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漫长的双11,累垮了所有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09:32 1

摘要:当战线再一次被提前且拉长;当李佳琦这样的头部主播都“面露难色”;当付尾款时原有“计算题”答案的一再推翻,人们开始反思:这样的双11,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套路退散,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好文3788字 | 6分钟阅读

“双11终于结束了!”

这句感叹出自何人之口?消费者、主播、商家,又或是平台自己?

如果找一个形容词送给2025年的双11,又会是什么?

史上最长?史上最无聊?又或是史上最“坑爹”?一千个人或许会有一千个答案。但绝大多数人,可能都绕不开一个词——疲惫。

在长达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各大平台在“双11”的引领下,展开了铺天盖地式的营销狂轰。

当战线再一次被提前且拉长;当李佳琦这样的头部主播都“面露难色”;当付尾款时原有“计算题”答案的一再推翻,人们开始反思:这样的双11,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人们还未脱离消费降级的环境里,分厘必争的“精打细算”消费大法在双11达到了巅峰。

在今年的双11里,各大平台乍看之下的确是简化了规则玩法。

曾经令人深恶痛绝的小游戏等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官方立减”。例如,淘宝天猫采用的是直接发放9折券叠加平台大额消费券的模式,单件商品可直接减免部分金额,无需额外凑单;京东主打“官方直降,低至一折”,消费者购买单件商品即可直接享受立减;抖音商城同步上线“立减折扣”与“一件直降”;小红书则设定“立减15%及以上”的核心门槛。

然而,实际结果却和消费者所预想的南辕北辙,“累坏买家”的现象又一次“稳定”地发生了。

合计6000元的商品假如放一个订单结算,9折券最多减500元,要是拆分成5000元和1000元两个订单,就能用两张券优惠550元。而且9折券不是针对商品价格打9折,是在扣除店铺优惠、官方立减以及淘金币等所有优惠之后再打9折,消费者根本没法直接算出最大优惠金额,要么凑不满上限,要么订单金额超出额度,溢出部分享受不了优惠。

由于担心发放的9折优惠券数量有限,不少消费者在事前做足功课,许多人顶着每张优惠券的上限凑单以求优惠最大化。

结果到了付尾款的时候,各种Bug又来了。

“我提前分好组的商品,付款时88VIP的无门槛9折券居然必须手动勾选,还影响红包和淘金币的使用。付尾款时,根本没注意到,等反应过来,一笔订单就多付了近200元。”

这样的吐槽在小红书上比比皆是。除此之外,预售商品比现货还贵、品类券相互冲突、88VIP会员发放品类券杀熟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种种因素导致多款热门产品“千人千价”。熬夜拼手速、付定金锁定购买名额的买家俨然成了“大冤种”,换谁都无法接受。

“究竟怎么买才最便宜?”简直成了双11的难解之谜。消费者穷尽一身之力做了海量的计算,依然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答案。

更离谱的还有心满意足、一路顺畅付完尾款的买家,一比价才发现:“双11前卖500,双11卖700,我真不懂钱省哪儿了?”

“为何每年的双11,大家都非得做数学题?”“双11买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便宜?”当“不透明”成为双11的一种常态,美好的双11“全年最低价”设想早已幻化成了乌托邦。

被挖坑的远不止买家。

10月21日晚,天猫“双11”尾款支付通道开启仅一天后,大量用户反映淘宝平台突然中止了“限时补贴”活动,同时取消了达人直播间中淘金币叠加抵扣的优惠方式,部分头部主播直播间受到明显冲击。随后,一条“李佳琦一晚被退货8亿元”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李佳琦在直播中回应称,自己虽发了不少红包,即便消费者不买也没关系,就当今年双11没做;至于他一晚上被退货多少金额等说法,都是假的,让网友不必为他难过。

然而,逃不开的结论就是:消费者和李佳琦都被背刺了。

顶流如李佳琦,在平台的巨大运行规则面前,话语权依旧有限。

李佳琦甚至直接向天猫平台喊话,希望平台能派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对接,把优惠券的数量、补发情况都沟通清楚,不要今天说没有,明天又突然冒出来,这样会让消费者非常难过。这样的喊话,也暴露出了带货主播站在当下逐渐暴露出的劣势。他向消费者承诺的优惠,需要平台和品牌方的共同配合,而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他都需要背责。

假如我们进一步抽丝剥茧就会发现,这次的“事故”所折射出的是电商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

在过去,品牌需要大主播来冲销量,因此主播在坑位费、佣金等各方面都占据绝对主动权。然而一旦被李佳琦们带火以后,这些品牌积累了大量的粉丝,自然不愿意过多地分一杯羹给主播。越来越多的品牌建立自己的直播间,有些价格甚至比李佳琦那里的更便宜。

品牌不想把定价权完全交给主播,平台也希望把流量和规则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倒霉”的李佳琦恰好站在这个变革风暴的中心点上。

这场权利的游戏里,谁才是那个有真正话语权的人?答案是平台。

双11战线的不断拉长,本质是平台为了维持流量和GMV增长的策略,被“创”的还有无数中小商家。

以前是跨店就能满减,现在得先商家8.5折直降,再叠平台九折券。商家掐指一算:8.5×0.9=7.65,成本根本扛不住,干脆先抬价再打折。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也往往倾向头部商家,无论是首页推荐还是搜索结果,大品牌都更容易占据优先位置。

话说回来,“双11”一定是全年最低价吗?

