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越强,AI产品越需要taste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4:29 1

摘要:AI技术越强,产品越容易陷入“功能膨胀”的陷阱。本文提出“taste”作为AI产品的关键分水岭,讲透技术驱动与体验打磨之间的张力,并通过多个案例拆解“有能力≠有品味”的产品悖论,是一份值得产品操盘手深读的认知升级指南。

AI技术越强,产品越容易陷入“功能膨胀”的陷阱。本文提出“taste”作为AI产品的关键分水岭,讲透技术驱动与体验打磨之间的张力,并通过多个案例拆解“有能力≠有品味”的产品悖论,是一份值得产品操盘手深读的认知升级指南。

在最近的 AI 产品讨论中,taste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相比准确率、效率这些偏技术指标,taste听起来更主观、更虚无,但它正在成为决定一个AI产品能否脱颖而出的核心。

taste,在中文常翻译为审美或品味。taste不只是说一款AI产品的界面好看、交互流畅,而是关乎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感受、认知和情感联结等综合要求,远不止功能性UI。

笔者认为包含两个核心的要求:

1、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不仅能满足用户口中的需求,更要洞察用户真正需要什么,给到超预期的解决方案。

2、产品价值的层次感。设计的产品不仅满足于“能用”,而是让使用体验符合情境、更加顺滑,甚至在交互和结果呈现上有一种气质和高级感。

一个70分的AI 产品能解决问题,但有 taste的AI产品,会让人觉得“懂我”,甚至留下记忆点。这就好比一个咖啡店,70分的水平是“能喝”,taste的感觉是“让人觉得有格调、符合审美”。

为什么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taste,笔者认为有很大的原因是来自AI技术的激烈竞争。由于AI技术的激烈竞争,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同质化、越来开箱即用,用AI产出一个70分的产品是非常容易的。这使得明明这个产品能用,但是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办法获得优势,只能再去精益求精。

同时,当用户享受过更好地体验,他们的预期会随之上升,这使得“产品有taste”的门槛被进一步抬高。因此,需要产品团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打磨产品的创意、内容设计、本地化语境等,又推动了AI行业对taste的更高要求。

可以说,AI技术越“卷”,taste的门槛就被推得越高,形成了这种高压的正反馈。既然taste已经成为必选项,那应该怎么去打造一款有taste的产品呢?

这里,笔者提出AI产品构建taste的IDATC方法论:

1、I — Insight(洞察)

通过深度访谈、情境复盘等用户调研手段,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停留在用户的表面描述上。

2、D — Decomposition(拆解)

通过结构化的拆解思维,从多个维度去定义和实现AI产品独特的、有吸引力的风格或调性。这里列举几个维度:

人设:在你的产品中,AI是专业助手、创意伙伴、还是幽默朋友?这会影响其语言风格、反应速度和态度。交互:交互的节奏和语感。是简洁高效、一针见血,还是循序渐进、充满引导?遇到回答不上来问题,是幽默地向用户道歉,还是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界面:界面的颜色、排版、字体和动效的风格,要确保与AI的人设一致。多模态:审美不止于视觉,可以涉及用户能看、听、感知到的所有元素。具身化:考虑AI是否配套虚拟形象,其外观设计、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风格和美感。

3、A — Analytics(分析)

把 taste 当成工程问题,设定用户增长指标,比如功能使用率、留存、NPS等。然后,用定量+定性数据验证围绕产品taste的改进,是否真的带来了用户增长,这里像互联网常的AB TEST、VOC客户之声等调研手段都可以继续使用。

4、T — Team(协同)

taste不是产品经理一个人的灵感,而是需要跨职能的配合。需要把产品、UI、文案、社群、市场等兵种协同起来,共同研究,把taste视为共同产出。

比如,当团队协同定下产品初版的定位与taste之后,内容相关兵种做相应视觉与文案策划,市场相关兵种做搭建传播和转化渠道,用较低的成本找到第一批用户。之后,持续收集社群、新媒体等不同渠道的用户反馈,通过多兵种复盘会讨论产品迭代方向,快速落地迭代动作。

5、C — Codification(沉淀)

因为taste往往起源于个别灵感,或精雕细琢的案例,但如果没有模板,团队只能临场发挥,结果就是每款产品的体验不稳定、迭代成本高。沉淀的作用就是把通过复盘、经验文档化等手段,把那些经过验证的好的taste的维度沉淀下来,既能规模化复制,又能留出空间让团队在新场景中继续创新。

当下技术正在趋同,唯有taste能成为AI产品的差异化壁垒,这既需要持续的用户洞察,也需要团队的共创与验证。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