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云半间
中国新能源车大战如火如荼,现在,欧洲加入战团。
根据《欧洲时报》9月初报道,大众计划在2027年推出定位平价的电动车ID.1,这是大众集团体系内最便宜的入门级电动车。
售价2万欧元(按照2025年9月底汇率,大约相当于16到17万人民币),销售重点区域在欧洲。
这是一个市场缺口,目前欧洲市场上,售价低于 2 万欧元的车型仅有达契亚 Spring 和零跑 T03 等少数几款。
在2025年9月的慕尼黑车展上,宝马、奔驰、雷诺等多家欧盟车企都发布了新能源战略和概念车。
今年,将有 11 款售价低于 2.5 万欧元的新车型在欧洲大陆上市,其中包括雷诺 R5、菲亚特大熊猫(Fiat Grand Panda)和现代 Inster 等。其中的急先锋大众计划到 2027 年推出八款新的平价电动汽车,定价直接对准海鸥等中国品牌。
欧洲市场正在巨变。
曾经饱食燃油车红利的欧洲车企,疯狂向电动车时代转型,
越来越多的欧洲传统燃油车企宣称发展低价电动车,发出重要信号,电动车是中国和欧洲的未来方向,一场围绕供应链、市场、技术和标准的大战,就此打响。
欧洲军团加入混战,雷诺电动汽车中国化
根据汽车之家,大众集团今年上半年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47%,达到46.55万辆,电动汽车在大众汽车总交付量中的占比,从7%提升至11%。
核心品牌大众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14.3%,达到19.26万辆;大众ID.家族纯电动车型贡献巨大,上半年累计交付超过5.94万辆;斯柯达的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增长147.8%,达到7.3万辆;西雅特和Cupra的电动汽车交付量合计增长105.3%,达到3.76万辆。
欧洲的奥迪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32.3%,达到10.14万辆;保时捷的电动汽车销量飙升了279%,达到3.42万辆。
欧洲电动车已经发芽。
欧洲汽车进入电动车时代,进入价格竞争时代,汽车巨头身不由己卷入其中。
欧洲汽车人在电动车领域早就有深厚的忧患意识。记得2025年春节,与一群多年深耕欧洲汽车业的朋友欢聚,他们提到欧洲的汽车创新无法与中国车企PK,欧洲汽车业人士对此有深刻认知,正在拼命学习中国。
中国车企电动平台开发周期平均为22个月,欧洲同行需要42个月;中国动力电池pack成本已降至87美元/kWh,欧洲徘徊在112美元;中国企业习惯了血与火的竞争,欧洲传统车企过惯了好日子。
已经有欧洲车企揭竿而起。
2025年3月11日,新华社转引法国《法兰西西部报》的一篇报道,题为《雷诺集团负责人卢卡·德·梅奥:“中国人教会了我们什么”》,雷诺集团CEO呼吁,在汽车行业,欧洲应当转变思维方式,向中国学习,以避免彻底落后。
中国现在“手握方向盘”,而欧洲“坐在乘客位置”,路线图不再由欧洲掌握,至少在短期内如此。欧洲应采取虚心态度,与中国制造商合作,从他们的方法中汲取灵感,并尝试预测新的技术革命方向。
雷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西方率先学习中国新能源车的代表,他们深度嵌入中国汽车产业链。
据汽车公社4月30日的分析文章,本世纪初,雷诺在中国SUV市场独树一帜,但从2020年开始,市场发生变化,雷诺坚决停止传统燃油车业务,在新能源时代重构战略版图,雷诺的中国化程度远超大众、丰田等巨头。
雷诺与东风合资成立易捷特新能源汽车公司;与江铃集团联姻成立雷诺江铃;重组华晨雷诺金杯,2025年1月,新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Advanced China Development Center”(ACDC)正式投入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成立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公司,已经向欧洲出口超过12万辆Dacia Spring电动车。
Dacia Spring车型85%的零部件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宁德时代提供的LFP电池包,使其成本比同类产品降低30%;全球头部供应商敏实为雷诺提供零部件支持;与文远知行合作智能驾驶,L4级无人小巴已在法国普罗旺斯开展路测,其核心算法融合了广州生物岛累计500万公里的测试数据。
这款微型车基于雷诺CMF-A平台、由十堰工厂生产,2023年以68,550辆的销量登顶欧洲电动车销量榜。
除了与东风的合作,雷诺同时打造电动车全球化平台,与吉利在英国成立合资企业HORSE Powertrain,聚焦于内燃机和混合动力解决方案,将触角伸到韩国,推出了Grand Koloseo SUV。
雷诺没有抱怨,而是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利用中国供应链的性价比优势,反向争夺市场,以低价电动车直接改写欧洲格局。
欧洲老牌车企大众,如何极致控成本
