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现神秘无线电信号!竟可能改写物理学?暗物质真要找到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1:03 1

摘要:科学家在南极探测到诡异神秘信号,不过要特别说明,这些信号并非来自南极天空,而是藏在南极冰层之下。它们以无线电波形式存在,目前没人能说清到底是什么,更让人期待的是,神秘信号或许能彻底颠覆我们对物理学的认知。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难道人类终于要揭开暗物质的面纱了

科学家在南极探测到诡异神秘信号,不过要特别说明,这些信号并非来自南极天空,而是藏在南极冰层之下。它们以无线电波形式存在,目前没人能说清到底是什么,更让人期待的是,神秘信号或许能彻底颠覆我们对物理学的认知。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难道人类终于要揭开暗物质的面纱了?咱们一点点把这个可能改写科学史的发现说清楚。

南极冰层下的“神秘呼叫”

最近,几乎所有天文、物理领域的权威网站都在报道“神秘呼叫”,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可能改写粒子物理学的实验结果。简单来说,科学家在南极冰层里探测到完全无法解释的无线电信号,这类信号很可能和粒子物理有关,甚至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物理学发现之一。

要明白发现有多重要,得先看看它的“背景”:相关研究已发表在物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这份期刊在全球粒子物理、天体物理领域地位极高,发表的研究都经过极其严格的同行评审,可信度非常高。带领研究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斯蒂芬妮·维塞尔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格外专注,专门追踪宇宙里最难捕捉的粒子中微子。

中微子是什么?

中微子有个外号叫“宇宙幽灵粒子”,之所以这么叫,因为它有三个特别“反常识”的特点:

它的质量特别轻,目前测出来接近零,也不带电荷,这导致中微子几乎不跟任何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哪怕是一光年厚的铅板,都很难挡住中微子。

除了光子,中微子是宇宙里数量最多的粒子。此刻正在看视频的你,每秒都有几十亿个中微子穿过身体,但你完全没感觉,因为它太“孤僻”,根本不会和你的身体细胞产生反应。

平时我们研究宇宙,靠的是电磁波,比如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但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引力弯曲、被星际物质吸收,很容易“失真”。而中微子几乎不跟物质互动,从宇宙里的极端事件出发后,会沿着直线“原封不动”传到地球。所以,抓到中微子,就等于拿到了宇宙极端事件的“原始录像”。

更关键的是,中微子还是“多信使天体物理学”的核心成员。这个词听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人类研究宇宙靠“三种信使”,电磁波、中微子、引力波。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拼出宇宙的完整样子。比如2017年,人类同时探测到来自同一中子星合并事件的引力波和中微子,一下子就证实了“多信使天文学”的价值。

怎么抓“幽灵粒子”?

既然中微子这么难抓,科学家是怎么找到它的?答案是:把整个南极冰层当成“探测器”。

目前南极有两个主要的中微子观测项目,这次的神秘信号就来自其中一个,南极脉冲瞬态天线ANITA,它的原理、选址和探测逻辑都很有讲究:

它不是咱们印象里的望远镜,而是一组挂在高空气球上的无线电天线,一共48个。这个气球会飞到距离南极冰层40公里高空,差不多是民航客机飞行高度的4倍。

为啥选南极?南极是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之一,几乎没有人类活动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冰层又厚又纯净,特别适合观测中微子和物质的微弱反应。

当高能中微子偶尔和南极冰层里的水分子碰撞时,会产生一系列次级粒子,会释放无线电脉冲,就好像冰层被中微子“撞了一下”,发出只有天线能接收到的“无线电尖叫”。ANITA任务,就是捕捉“尖叫”。

简单说,ANITA把整个南极冰层变成了“巨型中微子探测器”,它不看天空,而是“低头听冰”,通过无线电信号寻找中微子痕迹。从2006年开始,ANITA已经完成多次观测任务,成功捕捉到过来自黑洞、超新星的中微子信号。

