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突破:全球唯一采用Xtacking®架构的3D NAND厂商,2025年推出的Xtacking®4.0技术单Die容量达2Tb,支持AI服务器、数据中心等高端场景,技术指标与三星V-NAND 7.0代际相当 。其294层堆叠的X4-9070芯片已量产,接口
中国存储芯片领域的技术领先者和市场龙头主要集中在NAND闪存和DRAM两大细分领域。以下从技术实力、市场份额、上市状态及关联上市公司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最先进的企业:长江存储(NAND)与长鑫存储(DRAM)
1. 长江存储(NAND闪存)
- 技术突破:全球唯一采用Xtacking®架构的3D NAND厂商,2025年推出的Xtacking®4.0技术单Die容量达2Tb,支持AI服务器、数据中心等高端场景,技术指标与三星V-NAND 7.0代际相当 。其294层堆叠的X4-9070芯片已量产,接口速度3600 MT/s,良率提升至85%以上。
- 产业链布局:国内唯一具备从设计到封装测试全链条能力的IDM企业,武汉、南京基地月产能超8万片,三期15万片产线计划2026年投产。
2. 长鑫存储(DRAM)
- 技术进展:国内唯一实现17nm DDR4量产的企业,2025年启动DDR5研发,同时布局HBM(高带宽内存)技术,硅穿孔(TSV)工艺进入测试阶段 。其DRAM产品性能与海力士CJR颗粒差距不足5%,已进入华为、小米供应链。
- 产能扩张:合肥基地月产能20万片,目标2027年全球市占率突破10%,成为全球第四大DRAM厂商。
二、市占率最高的企业:长江存储(NAND)主导国内市场
1. 全球市场份额
- 长江存储2025Q1全球NAND市场份额8%,位列第五;长鑫存储DRAM份额不足5%,尚未进入全球前十。三星、SK海力士、美光合计占据全球存储芯片市场82.7%的份额。
2. 国内市场表现
- 长江存储旗下致态(ZhiTai)品牌在国内SSD市场市占率15%,成为国产替代标杆;长鑫存储颗粒在国内内存条市场渗透率超30%,拼多多平台日销达20万条。
- 2025年国内存储模组厂长江存储颗粒采购占比预计从15%提升至30%,政策推动下2027年自给率目标达50%。
三、上市状态:两大龙头均未上市,冲刺科创板与A股
1. 长江存储
- 母公司长存集团2025年9月完成股份制改革,估值1600亿元,计划2026年二季度前提交科创板IPO申请,募资300-400亿元用于三期产线建设及HBM研发。旗下子公司武汉新芯已申报科创板,拟募资48亿元扩建12英寸产线。
2. 长鑫存储
- 2025年7月启动A股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计划募资200亿元用于17nm工艺升级及HBM产线建设。
四、上市公司持股情况:直接与间接参股两大龙头
(一)长江存储(长存集团)的参股上市公司
1. 直接持股
- 养元饮品:通过子公司泉泓投资出资16亿元,持有长存集团0.99%股权,为最大市场化股东。
- 市北高新:通过上海地方国资基金间接持有长存集团约0.8%股权,产业协同聚焦半导体园区运营。
2. 间接持股(通过基金)
- 国脉文化、当虹科技:通过央视融媒体产业投资基金间接参股,持股比例均不足0.1%。
- 大众交通:通过厦门辰途华恒基金间接持有长存集团约0.051%股权。
(二)长鑫存储的参股上市公司
1. 直接持股
- 兆易创新:直接持有长鑫存储1.88%股权(部分来源显示降至0.9527%),且DRAM产品由长鑫存储独家代工至2030年,2025年关联交易额预计11.61亿元。
2. 间接持股
- 朗迪集团:通过宁波燕创德鑫基金间接持有长鑫存储0.066%股权,合计持股比例5.95%。
- 合肥城建:母公司合肥建投通过合肥清辉集电直接持股长鑫存储21.67%,为第一大股东。
- 上峰水泥:通过上海君挚璞基金间接持有长鑫存储0.168%股权。
五、产业链受益标的与风险提示
1. 核心受益标的
- 设备与材料:北方华创(刻蚀机)、安集科技(CMP抛光液)、沪硅产业(300mm硅片)等通过长江存储294层产线验证,订单占比超30%。
- 封测与模组:深科技(封装测试)、江波龙(存储模组)、佰维存储(PCIe 5.0 SSD)与长江存储深度绑定,2025年订单增速均超50%。
2. 风险提示
- 技术封锁:长江存储232层产线仍依赖东京电子晶圆键合设备,长鑫存储17nm工艺需ASML二手光刻机支持。
- 市场竞争:三星计划2026年将NAND产能提升至30万片/月,可能挤压长江存储市场空间。
- 政策波动:存储芯片行业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若美国进一步收紧设备出口,可能延缓技术迭代 。
结论
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分别代表中国NAND闪存和DRAM领域的技术天花板,尽管当前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0%,但其在国产替代政策支持下,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速度显著。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直接参股龙头的养元饮品、兆易创新,以及设备材料领域的北方华创、安集科技。随着两大龙头2026年前后登陆资本市场,产业链公司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双重催化。
来源:潘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