣种植园蔚为壮观。沉甸甸的哈密大枣与骏枣压弯枝头,犹如红色玛瑙缀满天地。职工们穿梭其间采收丰收果实,展现着兵团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吉龙生 摄)

《天山脚下麦穗飘香》 天山脚下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0.67万亩高标准农田阡陌有序。广袤麦田麦浪翻滚,穗头饱满,长势茁壮。现代化灌溉系统精准滋养,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丰收在望的现代农业壮美画卷。(吉龙生 摄)

《丰收在望》 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高标准农田里,麦浪滚滚,丰收在望。金色的麦穗颗颗饱满,压弯了腰,在阳光下闪烁着动人的光泽。麦芒根根挺立,像卫兵守护着果实。微风拂过,层层麦浪沙沙作响,仿佛大地在轻声吟唱一首丰收的赞歌,描绘出最美田园画卷。(吉龙生 摄)

《秋天的诗意》 金秋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胡杨林披上金黄盛装,沙枣果香随风飘荡。林间空地成群的牛羊悠然漫步,如同散落的珍珠,与远处的天山雪峰相映成趣。这片绿洲上的生命律动,见证着兵团人用汗水浇灌的生态奇迹,展现着边疆秋日里最动人的丰收画卷。(吉龙生 摄)

《沙漠中的勇士》 新疆兵团第十三师东天山自然地质博览园内,奇峰耸立、峡谷纵横,亿万年的地质变迁造就了壮丽的丹霞地貌。雪山融水蜿蜒流过彩色岩层,与苍劲的胡杨林构成天然地质博物馆,展现着丝绸之路咽喉要道上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迹。(吉龙生 摄)

《天山脚下练兵忙》 战马嘶鸣,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的民兵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作为红山农场的民兵,他既是基层治理的守护者,也是危急关头抢险救灾的逆行者。从日常巡逻到应急处突,将“兵”的责任扛在肩头,用忠诚与担当,在边疆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兵团民兵的风采。(吉龙生 摄)

《祖国的卫士》 在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民兵哈斯铁尔策马扬鞭,淬炼本领。他肩负着“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光荣使命:日常是守护基层的忠诚卫士,危难时是挺身而出的逆行先锋,时刻准备着为保卫家园贡献力量。他用行动诠释着“兵”的责任,是新时代兵团精神的缩影。(吉龙生 摄)

摄影家介绍:

吉龙生,研究馆员。2006年获的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摄影类最高奖;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届、第九届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届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当代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江苏省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来源:难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