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世纪,中国的风似乎没怎么停过。没等太平天国的余烬熄灭,西方的重炮已接连轰开了旧帝国的门户,搅得昏天黑地。洋务运动,就像是在风暴里硬要撑伞,一个试图逆转乾坤的自救方案,其实说做梦也不为过。到底能拨还是乱?总得翻翻史料,看清了再说!
十九世纪,中国的风似乎没怎么停过。没等太平天国的余烬熄灭,西方的重炮已接连轰开了旧帝国的门户,搅得昏天黑地。洋务运动,就像是在风暴里硬要撑伞,一个试图逆转乾坤的自救方案,其实说做梦也不为过。到底能拨还是乱?总得翻翻史料,看清了再说!
清政府的内外压力接踵而至,没有歇过。1851年太平军起事,将大清的疆土搅得七零八落。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名字,往后说起来,多少沾点“救亡图存”的气色。当朝统治已快被太平军逼到懸崖边上。可偏偏这边内乱没平,那边鸦片烟雾已扩散到全国,英国人自带暴力推销。损失了钱和地不说,还丢掉了脸面。数据虽早就有,像赔款数十万两白银,割地数十万平方公里,普通人也许根本没概念,但政要是怕得心惊肉跳的!
很多清末大员一开始挺倔,闭关锁国的观念根深蒂固。林则徐、魏源这些人有点不一样,偏要琢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话之前听着挺飘,等到炮火连天才发现,不改不行。其实洋务运动的发端,就是这么一群“反应快”的官员。
曾国藩跑去安庆弄了个军械厂,在档案里叫“安庆内军械所”,不过,最先生产出来的新式火器,威力似乎没那么大。1865年,李鸿章也跟进,在上海造出了“江南制造总局”,可惜当时的机器,多一半是买来的,技术员几乎全是外来的。到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又是一番折腾,左宗棠后来在福州搞了船政局,希望能搅动东南一池春水。
这些工厂看着现代,其实门外站岗的是大清兵,内部却是西式流程。史料一些细节是模糊的,比如到底哪些设备是自造,哪些是舶来品,后人查来查去也说不清。反正在甲午战争前,兵工厂的产量和质量一直也很难让人放心。
晚清的民用工业同样蹒跚起步。轮船招商局那是李鸿章的得意之作,历史学者乐于标榜它是“中国人自己搞的第一个航运公司”。但哄抢的外国公司怎么就让开了?其实根本是被清政府用政策硬赶走的那点市场份额。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矿工工资据说勉强能糊口,一遇市场风吹草动,谁也保不住产能和盈利。
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不时被后来的工业史专家夸成“中国现代工业的种子”。可那些年买铁买纱,还是看英国市场行情。工人学艺,师傅也是从海关带过来的洋人,人才回流,想象空间并不太大。很多官商合办企业,账本和审批都要“官府过堂”,效率说高也高不起来。
洋务派觉得没有海军,孙子也保不住家底。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倾尽全力的成果,定远、镇远号就是标志。但等到日本人打来,水师舰队阵型其实有点乱,一些舰长还不会用新装备。有段时间,军饷拖欠,舰队主力只能停靠港口“等工资”。北洋舰队实力在东亚数一数二,但最后全军覆没,实在折了民心。
新式学堂的创办,也不是一帆风顺。奕訢在北京推了同文馆,课程开得五花八门,有英法俄德,可中文课却被视为“杂项”。后来福州、天津都有技术学堂,说学“电报”、“铁路”,其实师资外聘为主。留学生最早那一批,据权威信息,他们在美国吃了不少苦,有的还想家。有的学成回来,却不能实用其所学,到处碰壁。容闳带的30名幼童,实际到最后只剩一半能顺利毕业。
这些留学生后来在外交、军事、工程各方面发挥影响,但不少人被官场环境磨得疲惫。洋务运动提倡“西学为用”,讲的是器物层面的学习,制度上仍是老一套。批评声不断,有人说不触及根骨,学个皮毛。
再说结果,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化确实是敲了门槛。工业、军事和教育都推了第一步,但很多技术和管理其实跟西方还差很远。民族工业的起步,是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夹缝里硬生生长起来的,想说真的独立自主,离题万里。社会主流还是靠官办工厂和政策扶持,民资生存艰难。有时候派出留学生,受的教育是最新,但用不上也环环可见。
洋务运动表面上唤起了“思想解放”,其实只是局部。沿海和京津一带活络了些,广大内陆地区,还是满眼旧习,谁学习谁苦。社会上阶级分裂明显,精英和普通人信息差距巨大,变革只在少数圈层发生。
换个视角,洋务运动在技术和设备上严重依赖西方。很多岗位都是聘请洋人,原材料进口,要是遇到国际紧张,生产立马停滞。自创能力薄弱,科技创新靠的是翻译和模仿。长远说,这些工厂和学堂更像是“形象工程”,民族内生动力实在有限。
有趣的是,洋务运动打出的旗号本来很高,“自强求富”,但真正挑战体制的几乎没人。管理层还是旧官场体制,企业像衙门,效率低,帮派拉山头不罕见。腐败情况多有记录,如资金被私用,设备采购暗箱操作。李鸿章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他曾在奏折里反复抱怨,上面批示慢,下面执行拖,这些烦恼在洋务文件中不时可见。
**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至少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尝试。**
但有专家认为,洋务运动未能实现清王朝的救亡目标,反而加速了体制的瓦解。这种说法其实不对,晚清的系统性衰败是多因素叠加,不全赖于洋务运动的成败。
官督商办企业虽能聚集资源,实际上常被权贵操控,民资本被架空,创新动力几乎丧失。很多产业,表面繁荣而已,真正能够生存下去的没几个。甲午战争后全线溃败,所有洋务派的努力瞬间灰飞烟灭,这不是偶然,是必然。
据中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2023年新数据,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21家大型工厂,实存只剩3家熬过1900年。民间记忆里,洋务运动更多是官场争斗和“半吊子”改革,成功案例屈指可数。
**洋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为后来变法和革命者提供了参考。**
也有人说洋务运动埋下了近代教育和工业的种子,没有它就没有民国时代的工业化转型。但所有这些推断都有待商榷,事件与结果之间未必有稳定因果链条。
洋务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一样的景象,工业烟囱拔地而起,学堂里有人说外语,海面上还有铁甲舰队。但旧制度如影随形,变革和守旧时刻交织,现代与传统同场竞技。官场、商界、学府,哪儿都藏着问题,有些解决了,有些则更复杂。
说到底,洋务运动是一段混杂着奋进、妥协、错失和偶得的历史。它既有理想主义色彩,又掺杂现实困境。中国近代化进程是在无数次尝试和挫败中艰难前行,至今没有哪段路是完全顺畅的。洋务运动不过是其中一次激烈的波澜。
来源:雯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