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决定,是对2015年伊核协议崩塌的沉重回响。而让人震惊的不仅是制裁本身,而是这10年来,国际社会首次“正式放弃”和伊朗谈判的耐心,重新选择以制裁的方式表达立场。
2025年9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宣布,恢复对伊朗的一揽子制裁。
这一决定,是对2015年伊核协议崩塌的沉重回响。而让人震惊的不仅是制裁本身,而是这10年来,国际社会首次“正式放弃”和伊朗谈判的耐心,重新选择以制裁的方式表达立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暂时承受压力,但一个政权能否承受民众信任的流失、国际关系的孤立、安全防线的瓦解,才是真正的考验。哈梅内伊政权看似强硬,但在2025年的国际局势下,它正面临着四重风险交织的困境:经济失控、信任崩塌、安全漏洞、战争阴影。
这一次,伊朗不再只是“被制裁国家”那么简单。它正被推向一个更深层的权力危机漩涡中。
制裁一旦启动,首先受到冲击的,永远是经济。当联合国重新激活对伊朗的全面制裁时,最先感受到震动的,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军队,而是德黑兰街头的普通人。他们的钱包变薄了,食品涨价了,生活的希望也变得遥远了。
2025年9月的数据显示,伊朗通胀率已经持续维持在40%以上,而制裁的消息公布当天,伊朗里亚尔汇率再次暴跌,突破1美元兑112万里亚尔的心理防线。这不是单一的数字变化,而是整个国家信心的坍塌。
伊朗依赖石油出口作为经济命脉,而联合国的制裁直接瞄准了这一条生命线。据路透社报道,伊朗日均石油出口超100万桶,其中大部分流向中国。
但就在制裁重启之后,中国方面已开始审慎处理与伊朗的能源结算通道。一旦主要买家开始退场,伊朗的外汇收入将迎来断崖式下滑。而这对于本就外汇储备有限、内部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伊朗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更严重的是伊朗的银行系统早在之前的制裁中就与国际金融网络SWIFT脱钩,如今再次被隔离,意味着其无法正常获取国际融资、结算能力也被削弱。
事实上,伊朗政府早在2023年起就试图通过“去美元化”策略,与俄中等国进行本币结算,甚至推动加密货币交易,但现实是,这些替代机制远未成熟。
当一个国家无法自由买卖石油、无法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无法维持货币稳定,经济危机就不再是“压力测试”,而是“系统性崩溃”。
而这些经济痛点,最终都会反映在物价、失业、企业倒闭、生活成本飙升上。民众的愤怒,正在积蓄。
哈梅内伊政权长期以来依靠两种力量维持统治:宗教权威与国家机器。但如今,经济崩塌正逐渐击穿政权最基本的信任基础。
在过去的十年里,伊朗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抗议,2019年的油价抗议、2022年的“玛赫莎·阿米尼事件”引发的女性权利运动,再到2023年经济危机催生的罢工潮。每一次骚乱的背后,都是民众对生活现状的失望与对政权的质疑。
如今,当联合国重新制裁伊朗,民众看到的不是“外部敌人再次打压我们”,更多的是“我们又被自己的政府拖入了深渊”。
这种情绪上的转变,才是最危险的。特别是在伊朗年轻群体中,对改革的渴望、对现政权的反感正在迅速增长。伊朗统计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超过60%的伊朗年轻人表示“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这个数据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伊朗内部政治精英之间的裂痕也在扩大。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不再只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对国家生存路径的根本分歧。
2025年初,伊朗前总统哈桑·鲁哈尼在一场闭门学术会议中坦言:“继续坚持核路线,不一定是伊朗最好的选择。”虽然这番话没有公开发布,但仍被伊朗议会改革派议员泄露给媒体,引发舆论震动。
当连体制内人物都开始怀疑现行路线时,政权的“合法性神话”就正在破灭。
此外,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本人年事已高,关于接班人的讨论也在加剧。一个缺乏明确政治接班人、内部权力结构不透明的政权,在面临外部压力时,往往更容易陷入内耗。
经济危机可以通过改革去修复,信任危机也可以通过让步缓解,但国家安全一旦失控,整个政权就可能瞬间崩溃。
伊朗的安全体系高度依赖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区域影响力战略”,通过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也门等地扶持代理人组织,形成对以色列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牵制。但2024年以来,这一战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以色列的反击行动愈发激烈。2024年底,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进入尾声,转而将注意力投向伊朗支持的真主党。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2025年1月的讲话中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停止,直到伊朗在中东的黑手被彻底斩断。”这不仅是一个威胁,更是一种政策宣言。
其次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正在被系统性削弱。多次以色列空袭摧毁了伊朗在大马士革周边的导弹库和军事运输节点,而叙利亚政府也在逐步减少对伊朗军事人员的合作。这意味着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正在“脱钩”。
再来就是伊朗自身的防御能力也受到了制裁重启的严重打击。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新一轮的制裁条款,伊朗被禁止从任何国家进口先进武器系统。
这直接影响了它从中国购买红旗-9系统、从俄罗斯采购苏-35战斗机的计划。而伊朗国内军工业尽管有所发展,但在防空、雷达、电子战方面仍相对落后。
这造成了一个危险的局面:伊朗的防线在“暴露”,而敌人也在“靠近”。
而最关键的一点是,革命卫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2025年3月,伊朗“圣城旅”前指挥官对外透露,内部士气正在下降,部分高层官员对当前的外交战略感到“失望且困惑”。
这无疑是对外界释放出的一个警告信号: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军队,无法打赢任何一场战争。
在过去,战争总是被当作一种“遥远的可能性”去讨论。但现在,它已经变成了“逼近的现实”。
2025年9月,以色列国防部长在接受CNN采访时公开表示:“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而就在同一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将伊朗称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并宣布将增派第六舰队进入波斯湾以“确保中东能源通道安全”。
伊朗方面也开始做出姿态。2025年9月初,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海上军演,并通过国家电视台高调播放。这种展示,既是对国内民众的“信心输送”,也是对外部世界的“威慑信号”。
但问题是,战争不是靠演习来避免的。当经济濒临崩溃、政权面临信任危机、安全防线开始松动时,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往往是“用战争转移危机”。
而伊朗的对手,无论是以色列、美国,还是海湾地区的盟友,也都不是善茬。一旦局势失控,哪怕只是一艘油轮被击沉、一次无人机误炸,都可能成为全面战争的导火索。
而这场战争,一旦爆发,很可能不再是“代理人冲突”,而是“直接对抗”。伊朗是否有能力承受?哈梅内伊政权是否准备好了?从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个答案是肯定的。
尾声国际政治从来不是理性的游戏,而是力量的博弈。这一次,联合国选择重新制裁伊朗,等于宣判了2015年那场艰难外交成果的失败。
但更深远的,是哈梅内伊政权正在面临的四重风险:经济的崩溃、信任的流失、安全的破裂、战争的边缘。这些风险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已经在现实中发酵。
伊朗的未来,可能不会在谈判桌上决定,而是在街头抗议的呼声里,在汇率曲线的断崖里,在导弹飞行轨迹的阴影中,一点点显现出来。
这个政权曾以“革命意志”自豪,但在2025年,它需要面对的,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挑战,而是真实世界里残酷的生存法则。
参考资料:
文汇《联合国恢复对伊朗制裁,伊朗做好应对以色列再度袭击准备》
国际在线《闪评 | “快速恢复制裁”机制重启 伊朗:绝不妥协!》
来源:毒舌混知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