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2025年 8 月,秋阳洒满 102 省道赛罕区与和林格尔县交界处的新校园,内蒙古医院附属卫校的学子们在崭新的模拟病房里练习护理操作——这一幕,标志着这所始建于1959年的老牌卫校,告别昭乌达路 20 号的老校区,迎来“六十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2025年 8 月,秋阳洒满 102 省道赛罕区与和林格尔县交界处的新校园,内蒙古医院附属卫校的学子们在崭新的模拟病房里练习护理操作——这一幕,标志着这所始建于1959年的老牌卫校,告别昭乌达路 20 号的老校区,迎来“六十而耳顺”后的“换新升级 重装开课”的全新蜕变。从青砖黛瓦间的初心萌芽,到现代楼宇里的匠心育人,这所卫校以“厚德砺学,精医济世”为帆,正在北疆医学教育的新航程上砥砺前行。
一、岁月沉香:一甲子栉风沐雨,医育初心从未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6 年的时光,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20号的老校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里曾见证过第一届学子的青涩脸庞,记录过无数次“理论+实操”的教学日常,更目送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奔赴基层医疗一线、城市医护战线,成为守护北疆百姓健康的“白衣微光”。
“老校区的实训楼不大,但每次上护理课,老师都会把医院的器械带过来,手把手教我们扎针、铺床。” 曾在这里就读、如今已从乡镇卫生院院长位置退下来的刘女士,回忆起母校时满是温情。这份 “把临床搬进课堂”的初心,从 1959 年建校起便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办学基因中:专业课教师始终由内蒙古医院在职医生担任,他们带着病房里的实战经验,让课本上的“解剖学”“护理学”不再抽象;为贴合基层需求,学校早年便开设护理、影像专业,培养 “能看病、会操作”的实用型人才,成为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认定的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如今,老校区的故事虽已翻篇,但“为基层育医才”的初心,正随着新校区的启用,在98亩新土地上续写新的篇章。
二、新址焕彩:九万平米筑巢引凤,硬件软件皆可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进内蒙古医院附属卫校新校区,26000平方米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宛如一幅“育医蓝图”徐徐展开:教学楼里,无尘黑板与多媒体一体机相映成趣,为“理实结合”搭建了现代讲台;图书馆的书架正待填满医学典籍,未来将与“万方医学数据库”一同,为师生打开知识的宝库;室内体育馆里,学子们可在课后舒展筋骨,涵养“文武兼备”的素养;而最让学子们心动的,是护理、影像专业的模拟操作间——这里复刻了医院病房的真实场景,从病床到监护仪,从影像设备到康复器械,一应俱全,让“沉浸式实训”成为日常。
“以前老校区用水偶尔会不稳定,现在新校区不仅水电管网是新的,食堂的饭菜也变丰富了,宿舍还有独立储物架。”一位老师道出了新校区“以人为本”的细节。除了生活设施的升级,校园安全也全面“加码”:校门口新建智能门禁与保安值班室,操场周边加装护栏,临时停车区规整有序,让家长放心、学子安心。
硬件焕新的同时,教学管理的 “软实力”也在同步提升。学校严抓教学进度与课堂纪律,实训课上对标医院标准,要求“每一个操作都精准规范”;依托内蒙古医院资源,定期组织学生见习,让 “课本知识”与“病房实践”无缝衔接;更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静脉穿刺技巧”“影像阅片误区” 等临床痛点开展教研,让教学始终“接地气、贴需求”。
三、名师引路:临床专家执鞭教,青蓝相继育英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内蒙古医院附属卫校的课堂上,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临床真实病例”,让课本上的理论瞬间“活”了起来。这样的教学场景,源于学校独特的师资配置:现有教职工30余名,9名专职教师深耕教学一线,而专业课教师则100% 来自内蒙古医院在职医生——他们中有人擅长老年保健,有人精通康复护理,带着“病房里的故事”走进课堂,让教学充满“烟火气”。目前,全校76 名在校生(高一73人、高二23人)来自内蒙古各盟市,他们在这里不仅能学到专业技能,更能从老师身上读懂 “医者仁心” 的重量。
为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学校还与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护理专业更细分为儿科、骨科、神经科、老年保健科、康复科、妇产科 6 个方向,精准对接临床岗位需求。“我以后想当儿科护士,现在跟着医院的儿科医生学习,感觉离梦想越来越近了。”高一一学生说。
四、德技并修:严管厚爱塑品行,仁心妙术植心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清晨,新校区的操场上响起清脆的哨声,学子们身着统一校服列队出操,步伐整齐、精神抖擞——这是学校军事化管理的日常。被子要叠成“豆腐块”,物品摆放要“一条线”,校服穿着要规范,这些看似严格的要求,实则是在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与职业素养。“刚开始觉得叠被子麻烦,后来发现,这种较真’的态度,在实训操作中特别有用。”高二某学生说。
严管之外,德育的浸润更如春风化雨。校长田春利说:“我们不光教好孩子的学习,还要培养的道德品质。既掌握基础知识,又要全面发展。”常务副校长董茂林说:下一步我们将邀请退休医护前辈来讲“抗疫时的坚守”“救治患者的温暖故事”,让“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念在学子心中扎根,教会学生 “先做人,再行医”。校长田春利说:“学校刚刚搬入新校区,学校文化建设还不够完善,目前校园外矗立着南丁格尔雕像,下一步实训教室里将悬挂希波克拉底誓言,届时我们要营造出浓厚的尊医重德的氛围。”
通过情景模拟、志愿服务和医德讲堂等形式,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责任与仁爱。学校还将医德考评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以德立身、以技立业,走好从医第一步。
五、未来可期:乘风破浪拓新径,志在医专谱新篇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站在新校区的操场上,学校负责人指着规划图,眼中满是憧憬: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与内蒙古各大医院的合作,为医院“无陪护”服务培养储备人才;计划增设蒙医、中医、康复理疗、针灸推拿等特色专业,让民族医药文化在校园绽放光彩;筹建校史馆,梳理66载办学历程,让 “医育初心” 代代相传;每年开展“医护技能竞赛”“职业礼仪培训”“研学出行” “学生才艺展示”“图书馆藏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训提能,同时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不让任何一名有学医梦想的学生掉队。
更值得期待的是,学校正积极争取纳入自治区统一招生体系,计划与河套学院、包头医学院、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赤峰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推动加入“3+4”中高职衔接计划,打通 “中专升大专” 的通道;同时启动“升格筹备”,力争实现从中专升格为大专院校的目标,让人才培养规格迈上新台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1959 年的蹒跚起步,到2024年的焕新出发,内蒙古医院附属卫校始终以“服务北疆医疗” 为己任。如今,新校区的铃声已响起,白大褂的身影穿梭在实训楼与教学楼间——这所承载着66载荣光的卫校,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在医学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内蒙古培养更多“有仁心、有妙术、有担当”的白衣使者,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与幸福。
来源:不得不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