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核心在于,科研创新成果不是只停留在转化和落地步骤,而是要将造血、产业化作为目标,衡量标准从“成功率”“落地率”转变为“实施率”“兑现率”。进一步来看,创新者需求已经从基础的融资、场地租赁、专利申请,向技术转化、政策申报、临床落地等专业化领域不断延伸。这意味
2025年,科研成果转化逐步走向强市场化和产业招商的深水期。
关注核心在于,科研创新成果不是只停留在转化和落地步骤,而是要将造血、产业化作为目标,衡量标准从“成功率”“落地率”转变为“实施率”“兑现率”。进一步来看,创新者需求已经从基础的融资、场地租赁、专利申请,向技术转化、政策申报、临床落地等专业化领域不断延伸。这意味着,早期以地产为主的单一转化模式,已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高价值取向的深度需求。
那么,更创新、更高效、更多元的产业集群生态应当是怎样的?2025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的答案是,以赛育产、促产、促合。
创新转化与产业促进的本质,是对话与合作
背景来看,“2025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第11年节点,由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指导,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继2024年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医学转化大赛”之后,2025年组委会全面升级——
■ 关注场景落地,产业端深度参与转化全流程
大赛自4月启动以来,历经预审、复赛、总决赛等三个阶段的专业评比与专家审评沟通。分为医疗器械与智能制造组、创新医药与生物制品组、AI医疗与健康管理组、中医药传承创新组4个组别,开放征集项目405个。总决赛以“项目路演+专家评审”形式,从技术创新性、临床实用性、产业转化潜力等三大维度,最终35个项目脱颖而出,获评大赛奖项。
获奖方来看,科研院所、临床机构、高校机构、创新企业均有分布,不乏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前沿发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潞河医院等临床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大赛特等奖、一等奖获奖者均为创新企业申报项目;35个获奖项目中20个源自创新企业。不同于科创大赛多为早期科研项目的常规,此次大赛真正实现了从学术主导向深层产业融合的生态链接。
从申报构成中也可以看到这一转变。此次增设的“中医药传承创新”赛道,不仅包含新型制剂/药材炮制的经典方向,更衍生出“数智化”“中医器械”和“智能诊疗设备”等跨学科方向,展现出具体的临床场景延伸与交叉应用落地的趋势。
■ 拓展赛事范围,延伸金融服务,与成熟药企对话合作
首次将产业资源支持拓展到京津冀核心区域,构建协同发展、资源互通互认的科研成果转化生态圈。近20个优质项目将走进天津OTC(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助力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高成长发展。此前,天津OTC设立天开科创专板,154家企业入板并按照培育层、规范层、孵化层分层培育;5家企业荣登天津OTC“专精特新”专板。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冠名赞助总决赛,并深度参与到赛后圆桌对话中。例如,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公司部王荣斯提到,面向医疗创新企业的出海需求,银行端已高效利用监管导向匹配“跨境减负”相关举措,推出自动化线上收汇、优质企业减免材料以及跨境融资一体化服务,缩短企业出海结算时间,并联合中信保提供跨境融资服务,打造跨境企业综合服务模式。
AI医疗赛道复赛时,参赛项目走进悦康药业集团,近距离参观上市公司实验室和产线平台,让更多科学家看到了创新转化的未来。从搭建包括全流程AI药物研发等在内的十一大技术平台,到21项在研一类新药横跨小核酸、mRNA疫苗、病毒膜融合抑制剂多肽、小分子化药和重要等领域,悦康的转型之路,恰是中国传统药企向创新突围的缩影。
对于创新者来说,生态圈与股权市场的资源贯通意味着更广阔、更精准的资源窗口。不同于市场化基金、风险投资从科创大赛现场“挑项目”,科创转化大赛与资本市场、金融机构、产业平台的深度链接,进一步拉近了从赛事切口到产业转化的距离。
以赛育产、以赛促产,落点在常态化与陪伴式成长
正如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联主席燕瑛在致辞中指出:“‘赛’是形式、是手段,最终效果在于项目培育、转化落地、企业成长和产业促进……为创新项目提供陪伴式成长服务。”科研成果转化赛事屡见不鲜,关键在如何将赛事做成创新一套可复制、价值导向的创新产业培育形式。
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刘俊彩表示,医药健康产业是北京市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2024年,我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破万亿,得益于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各方积极高效协同。
具体来看,以赛育产、促产体现在以赛促转、以赛促合,依托京津冀核心区域、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推进常态化、陪伴式的转化协同。
■ 提升传播效能,打造常态化成果转化体系
