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到心里,甜而不腻:探秘开封花生糕的“活态传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23:12 1

摘要:夜幕降临,开封鼓楼广场灯火通明。一位身着古衫的老师傅抡起木槌,有节奏地敲打着木案上的花生糖团。围观的游客中,一位小女孩好奇地问母亲:“这是在做什么呀?”母亲笑着回答:“这是咱们开封的花生糕,连慈禧太后吃了都赞不绝口呢。”

夜幕降临,开封鼓楼广场灯火通明。一位身着古衫的老师傅抡起木槌,有节奏地敲打着木案上的花生糖团。围观的游客中,一位小女孩好奇地问母亲:“这是在做什么呀?”母亲笑着回答:“这是咱们开封的花生糕,连慈禧太后吃了都赞不绝口呢。”

花生糕的制作始于宋代,最初是宫廷膳食,经过元、明、清三朝六百余年的流传,才进入寻常百姓家。晚清时期,慈禧太后西行避难回銮途经开封,当地官员献上花生糕,她品尝后连连称赞,当场将其定为宫廷贡品。

要做出正宗的花生糕,必须遵循“用真料,不掺假,纯手工”的原则。精选开封本土沙质土壤种植的花生,颗粒需饱满无杂质,炒制至米黄色最佳。糖浆熬煮是关键工序,白糖与饴糖按比例熬至深棕色,火候差一分就会影响口感。

老师傅们将熬好的糖浆与花生混合,在木墩上反复捶打、翻折四五次。这个过程需要精准控制力度,力度过大或过轻都会影响成品的形态。最后趁热拉长、撕开、切成片状,整个过程要求手法熟练且迅速。

成品的花生糕呈35×15厘米的长方块,具有多层次网络结构,疏松度极强。它的特点可概括为“酥、松、香、甜”:入口即化,轻触即碎;炒制后的花生香气浓郁;糖分比例精准,甜而不腻。

在开封,老字号花生糕店铺各有特色。穆家桥的杜记、汴京桥的海记、鼓楼的白记都是知名品牌。其中白记花生糕已有百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些老店藏身小巷,比如李记花生糕没有门店,只在家制作,每天两三百斤的产量供不应求。许多外地熟客还没下火车就先打电话预订。老板娘常说:“我们的糕太酥,稍微一碰就碎,吃的就是这个酥劲。”

花生糕的口味不断创新。除了原味,现在还推出五香、桂花、椒盐、芝麻、玫瑰、核桃、杏仁等多种口味。老字号白记会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调整甜度,有适合爱吃甜食者的多糖版本,也有适合老年人和不爱甜食者的少糖版本。

制作花生糕是个既需要技术又需要力气的活儿。尽管现在有电炉方便操作,但要想做出最好味道的花生糕,还是得用大铁锅和煤炉。程序繁琐,利润又薄,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一位老师傅道出了许多手艺人的心声:“无论做什么生意,够生计就行。”另一位老板娘则表示:“俺当家的要是哪天真不干了,我会接着干,直到干不动了。”

2015年,凤鸣斋花生糕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白记花生糕制作技艺也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这些认定使得花生糕的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的花生糕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成为开封地域文化的载体。它伴随着开封的旅游业发展,成为游客们喜爱的伴手礼,价格亲民,约10-20元就能买到一盒。在开封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现场制作花生糕的场景,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有些店家会让游客亲自体验捶打花生糖团的过程,为传统美食增添了互动乐趣。这种体验让游客不仅品尝到美味,还能亲身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

花生糕的包装也越来越精美,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吃法不断涌现,有人将其碾碎撒在冰淇淋上,也有人搭配酸奶制作中式甜品碗。

每个老字号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故事。白记花生糕从1912年创立至今,已经传承了四代人。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企业,不变的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制作原料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色香味俱佳并不容易。必须挑选优质花生,不能有一颗坏的;蔗糖要选用广西原产地的三冠糖,绝对不能添加糖精或甜蜜素等添加剂。这些坚持使得老字号的花生糕能够保持独特风味。

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一些品牌建立了自有工厂,采用半自动化生产提升产能和产品质量。但核心工艺仍然保持传统,确保花生糕的独特口感。

一些品牌还与花生产地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种植采购带动农户增收。2021年,白记在开封市祥符区建立花生联合种植基地,全年采购花生类原材料总金额超过1200万元。

花生糕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一些品牌在京东、天猫、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设店铺,还通过抖音直播、快手直播等新零售模式拓展销路。

在开封,花生糕已经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能通过这一块块酥香的花生糕,感受到这座古都的历史底蕴和生活气息。

来源:憨批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