这似乎成了一种固有概念,尽管事后常会被证伪。

根据奥维云网各家电品类品牌市场占有率、畅销机型市场占有率以及天猫销售榜单等数据,《消费者报道》记者筛选出八大家电品类、共49款热销家电产品来进行对比。价格方面,记者追踪了每款家电在“双11”开启前一个月以及今年“618”的价格变动情况。结果显示,49款热销家电产品中,只有15款在今年“双11”价格达历史最低价,占比不足三成;有30款产品的“双11”价格高于今年“618”期间的价格。

双11,不仅未必是全年最低价,甚至还可能不如平时便宜。

一面是商家赔本赚不动吆喝;另一面是主播和消费者直呼被平台套路,那对看似唯一的“刀俎”——电商平台来说,这样的双11真就赢了吗?

2025年天猫双11发布会上,著名媒体人易立竞抛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双11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座的平台方代表和品牌高管的回答高度一致。他们认为双11不仅有存在的必要,更是电商行业革新的风向标。

《商业评论》对此的看法是,双11会继续存在,但必然会有所变化。

从“购物盛宴”到“吐槽大会”,转变背后最核心的本源在于:双11不再稀缺了。

曾几何时,每年参加双11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仪式感和囤货必须;而今,当“日常折扣”成为各大平台的常规操作,消费者逐渐“脱敏”。流量触顶的背景下,双11也不再只是品牌刷新单点销售纪录、为年底业绩冲量的契机,而正在转变成为提升品牌势能和声量的黄金时机。

从今年的双11表现来看,消费者、品牌和平台三者对应的三大趋势变革已经发生。

第一, 消费者趋于理性,不追求“双11”全年最低价。

正如前文中所分析的,不是每个大促都要过,不是每个双11都要抢。人们不再需要靠双11来确认自己的购买能力,也不再需要通过囤货来获得安全感。

部分消费者开始拒绝参与所有大促,仅选择真正需要的优惠活动。这种“消费降级”实质是“消费升级”,体现为对商品价值的精准判断。‌一个由更聪明、更务实的消费者构成的主流市场,正在形成。

第二, 品牌自播唱主角,超主播时代落幕。

无论是平台还是品牌,它们同主播的关系更像是“需要,但又不想太需要”。

尤其是对于一部分已经请了明星做代言的品牌,他们的自主力显然会更强一些,主打一个“靠人不如靠己”。例如好欢螺通过打造明星代言人的生日应援活动,将代言人粉丝与好欢螺品牌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联。最终在双11开门红期间,好欢螺的A3(品牌深度种草用户)人群规模提升540%,直播大场GMV膨胀98%。

与此同时,顶流主播们的黄金时代正式落幕。

2025年上半年,“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日均观看人次为1504万,较2024年同期下降45%。头部主播粉丝量和观看人次已经从高速发展期转向平稳期,瓶颈也不可避免的如约而至。

除了内容向的董宇辉在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商业路径外,李佳琦也试图从“主播”转型为“品牌合伙人”。当前直播电商进入精耕期,头部主播纷纷拓展商业边界,从单一卖货转向内容建设与生态布局,以应对流量红利消退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

第三, 平台机制向全透明化靠拢,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为上。

在进入存量用户竞争阶段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始关注起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Life Time Value,以下简称LTV),并将LTV置于不再公布的GMV之上。

LTV是一个用户从注册APP到卸载,整个生命周期带来的全部利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相比于某一次大促带来的短期GMV飙升,LTV所注重的无疑是长期忠诚下的高效转化。

这一点在去年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的专访中曾经被重点提及,他表示:“我们发现我们落后了,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真正的客户是谁。我们的客户是使用我们的应用程序购物的用户,我们没有给他们最好的体验。”

于平台而言,需要打造的是一个公正、透明和健康的购物氛围,从而构建起“需求-体验-信任-复购”的链条。为了达成“留住用户+留住商家+留住头部主播”的核心目标,整体手段和方式都会更集中、更直接。

虽然在2025年的双11中,关于促销比价的“事故”仍未能避免,但多平台直接打折的方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信号:在未来的电商竞争中,计算题一定会越来越少,透明无套路的促销将会唱起主角。

毕竟,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当电商黄金十年悄然过去,双11度过了它的“燃情岁月”,变成了一场多了几分平常心的购物狂欢节。这种变化不仅是GMV数字战报斜率的调整,更是电商“新常态”下的行业重塑。

多年以后,我们或许会回想起2025年的那个双11。这一年,所有人在疲惫之余反思出了答案:当复杂的套路退散,真正的商品和服务价值回归,这才是市场走向健康和成熟的最强信号。

来源:商业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