大赛总决赛采取线下路演+线上同步直播模式,通过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首发,并联合动脉网、虎扑、bilibili等全网平台同步推流,累计观看量达120万人次,实现线上线下传播效果双优。
让科研成果不再“高高在上”“远远遥望”,让创新变得易于理解、易于链接,也正在成为企业家、科学家与创新者的共识。
“首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圆桌中,嘉宾们提到:借鉴霍普金斯-巴尔的摩模式,建立医院/院所周边“步行生态圈”“创新生活圈”,让临床、工程师、企业家、CRO、资本、律师能够“天天见面”;搭建区域线上专利库或成果库,企业和资本可一键检索、快速配对,减少挨家挨户找成果的成本。
这一设想已经落地。中关村(通州)创新医学转化园内,通州区前沿科创项目、转化成果、创新企业产品等被整合至“成果转化超市”,提供线上线下检索服务,通过二维码扫描,即可查看项目宣传视频、所属机构、转化情况等核心要素。
■ 直接挂钩科技人才支持机制,强化临床集群优势
联合主办方“各显神通”,将赛事与相关支持措施直接挂钩。农工党北京市委会依托其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优势,精准链接临床需求与创新者;北京市工商联则发挥工商界纽带作用,动员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厂商等产业方深度参与;通州区政府通过鼓励科技创新、医药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联合中关村(通州)创新医学转化产业园、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医疗孵化器,提供全周期配套服务。
2025年,北京市通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印发《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鼓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从创新产品研发、专业资质认证、医产协同赋能、交叉融合发展等八大方面出发,制定了25条关键支持举措,覆盖从研发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全产业链,精准扶持医疗机构、药械企业、CRO机构、园区平台等各类主体。
尤其,“以赛代评”人才评价机制直接链接通州区专项科研资金。结合“运河英才计划2.0版”,依据获奖项目的创新程度、研发进度及转化应用前景,提供定制化资金支持,团队核心成员可直接参评副中心高层次人才计划“运河英才”并给予评选加分,获选后可享受资金奖励、购房补贴、医疗健康、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支持。
另外,通州区已落地9家三级医院,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打通创新项目最为关注的临床场景与数据积累。大赛复赛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实现项目与资源方面对面链接,让创新者切实体验来自银行、药企、园区等的金融、研发、临床、实验室资源。
2024年,副中心医疗健康领域市级孵化器落地,拥有一支专业背景与技术转移经验的医学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科研服务、专利辅导、学术交流、产品落地推广等陪伴式服务和全周期产业培育体系。年内,副中心成为北京首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探索技术要素向产业体系转化路径,充分释放医疗创新市场潜力。
今年8月,副中心首个“985”院校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全面投用,人口与健康学院入驻。依托全国领先的人文社科资源,人口与健康学院聚焦健康中国战略,把治理规则、制度建模、健康经济学纳入教学科研,组建“智慧健康治理”硕博点和“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本科,融合公共卫生、数据科学、公共管理,打造“认知—技术—治理”三位一体的人智协同卫生健康管理体系。
借由此次赛事机会,多个转化项目与创新企业实现合作落地。漫德康科技、安宇艾心医疗、飞燕四海医疗、百臻生物、芯智睿声、智己未来医疗、铭研医药、雷泰腾飞医疗等8家创新企业签约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医疗孵化器;大略医疗、思伯瑞医疗、慧首科技、国典医药、上医精诚中医科技、精通脑科学、通州康想医疗、润健京康等8家创新企业入驻中关村(通州)创新医学转化产业园。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携手推想医疗,在通州落地“多模态大健康人智协同实验室”,首先聚焦肺部专科,提出“人智协同”机制,融合算法与医生认知特征,构建“协同决策、共识建构、动态演化”评估体系,打造百万级影像与随访数据闭环。
尤为珍贵的是,我们看见了兼具创新性、推广性与可复制性的以赛育产、以赛促产的路径。
打造创新转化生态、构建产业集群优势,进而加速孵化科研成果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随着中国医疗创新走向爆发与全球化市场,从科研端到产业端“惊险一跃”也期待着全新的价值。科研成果转化不再是过往的单纯资金支持或一次性的招商引资,而是陪伴式、长期主义、可持续发展的迭代。
我们期待着,AI时代下,诞生更具场景化、市场化与数据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让创新资产流动起来。
来源: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