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传统、引领未来:烟台黄渤海新区激活智慧物流 “新密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6:10 1

摘要:物流作为先导性、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近年来,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我国物流产业走出一条“信息化追赶”到“智慧化引领”的发展道路,智慧物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烟台黄渤海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托产

物流作为先导性、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近年来,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我国物流产业走出一条“信息化追赶”到“智慧化引领”的发展道路,智慧物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烟台黄渤海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托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数字技术,积极促进物流企业构建数智化物流生态。并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物流行业带来变革和突破,全区智慧化物流建设逐步迈入深水区。

数智驱动,激活技术新升级

黄渤海新区产业体系多元,原材料进口与产品出口量巨大,传统物流模式已难以满足运输需求,这一需求直接推动新区物流智慧化改造升级。

走进位于黄渤海新区济南路8号的烟台骅达农产品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工人们驾驶着叉车正忙碌地进行入库工作。骅达冷链拥有36000多平方米的冷藏面积,包括31800个货位的仓储总容量,每天进出货物可达260吨。如此庞大的物流中心,现场的工作人员却仅有10余人,这得益于公司使用的智慧冷链操作平台系统。

“这是从俄罗斯运来的240吨鳕鱼,从卸货到入库大概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客户提前在手机app上进行了预约,节省很多等待的时间。”公司负责人李泉江介绍道。以“自动化设备+智能调度”为核心,骅达冷链通过数字化管理,告别传统冷库效率瓶颈,实现出入库极速响应。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使庞大的货物“浓缩”成一张小小的条形码,通过条码快速识别,确保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合理保持和控制库存。

“除此之外,我们配备6部5吨大型货运电梯,最大化保障货物进出、装卸及货位管理的规范化与高效率,整体效率提升30%-50%以上。”李泉江说道。

在烟台港西港区矿石公司,工作人员正在通过自动化无人机进行巡检。“传统的人工巡检至少需要8—10小时才能初步完成所有货垛的信息记录及距离测量,而通过无人机数字化分析,仅用30分钟便可准确完成数字化料场数据库。”矿石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自全自动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发布以来,技术人员不断攻坚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搭建无人机、飞控平台等模块,实现无人机自动盘货飞行任务,实时监控堆场信息,极大提升货物堆场实时管理能力,而这只是智慧港口建设的冰山一角。环顾西港区90万平方米干散货堆场,抓斗自动运行抓取物料开始卸船,装车机自动识别、自动跨越到达装货地点,整个过程依靠3D仿真系统实时呈现在操作台,无需现场查看。

“在40万吨矿石码头投用之初,西港区就锁定打造干散货全自动化码头的目标。”黄渤海新区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充分利用物联网、激光扫描、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流程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抓料卸船、取料装船等多项流程自动化,成功实现5项前沿技术的全球首创应用。”

依托于一系列领先技术“加持”,西港区智慧码头建设跑出“加速度”,码头综合作业效率提升8%,船舶平均在港停时压缩6%,港区操作司机数量缩减30%以上。

需求牵引,双向赋能新格局

在黄渤海新区,产业的多样化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机会,而智慧物流的持续升级又反哺产业,推动其迈向更高台阶。两者之间由此形成“产业促物流、物流助产业”的双向赋能良性循环。

“从企业接到销售订单,开始转化成物流运单的这一刻开始,我们就通过数据接口实时接收到系统中,数字化管理贯穿了物流服务的整个过程。”在烟台川大物流有限公司,信息与推广部经理赵静介绍着公司开发的川翼运联运输管理平台。

川大物流长期为各大企业提供物流运输服务,每年几十万吨的物流体量,促使公司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建设进程。在实体物流运输业务的基础上,公司开发川翼运联车联网平台、车联网定位平台、掌上物流园小程序等物流数字化平台产品。目前,已在省内多个城市上线使用,有效从物流侧发起主动性降本增效。

“相比于科技互联网公司,我们深耕物流行业多年,对于各环节的升级优化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我们开发的平台是紧密贴合物流实际业务需求的,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赵静自豪地说。