ANITA抓到的“异常信号”

如果只是正常的中微子信号,根本不会引起这么大轰动。真正让物理学家坐不住的是:ANITA这次抓到的信号,完全违背现有的物理学规律。

正常情况下,中微子应该从宇宙空间飞来,穿过大气层,再撞击南极冰层,所以ANITA探测到的信号该来自“天空方向”。但这次的信号却从冰层下方传来,就好像从地球内部穿过来,再撞击冰层产生的。

这就好比你站在雨里,却看到雨滴从地面往天上飞,完全颠覆常识。

更诡异的是两点:一是科学家对比了其他中微子探测器的数据,比如南极的另一个项目IceCube、阿根廷的中微子观测站,没有任何一个设备抓到过类似的“地下信号”;二是他们用现有的粒子物理模型反复模拟,不管怎么调整参数,都没法解释“中微子从地下飞来”的现象,按照现有理论,就算中微子能穿过地球,也不可能以这种方式产生无线电信号。

从“改写物理”到“普通现象”

面对“无法解释”的信号,科学家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猜想,从“让人激动”到“相对平淡”,咱们一一来看:

猜想1:暗物质终于现身了?(最让人期待)

暗物质是宇宙里最大的“未解之谜”,占宇宙总质量的85%,却完全看不见、摸不着,不跟电磁波互动,只能通过引力效应间接发现,比如星系旋转速度异常时,需要暗物质的引力“拉住”星系,不然星系早就散了。

如果这次信号来自暗物质,就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了暗物质粒子!具体来说,可能是暗物质粒子在地球内部发生湮灭,产生一种“类似中微子”的粒子,穿过地球后撞击南极冰层,产生了异常信号。

一旦证实猜想,绝对是“世纪级发现”:不仅能揭开暗物质本质,还能推动“大统一理论”的突破,能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而暗物质很可能是连接两种理论的关键。

猜想2:存在“额外维度”?(最颠覆认知)

有些物理学理论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不只是3个空间维度,还存在更多“隐藏的维度”。这些维度可能蜷缩在极小的空间里,平时根本察觉不到。

如果猜想是真的,那异常信号可能来自“额外维度”:某种粒子没有沿着3维空间直线传播,而是通过“额外维度”走了“捷径”,从地球内部“穿”出来,被ANITA抓到了。

这同样是颠覆性发现,证明“额外维度”不是数学上的假设,而是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同样能推动大统一理论发展。

猜想3:只是“普通现象”?(最务实)

虽然前两种猜想很让人激动,但主导研究的斯蒂芬妮·维塞尔教授却提出了更务实的可能:信号可能来自某种人类还没搞懂的“日常现象”。比如南极上空可能存在罕见的大气结构,导致无线电波发生异常折射,看起来像是从地下传来;又或者南极冰层下方有微弱的地质活动,比如冰层摩擦、地下水流,产生了无线电信号,被ANITA误当成粒子反应。

维塞尔教授认为,这种“平淡”的解释反而比“暗物质”“额外维度”更有可能,因为科学研究的原则是“先排除常见因素,再考虑极端情况”。

答案将由“新探测器Puel”揭晓

要验证猜想,光靠现有设备还不够。好在,一个更强大的探测器已经在路上了,超高能观测载荷Puel,全称Payload for Ultra High Energy Observations。

和ANITA比起来,Puel的优势很明显:规模更大,无线电天线灵敏度更高,能捕捉到更微弱、更复杂的信号。科学家希望通过Puel的观测,搞清楚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地下信号”是偶然出现,还是会重复出现;二是信号的来源到底是粒子反应,还是大气、地质活动。

如果Puel能再次抓到类似信号,并且排除大气、地质因素,那“暗物质”或“额外维度”的猜想就会从“假设”变成“需要认真验证的理论”;如果信号只是偶然的“日常现象”,也能帮科学家完善南极观测模型,避免以后再出现“误判”。

来源:科学小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