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跨境生意的老板们最近是不是都在犯愁?东南亚卷到利润比纸薄,拉美政策一年三变,想找个稳定的新市场比登天还难。
做跨境生意的老板们最近是不是都在犯愁?东南亚卷到利润比纸薄,拉美政策一年三变,想找个稳定的新市场比登天还难。
但上周跟几位深耕非洲的创业者聊完,我发现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真相:5年后,非洲可能不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备选答案”,而是“唯一解”。
可别觉得这是画饼,非洲有55年的人口红利,比东南亚仅剩的5年窗口期多出10倍,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中企栽了跟头?
一、别被“低人力、高红利”骗了
一提到非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年轻人口多、人力成本低,复制国内模式就能赚翻”。
但真正扎进去才发现,这些“优势”背后全是隐形陷阱。
中国现在的年龄中位数是40.1岁,肯尼亚才19.7岁,街头随便逛一圈,满眼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也是麦肯锡为啥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工作年龄人口增长能持续到2080年。
但对比下就清楚,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劳动力红利最多撑到2030年,满打满算只剩5年,非洲却能延续55年,对需要长期布局的制造业、消费业来说,确实是独一份的机会。
可机会不等于好做,第一个坑就是“文化碎片化”。
非洲不是一个国家,是50多个国家、几十种语言、数百种文化拼起来的“大拼图”,哪怕同一个国家里的不同部落,喜好都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就说麦当劳,在南非得加咖喱和羊肉才能卖动,到了埃塞俄比亚却连牛肉产品都不敢上架,当地宗教文化里禁食牛肉,贸然卖只会砸招牌。
再看肯尼亚的部落,马赛族穿鲜艳的红色服饰彰显身份,机库游族却更认房产和教育背景,觉得这才是“现代化的象征”。
你要是把国内统一的营销方案搬过去,别说吸引客户,不被抵制就算幸运。
肯尼亚平均月薪1500元,看着比国内二三线城市最低工资还低,但管理起来能让你头疼到失眠。
约定好1点开会,员工2点到都算“守时”,他们觉得“部落事务、人情往来比时间重要”。
让整理一批货,要是没说清分类标准和存放位置,他们能做一步问一步。
更麻烦的是部落矛盾,有些部落有世仇,没摸清背景就把他们安排在一个团队,轻则互相拆台,重则直接冲突停工,之前就有中企因为这事,车间停了3天,还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还有不少人想先从“倒货”试水,把义乌的小商品运到非洲赚差价,可到了肯尼亚才发现,关税能把利润吞得一干二净。
有做化妆品的朋友算过账,100万的货,关税加增值税要交68万,一半多的利润都没了。
政府的态度很明确:想只靠“倒货”赚钱,就得交高税,想少交税,就得本地建厂,把技术、设备带过来。
可建厂也有条件,外国员工的工作签证一张要3-4万,本地中层月薪才3000元,算下来雇一个中国人的成本,能雇10个本地中层,这不是为难人,是逼着企业做“人才本地化”,把技术留给当地。
二、抓准90%的“非正式人群”
为啥很多在国内跑通的模式,到了非洲就失灵?核心是没搞懂非洲的“二元经济”,整个市场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肯尼亚5000多万人口里,只有10%属于“正式经济”,他们有劳动合同、合规收入,是传统银行、连锁品牌眼里的“优质客户”。
剩下的90%都在“非正式经济”里谋生,比如摩的司机、路边小贩,没固定收入、没信用记录,却撑起了非洲消费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就说当地的“乌法摩的”,优步没进入前,司机们要么租车,要么分期买车,每天在街头找客人,一个月最多赚800元,优步进来后,把他们整合到平台上,月收入涨到1500元。
看着是“升级”了,可本质还是非正式经济,只是多了个平台的壳,想做透非洲市场,关键是抓住这90%的人群,两套打法最管用。
第一套是“向下兼容”,不搞高大上的技术,只解决最底层的需求。
比如肯尼亚的支付平台M-Pesa,没做复杂的APP,也不要求用户有银行账户,只要有部手机、能发短信就能用。
卖水果的小贩收了钱,用短信存到M-Pesa里,不怕丢,给远方家人寄钱,发条短信就到账,不用跑几公里外的银行。
现在肯尼亚60%-70%的GDP都通过M-Pesa流转,连支付宝都没做到这规模。
更重要的是,它还帮用户积累了交易数据,以前这些人没信用记录贷不到款,现在凭着M-Pesa的流水就能申请小额贷款,用来扩大生意,这就是“向下兼容”的力量,不跟传统模式抢10%的客户,把90%的“被忽略人群”变成自己的用户。
第二套是“整合本地生态,不硬闯”,非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物流,连亚马逊都栽过跟头。
肯尼亚每个郡都有自己的物流牌照,想建全国性的物流网络,得拿到途经所有郡的牌照,成本高到吓人。
但有个叫KiliMall的中国电商,没硬着头皮自建物流,而是找本地小卖部、文具店合作,把它们变成包裹自提点。
这些小店本来就有客流,加个货架放包裹还能多赚点收入,现在已经有12000个自提点了。
干线运输找本地成熟的物流公司合作,不用自己买车雇司机,最后一公里则自建骑手团队,保证配送时效和服务质量。
这种“借力”的思路,比自己从零开始建网络,成本低一半还多。
其实不管是M-Pesa还是KiliMall,核心逻辑都一样:先帮当地解决基础设施的痛点,再做自己的业务。
就像19世纪美国淘金热,最后赚钱的不是挖金子的人,是卖铲子、修公路的人,因为他们解决了别人的“刚需”。
非洲现在缺的就是支付、物流、渠道这些基础设施,你把这些做好了,生意自然就来了。
三、利他就是利己
很多企业出海,总想着“抢占市场”“打败本地对手”,赚了钱就走,可在非洲,这种思路根本走不通。
我更推荐“女婿心态”,就像女婿去岳父家,不会一进门就说“我要当家”,而是主动帮忙干活,陪老人聊天,让一家人都舒服。
帮忙但不添乱,尊重但不越界,这才是长久之道,你去非洲做生意,不能只想着“我能赚多少钱”,更要想“我能给当地带来什么”。
是带来了就业机会?还是教会了员工新的技术?之前有个做家电的中企,在肯尼亚建厂后,不仅雇了本地员工,还帮员工建了社区学校,让他们的孩子能上学。
后来政府给了不少政策倾斜,比如关税减免、优先审批,生意越做越大,这就是“利他”的回报,你真心帮当地发展,当地也会给你机会。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说:“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在非洲,这句话尤其管用。
这里的市场很纯粹,你要是只想着赚快钱,不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规则,很快就会被淘汰,但你要是愿意沉下心,把技术、经验留给当地,和他们一起成长,就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机会。
现在再看非洲,它确实有年轻的人口、空白的市场,有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红利,但也有文化差异、政策约束这些挑战。
5年后,当东南亚、拉美的红利逐渐消失,非洲很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唯一选择”。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放下“降维打击”的傲慢,带着“谦卑共赢”的心态去理解这片土地的需求,那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毕竟风口从来不是等出来的,是靠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
来源:科普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