该平台不仅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的位置、行驶状态和货物信息,还能根据大数据分析优化运输路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同时,通过与货主企业的信息系统对接和开放的订单查询终端,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让客户能够更好地掌握物流环节的动态,做出更科学的决策。“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系统的3.0版本更新,将为物流行业提供一个平台赋能、资源共享、共创共赢的开放性互联网平台,推动物流行业朝着更智慧、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赵静说道。

除了川大物流,黄渤海新区还有众多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看似不起眼的托盘,在物流系统中却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9月,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 · 2025(BOE IPC · 2025)在北京盛大启幕,黄渤海新区企业万华化学展示多款MDI模压托盘方案。托盘使用废弃木材、植物纤维、农林三剩物等作为原材料,通过施加MDI胶黏剂一次性模压成型制备而成,具备高强度、轻量化、防潮、防霉等诸多优点,助力物流包装向绿色化、高性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升级。

此外,作为聚氨酯节能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万华节能科技(烟台)有限公司的《石墨改性难燃硬泡聚氨酯喷涂新材料》技术,以突破性的阻燃性能、环保特性,为冷链仓储、建筑保温等领域提供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物流园区,并斩获“山东省制冷空调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与“2024年度科技创新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随着发展机遇的到来,众多企业纷纷加大在智慧物流创新方面的投入。未来,黄渤海新区有望在智慧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果,成为全国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的典范。

抢先布局,擘画产业新蓝图

黄渤海新区立足于现有成果,深化企业技术创新,培育物流人才,在智慧物流领域抢占先机,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迈进。

在无人机配送技术领域,黄渤海新区抢先开辟出一条新赛道。在全球城市化浪潮与低空经济战略的双重驱动下,低空物流正从概念走向现实。

近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展,黄渤海新区企业壹通无人机公司携TR100垂直起降无人运输机亮相。并以260余架意向订单的亮眼成绩,验证了市场对航空无人运输产品的迫切需求,更揭示了低空经济从“政策热”向“产业实”转型的关键路径。

作为烟台市首个大型无人机整机研发生产企业,壹通无人机瞄准低空经济需求,积极布局无人运输机领域,成功推出了TP500、TP1000 等大型无人运输机以及TR系列垂直起降无人运输机,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成为区域物流配送的 “空中力量”。

在现代物流和制造业中,传统人工搬运仓储模式正在逐步被智能化仓储替代。

烟台大视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大视智能)作为黄渤海新区智能制造业的代表,以“智能搬运、智能物流”为发力点,提升智慧物流仓储运行生态链的全面智能化,目前已应用于200多家企业。

走进生产车间,大视协作码垛机器人正在展示其自动化的码垛能力。只见它灵活地运转机械臂,精准地抓取货物,按照预设的规则将货物整齐码放,动作流畅且高效。“这款机器人,单机占地约2平方米,无需安全围栏,人机安全协同,无缝融入现有产线,特别适合空间有限或流程复杂的场景,是安全、灵活、高效的‘新工人’。”大视智能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现代化仓储物流领域,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正成为降本增效的仓储智慧化转型关键利器,受到各大企业热捧。大视智能拥有多款AGV产品,灵活适应高动态、复杂多变的搬运需求,打通厂内物流“任督二脉”。此外,大视智能还注重系统的集成和数据的交互,开发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与企业的ERP、MES等系统无缝对接,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管理,优化物流流程、降低运营成本,让仓库“聪明”起来。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锚定现代物流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全力打造适应时代浪潮的物流技能人才。通过物流管理基础、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等专业课程和物流综合实训、供应链模拟实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学院牵头成立了烟台现代物流产教联盟,与京东、顺丰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练兵场”,更是他们提前适应行业节奏、了解物流产业的“前沿阵地”。

经过多年努力,学生在各类物流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多家用人单位高度认可,成为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新生力量。

从黄渤海之滨到雪山高原,从翱翔天际到驰骋海域,一条条物流线路如同“毛细血管”,支撑着整个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转。在产业需求牵引与基础设施迭代的双重驱动下,通过技术模式创新突破与战略规划精准落地,黄渤海新区智慧物流体系正构建起覆盖全要素、贯通全链条的协同发展格局。智慧物流将进一步成为新区产业升级的 “加速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 “金纽带”。

文字:赵竹宇

来源:烟台开发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