大众等公司也以2到3万欧元为锚定基准,SUV在4到5万欧元左右,他们全面学习雷诺和中国车的定价策略,竞争更加白热化。
大众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
首先是削减人力成本。根据车家号7月11号的文章,到2030年,德国国内产能将减少73.4万辆,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
为了降低人力成本,高尔夫的生产转移到了墨西哥,ID.1的生产地点已经确定在葡萄牙塞图巴尔的大众汽车工厂。
大众汽车的老板舍费尔直接说,这座工厂是大众在欧洲最具有成本效益的工厂之一,可以充分利用葡萄牙的廉价劳动力和能源成本。
里斯本东南有葡萄牙最大汽车制造企业,也有齐全的汽车配套链。根据葡萄牙汽车工业制造商协会AFIA报告显示,截止2024年,有360家企业,销售额140亿欧元,主要销往欧美。
为了ID.1这款最平价的平价车极致控制成本,大众汽车计划从中国供应商那里采购各种零部件,看来,中国汽配产品性价比仍是最高。
我曾参访过一家知名的上市汽配企业,少东家说了一句话,中国汽车核心优势是产业链,我们可以没有下游厂商,只要有汽配链条、电池产业和平台,随时可以重建汽车企业。
正因为有庞大、全面、性价比极高的汽配链条,小米等公司才能借品牌和流量势能,迅速插入汽车终端市场。
为了获得技术和成本优势,大众宁可先发大钱,推出自己的平台。
大众推出的多款纯电系列车型,全部依托于MEB平台,产品线基本成型。
MEB平台是大众集团“2025战略”和“ACCELERATE”战略的基石,标志着大众从传统燃油车巨头,转身为软件驱动型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
MEB平台用于开发从小型车ID.3到大型SUV ID.6,甚至包括大众商用车和奥迪、斯柯达、Cupra等各种姊妹品牌车型,
通过这个共享平台,大众集中采购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增强了与供应商(如宁德时代、LG等)的议价能力;还可以简化生产,全球的MEB工厂不管在德国还是在中国,都可以使用高度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工具,生产线因此高度自动化、柔性化。
开发新车只需在MEB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研发周期和成本大大下降,如果这两年可以如期生产2000万辆以上的电动车,单车研发成本未来下降到可以忽略不计。
不仅如此,在设计之初,MEB平台就考虑到了未来的软件升级和智能化功能,支持OTA在线升级。
话说回来,哪家大型电动车企业没有自己的平台?
大众对标的是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比亚迪平台的总体集成具有强大优势,特斯拉通过Giga Press巨型压铸等技术实现极致的成本控制,大众试图融合诸多前辈优点于一体,左手成本优势,右手智能空间。
围绕成本,围绕用户心智,大众还进行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创新。比如,将在下一代电动汽车上恢复实体按键、取消触控滑条。很德国,不求线条完美,先保安全和实用。
真正的突破性创新在于自研电机,IT之家披露,大众为旗下大众、斯科达和 Cupra 品牌的都市电动车型研发了名为 APP290 的自研电机。
据公众号铂金方向盘分析,这是大众在核心部件自研上的突破,160kW最大功率与290N·m扭矩,已接近比亚迪e平台3.0的150kW电机水准。
关键突破在于首次自研的碳化硅逆变器,这种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能将能量损耗降低30%,使得电机在保持紧凑体积的同时,效率达到97%行业第一梯队水平。
更值得警惕的是,该技术将覆盖大众、斯柯达、Cupra等多品牌车型,规模化效应有望将单台电机成本压缩至800欧元以下。
对比中国竞品,比亚迪海豚电机功率70-130kW,MG4后驱版为150kW。
通过模块化设计,技术和成本优势取得了协调——同一电机壳体适配125-210kW不同功率版本。这是传统燃油车企长久以来工程优势的体现。
面对在新能源领域疯狂学习,结合了传统工程技术优势的对手,中国电动车企需要警惕。
占新能源车成本大头的是电池,大众跟随中国风潮,使用耐用且价格低廉的磷酸铁锂电池降低成本,推出“统一电芯”,小型电动车将搭载 38 kWh 电池,可选配容量 56kWh 的三元锂电池,均可在 25 分钟内完成 10%-80% 快充。
三元锂电池的续航约 450km,磷酸铁锂电池预计续航约 300km,不如一些中国车企的800公里到1000公里,中短途够用了。
两种电池的方形电芯采用电芯直接封装到电池包的设计,以减小体积和重量,
一看就是减少成本的标配。
另外,ID.1车型是大众首款搭载与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 Rivian 合资企业开发的软件的车型。因为减少了电子控制单元数量,显著降低了布线需求,通过减轻重量、简化流程,来控制成本。
成本,成本,还是成本,更重要的创新和标准,藏在成本之后。
中国电动车企,优势会一直在吗?
