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共同制定的《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正式发布。
“益生菌无效”?或许只是你没选对!
2025年8月,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共同制定的《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正式发布。
共识明确指出,益生菌的效果具有“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市面常见产品若菌株不明确、剂量不足,往往难以见效。
相较于2016年首版及2020年修订版,2025版共识在循证依据、临床实践与前沿探索等方面均有显著升级,更加强调精准化、分层化与个体化的微生态干预策略,标志着肠道微生态治疗正式迈入“个性化时代”。
共识核心:普通益生菌效果有限,个性化治疗成为新趋势
人体肠道微生态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基础,其中定植着约10¹³–10¹⁴个微生物细胞,贡献近60万个基因,深刻参与消化、免疫、情绪调节乃至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共识强调:“益生菌的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意味着不同菌株、不同剂量效果差异显著,“一种益生菌适用所有人”的粗放模式已成为过去。
高剂量是关键:共识指出,高剂量益生菌(每日≥5.0×10⁹ CFU)可有效降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常规低剂量产品效果有限。
个体化是原则:共识反复建议“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微生态调节剂”,推动治疗从“泛补充”转向“精干预”。
权威指南:微生态制剂在这些疾病中作用明确
该共识系统性地阐述了微生态调节剂在消化系统乃至全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推荐如下: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作用:辅助根除Hp,减轻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及恶心、腹泻等副作用。
推荐方案: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嗜酸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为缓解不良反应,可选用鼠李糖乳酪杆菌、卷曲乳杆菌。
疗程:推荐14天,微生态不稳定或难治性患者可适当延长。
2.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
作用:改善肝脏酶谱(ALT、AST)、血脂、胰岛素抵抗和炎症水平。
推荐方案:
传统益生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其复合制剂(如VSL3)。
新一代益生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普拉梭菌等在动物研究中显示出改善肠道屏障、调节代谢的潜力,但临床有效性待进一步验证。
3.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核心机制:肝硬化存在严重的肠道微生态失衡,通过“肠-肝轴”加剧并发症。
3.1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制剂,以及乳果糖/拉克替醇,以抑制致病菌,减少内毒素生成。
3.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推荐: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作为辅助治疗,或与乳果糖联用,预防细菌易位。
3.3 肝性脑病:
推荐:乳果糖/拉克替醇是基础治疗。益生菌(如酪酸梭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可辅助降低血氨,改善症状。
4. 肝衰竭与肝移植
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严重失衡,且失衡程度与预后相关。补充双歧杆菌、乳杆菌可能有益。
肝移植:围手术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可减少术后感染,促进肝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5.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作用:调节术后紊乱的肠道菌群,改善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或四联活菌制剂。
6.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艰难梭菌感染
作用:预防和辅助治疗AAD,尤其是CDI。
推荐方案:
儿童:鼠李糖乳酪杆菌、布拉氏酵母菌有明确疗效。
通用:枯草芽孢杆菌二联活菌等。
特点:效果具有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高剂量(>5×10^9 CFU/天)效果更佳。
7. 肠易激综合征
作用:改善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降低内脏高敏感性。
推荐:需根据分型选择菌株:
IBS-D(腹泻型):选用枯草芽孢杆菌、酪酸梭菌、鼠李糖乳酪杆菌、布拉氏酵母菌等。
IBS-C(便秘型):选用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动物双歧杆菌等。
推荐与益生元(如低聚果糖) 联合使用。
8.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Nissle 1917及复合益生菌VSL3对诱导和维持缓解有效。
克罗恩病:证据相对较少,双歧杆菌显示出一定潜力。
益生菌与美沙拉嗪等常规药物联用可提高疗效。
9. 乳糖不耐受
作用: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
推荐:对于继发性LI的婴幼儿,推荐枯草芽孢杆菌二联活菌、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成人可选用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制剂。
10. 危重症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策略:分阶段、个性化综合治疗。
推荐:尽早开始肠内营养,并补充大剂量微生态调节剂(>10^10 - 10^11 CFU/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梭菌等,必要时可配合灌肠。
11. 肝癌 & 12. 结直肠癌
作用:
围手术期:辅助肠道准备,促进术后恢复,减少感染。
化疗期间:减轻化疗相关的肠道副作用。
免疫治疗:肠道菌群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粪菌移植(FMT) 可能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推荐:常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梭菌等制剂。
13. 肿瘤的微生态免疫治疗
核心发现: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特征与免疫治疗(ICIs)效果相关。
推荐:在接受ICIs治疗时,联合特定益生菌(如酪酸梭菌、双歧杆菌、鼠李糖乳酪杆菌)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14. 肥胖与糖尿病
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指标(体重、BMI、血糖、胰岛素抵抗)。
推荐: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以及菊粉、低聚果糖等益生元,单独或联合使用均显示出一定效果。
15. 呼吸系统疾病
机制:通过“肠-肺轴”影响肺部免疫。
作用:补充微生态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可能降低呼吸道感染患者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减轻炎症。
16. 精神类疾病
机制: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发挥作用。
作用:特定益生菌组合对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某些症状(如情绪、认知、胃肠道问题)有辅助改善作用。常用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属的菌株。
17. 肠菌移植
明确适应证: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探索性应用:IBD、IBS、肝性脑病、自闭症、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等。
未来方向:人工组合菌群移植(SMT) 和标准化胶囊制剂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善泰健康:个性化微生态治疗的先行者
《2025版共识》勾勒出微生态治疗的新蓝图,而善泰健康正是个性化微生态治疗的典范实践者。
精准检测——解码肠道微生态
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通过居家采样实现15分钟快速检测,全面评估菌群结构,精准识别菌群失衡问题。
个性化益生菌配方:真正实现“一人一方”
单一补菌远远不够。共识推荐结合益生元等综合策略,与善泰‘清、调、补结合’的系统方案不谋而合。
科学配比:基于检测结果定制专属益生菌组合;
高活保障:肠溶胶囊+冷链配送,确保活菌直达肠道;
系统修复:益生菌+益生元+膳食纤维三重协同。
百岁益生菌——源自长寿老人的天然馈赠
善泰百岁益生菌具有三大核心优势:
本土适配:菌株分离自中国百岁老人,更契合国人肠道;
人源安全:历经百年自然筛选,安全性高、定植力强;
研究背书:四大核心菌株可调节炎症、延缓衰老,其中长双歧杆菌SX-1326能通过P53信号通路与脑肠轴辅助结直肠癌治疗,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
创新FMT技术:重塑微生态平衡
共识肯定FMT在严重菌群失衡中的价值,善泰**山区儿童供体肠菌移植技术**,具备四大优势:
1. 更安全:避免成人菌群中性激素代谢干扰;
2. 更护脑:儿童供体神经退行性标志物含量低;
3. 耐药少:耐药基因携带率低;
4. 更匹配:贴合儿童肠道发育特征。
善泰建立国内首个山区儿童健康菌群库,依托GMP标准实验室与ISO9001体系,采用超低温冷冻干燥技术,保障菌群活性与稳定性。
结语
《2025版共识》标志着微生态治疗进入“精准个体化”时代。善泰健康通过“检测—定制—定植”闭环,实现从“大致补充”到“精准干预”的跨越,让每一份肠道都获得真正匹配的微生态呵护。
在微生态治疗的新起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方案,才是科学的健康之道。
善泰健康——让每个肠道,都有自己的专属方案。
来源:善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