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社交与讨论里,“多数女性对政治、历史话题兴趣不高”是很明显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这种现象是天生的。其实这事儿和性别先天差异没关系,关键是社会总把女性框在“固定私域”,再加上上学时没好好引导,还有社交里的负面反馈等,这些因素缠在一起,从成长到日常层层叠加,最后
日常社交与讨论里,“多数女性对政治、历史话题兴趣不高”是很明显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这种现象是天生的。其实这事儿和性别先天差异没关系,关键是社会总把女性框在“固定私域”,再加上上学时没好好引导,还有社交里的负面反馈等,这些因素缠在一起,从成长到日常层层叠加,最后才让不少女性对这些话题提不起劲。
社会总习惯把女性的价值和家庭绑在一起,默认她们该管家务、带孩子、顾着家里的情感,至于政治、历史这些“公共大事”,好像天生就是男人玩的。家里聚会,男长辈聊地方政策、国家大事,女人们自然就被拉去说菜谱、分享带娃经验;上班午休,男同事聊国际局势、历史人物,女的要是插句话,常会被问“你也懂这个?”。学校里也一样,男生讨论历史人物好坏,老师会夸“有想法”,女生要是较真历史细节,反而可能被笑“怎么像男生一样”。这种隐形的规矩多了,就算女生本来好奇,也会慢慢退缩。
再说时间,女性在家要担不少责任,已婚女性更甚,能自己支配的时间寥寥无几。这时候她们往往更愿意刷会儿短视频、看篇情感文,哪有精力去看要费脑子的时政新闻或历史纪录片。就算没结婚,社会也总把女性往明星、婚恋、化妆品这些跟自己生活直接相关的事上引,长此以往,女性对远在天边的政治事件、绕来绕去的历史脉络,自然没心思去了解。
再看内容传播问题,现在讲政治、历史的,大多是严肃的大叙事,跟女性日常离得远。就像解读生育政策,新闻总说人口数据、对经济的影响,很少提怎么缓解女性职场歧视、怎么完善育儿服务。这种老一套的内容很难说到女性心里去,很难引起她们的共鸣。
上学时的教育也有问题。历史课本里,满篇都是男性主导的政治史、战争史,女性历史人物多是一笔带过的“特例”。比如讲唐朝,全是唐太宗、唐玄宗怎么治理国家,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在政治、文化上的作用,就顺带提一句;讲近代,男性革命者的事迹占满篇幅,秋瑾、宋庆龄的故事不过是边角料里的补充,好像历史就是男人的英雄史,女性只是背景板。女生上学时就觉得政治、历史枯燥,后来自然也不想碰。
最让人无奈的是社交里的反馈。女性要是想聊这些话题,要么被无视,要么被质疑。在网上说句对政治事件的看法,可能有人回“女生懂什么政治”;跟男性朋友聊历史观点,意见被否定不说,还可能被笑“看剧学的历史不算数”。上班时,男的聊历史典故会被夸“有文化”,女的要是提对政策的理解,背后可能有人议论“总爱装懂”。这种双重标准,用性别否定能力,默认男的天生懂这些、女的天生不懂,时间长了,谁还愿意多说?
说到底,多数女性对政治、历史兴趣低,是这些系统性问题凑在一起的结果。要改也不难,得先改改对女性角色的固有看法,内容传播多考虑女性需求,家里的责任别全压在女性身上,上学时好好引导,社交里多些平等尊重。这样一层层拆壁垒,才会有更多女性愿意走进这些话题。
来源: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