欧洲在拼命学习中国电动车企,在产业链完整性和成本方面,中国电动车企优势暂时夺不走。
一台新能源车,以网上能找到的30万级别的电动车成本拆解,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三电系统成本占比43.94%
车身+底盘成本占比14.63%
智能网联成本占比13.67%
内外饰成本占比13.43%
制造费用、工装模具和物流等费用,占比普遍在1%到7%之间。
2024年6月6日,百姓评家援引《欧洲汽车新闻》数据分析中欧之间的成本差距,中国新能源在电池、电机、电控领域建立起庞大的供应链集群,成本控制全球第一。
据瑞银报告,在中国生产的大众ID.系列车型,被经销商平行出口到欧洲后,即便加上运费和关税,也比欧洲当地生产的ID.系列车型售价低1/3。
公众号《电动汽车观察家》在7月1日分析,为了削减成本,在中国的引领下,磷酸铁锂(LFP)电池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崛起。
6月29日,特斯拉宣布在北美的首座磷酸铁锂(LFP)电池制造工厂即将完工,大众、福特、通用、Stellantis等企业都在转向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
国际市场化学体系的转变,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产业链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2025年5月,IEA发布《全球关键矿产展望2025》报告就指出,相比镍基化学体系来说,中国在磷酸铁锂电池供应链上的主导权更高。
在磷酸铁锂电池制造的关键原材料中,中国锂、锰、磷、石墨的加工产能占比分别为69.7%、94.6%、73.4%和95.3%。中国在锂电池领域的矿产、材料、专利及设备等方面拥有显著的主导地位。
据电动汽车观察家的分析文章,大众子公司PowerCo项目,很多材料和设备都要依靠中国供应商提供;ElevenEs在塞尔维亚的项目,依赖中国设备供应商提供约80%的生产设备,部分原材料,如磷酸铁、石墨要从中国进口;特斯拉接近竣工的磷酸铁锂工厂,依靠宁德时代技术授权和设备支持,以及中国原材料供应商的供货。
中国企业为了保持优势,不断进行叠代创新。
头部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超百亿元级别,2024年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58%,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跻身国际前列。
在电池技术领域,推动能量密度提升到300Wh/kg、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使中国在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持续保持着一流的成本优势。
但中国车企需要从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挟市场优势建立全球新能源车的清洁标准。
从这个角度说,最近这两年是欧洲电动汽车的重要窗口期。
8月28日,公众号智行仪氪分析中国汽车企业在欧洲的困局。
欧盟有本地化要求。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加速了在欧洲的布局,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基地;蜂巢能源德国基地投产 4680 大圆柱电池,以绕过 "最低价" 限制;天齐锂业参股葡萄牙锂矿,赣锋锂业与法国 Vulcan 合作开发地热提锂。
值得关注的是,以大众为首的欧洲车企也在强调"欧洲本土化生产"策略。
9月14日,铂金方向盘的文章说,大众电池供应商名单中,PowerCo自有工厂与宁德时代德国基地赫然在列,透露出通过供应链本地化压缩15%-20%成本的战略意图。
大众在波兰弗罗茨瓦夫建设的PowerCo电池工厂,本土化生产不仅规避了10%的进口关税,更通过电芯-电池包-整车的一体化制造,将物流成本压缩至中国品牌的1/3。
大众工程师透露,顶部冷却板设计使电池包重量减轻12kg,每辆车节省约90欧元材料成本。这些细节累积起来,为保持利润打下基础。
除了本土化之外,欧盟还有核心技术转让的各种明示暗示。
2024 年 11 月,欧盟推出 10 亿欧元电池补贴项目,条件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建厂必须分享核心技术,尤其是电池制造工艺。
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很坚决,2025 年 1 月 2 日,中国公布拟调整禁止出口技术目录,新增电动车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如正极材料制备、电芯组装。
但是,一味对抗行不通,双方在寻找共存之路。
2024年7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对中国电动汽车(BEV)反补贴调查报告,宣布从7月5日起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加征税税率在 17.4%—37.6%不等,为期四个月。
2025年4月以来,中欧双方开始寻求缓解贸易摩擦。4月15日,中欧正式签署《电动汽车贸易框架协议》,欧盟以 "最低进口价" 机制替代原定的反补贴关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电动汽车价格不得低于 2.8 万欧元 / 辆(约合人民币 21.5 万元),换取欧盟放弃征收最高达 35% 的惩罚性关税。
中国决定,为了将来的发展,不再只打价格,欧洲本土2万到3万欧元之间的新能源车有了喘息之机。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新能源车激励机制的变化。
2025年9月26日,商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决定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战略转折点。
主动提升质量门槛,提升售后硬指标,从电池回收到整车报废进行碳足迹追溯,以往投机取巧的二手新车、一味打内战的车企,将受到控制。
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今年前8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增长迅猛、优势明显。此时不提前预备品牌、技术和标准等未来三大增长点,更待何时?
根据麦肯锡最新发布的《2025 年移动消费者脉搏报告》,意大利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接受度显著提升,33% 的意大利人表示愿意购买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高于欧洲平均水平的 27%。
这是难得的进步。
中国电动汽车从低价策略,走向品牌、技术、标准三策略,一直在风口浪尖的中国新能源车企业,面临新的大考。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来源:叶檀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