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中市巴州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气候宜人、生态优良,南北气候交汇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全年日照1462小时,无霜期275天,素有“天然药库”“国家级天然氧吧”之美誉。这里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协同并进、蓬勃发展,曾先后荣获“全
2025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进行时㉒
巴中市巴州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气候宜人、生态优良,南北气候交汇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全年日照1462小时,无霜期275天,素有“天然药库”“国家级天然氧吧”之美誉。这里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协同并进、蓬勃发展,曾先后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中药材溯源试点县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县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中医药+综合改革,健全分级诊疗新体系
一是整合资源。以巴中市中医医院(巴州区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按照“1+3+N”模式,建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行“六一体”管理模式。建立区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机制,实行“固定派驻+组团帮扶+远程诊疗”,建立联合病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健全分级诊疗体系,中医药全面融入疾病预防、诊疗、康复与健康管理全周期。
二是提升能级。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建成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与康复中心、省级中医特色科室5个,打造全市唯一“西学中”培训基地、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已通过省级评审。
三是健全体系。挂牌成立巴州区中医药管理局,设立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构建“区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格,实现“乡乡有中医馆、村村有中医阁”。3家区级医院规范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2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设置中医馆,18%以上的村卫生室设立中医阁,城镇社区开设中医备案诊所155家,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中医、用中药”。
中医药+慢病管理,创新医防协同新模式
一是家医签约服务。立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组建“4+N”健康管家团队386个,针对重点人群实施“红黄绿”三色分级管理,按照“五个一”模式,推行标准化服务包,全面提升签约服务质效,居民满意率稳定在95%以上。
二是医防协同服务。坚持“医、防、管、护、教”五位一体推进,建设康复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及远程会诊平台,以分级筛查、综合评估、精准干预为路径,推动形成“保健在家庭、小病到乡村、大病不出区”的服务格局。与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合作,创新开展本土村医定向培养30人,解决村医队伍青黄不接问题,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是残疾居家服务。按照“定期随访+定期宣教+定期体检+代办事项”模式,为5208名残疾人提供增值、托养和个性化中医药服务,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缓解家庭照护压力。
中医药+生态康养,打造健康融合新标杆
一是推进医体融合。大力发展体育健康产业,打造特色品牌赛事。建成总长120公里健康步道网络、5个大型运动公园,优化布局社区健身广场与“口袋”公园50余处,构建城区“15分钟健身圈”。成功承办2025年中国桨板公开赛(巴州站)暨全国桨板青少年U系列赛、中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四川首届“巴河杯”桨板邀请赛等赛事,年均组织超200支队伍、上万名市民参与“万步有约”健走大赛,推动科学健身融入日常生活。
二是推进医旅融合。依托丰富中药材资源,在连片种植带建成中药材科普馆3个、药膳体验中心5个,成功创建天马山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七彩世界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药旅融合示范点5个。推出清江七彩世界—山水化湖—天马山森林康养度假区—云上青山百里花廊精品旅游线路,创新开发中药材农耕体验、中医药养生等特色文旅项目,构建“药食医养游”全产业链,年接待康养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健康消费超8000万元。
三是推进医养融合。区第二人民医院建成老年病院区,打造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成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个。通过社会力量参与和现有机构转型,建成专业医养结合机构14家,形成覆盖城乡、多元参与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中医药+健康产业,构建全链发展新格局
一是创建星级园区。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确立枳壳为大品种发展方向,建成枳壳种植基地30个,中药材种植面积2.6万亩。清江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省五星级中药材园区,中药材种业科技园、白庙中药材现代园区被评为市级中药材园区,形成多层次、高标准种植体系。
二是延伸加工链条。引进培育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研发中医药大健康产品14类,获得“乌苓苁蓉合剂”等全国独家药品批文6个,成功打造“巴州川明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市中医院研发院内制剂10个,创新开发中医药特色药饮、香囊、药枕等健康产品9个,形成药品、保健品、健康产品多元产业链。
三是畅通营销网点。建成规范化流通网点25个,规划建设现代化中药材仓储冷库,形成覆盖城乡的流通服务网络,医药健康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中医药+健康文化,弘扬岐黄传承新风尚
一是深化科普宣传。依托“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健康知识村村讲”等品牌项目,推动中医药融入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全区已建成健康小屋25个、健康主题公园5个、健康步道10条,管理慢性病患者6.1万余人。广泛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将中医药元素融入清音、快板等民间艺术,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与接受度。
二是深化传承培养。坚持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开展师带徒、经典研修和适宜技术培训,创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6个,柔性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12人,培育中医药拔尖人才48人。举办中医拜师仪式和经典培训班3期,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5期,培训乡村医生369人。
三是深化文化创新。结合数字化、新媒体手段,推送养生知识、诊疗服务信息和文化视频。依托区内中药材种植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区等资源,开展“中医药文化体验日”“药膳制作”“中医康养旅游”等主题活动。开发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养生讲座和专家义诊,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休闲养老、时尚健身等业态深度融合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巴州区坚定不移地把中医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全过程,推动中医药与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多领域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系统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文化传播弘扬,努力建设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新高地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区,为健康四川贡献巴州力量。
来源:四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