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性激素,其实不是“男人的专属”,女性体内也有,只是比例不同。它不仅关乎性功能,更深层地影响着肌肉合成、脂肪分布、骨密度、情绪调节、认知能力甚至心血管健康。
一过五十,身体的许多“小毛病”就像约好了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有些人发现自己睡眠变浅了,走两步就喘,肌肉没以前结实,甚至情绪也容易低落、发火。
有位中年朋友说得很中肯:“不是我不努力,是身体不听话了。”这些变化背后,很大一部分都和雄性激素的逐年下降有关。
研究数据显示,男性从30岁以后,睾酮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到了50岁以后,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已经比年轻时低了不少。
有些人下降得快,身体反应就明显;有些人下降得慢,可能还没太察觉。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自然趋势,只是早晚和程度的问题。
雄性激素,其实不是“男人的专属”,女性体内也有,只是比例不同。它不仅关乎性功能,更深层地影响着肌肉合成、脂肪分布、骨密度、情绪调节、认知能力甚至心血管健康。
很多人以前一听到“激素”两个字就害怕,觉得是“药物”或“副作用”的代名词。其实人体本身就在产生激素,雄性激素也是身体自带的“程序”,只是随着年龄增长,程序运行慢了,需要一点“维护”。
那怎么补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药,或者打针。激素补充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更不是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从生活方式入手,让身体有条件自己合成更多的雄性激素。这种方式既自然,又安全,而且还能顺带改善其他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对激素分泌的影响非常大。现代人普遍睡得晚、睡得浅,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晚上频繁醒来、早醒问题特别多。
研究发现,深度睡眠阶段是睾酮分泌的高峰期,如果长期缺乏深睡眠,体内的雄激素水平也会明显偏低。改善睡眠是提升内源性激素水平的第一步。
再说饮食,不少人年纪一大,反而越吃越精细,油盐糖都控制得死死的,反而忽视了维生素D、锌、镁这些微量营养素,而这些恰恰是雄性激素合成的基本原料。
尤其是锌,一旦长期缺乏,睾酮水平会明显下降。蛋类、瘦肉、贝类、坚果、全谷物,这类食物看似不起眼,却是中老年人每天都该吃的“天然补剂”。
运动这块,更是雄激素调节的天然工具。尤其是抗阻训练,比如俯卧撑、深蹲、拉力带训练,这类动作能刺激肌肉和骨骼系统,促进睾酮释放。
有研究在《JournalofStrengthandConditioningResearch》上发表过,规律的抗阻训练能在8周内显著提升中老年男性的雄性激素水平。关键在于坚持,哪怕每次只做20分钟,每周三次,也比完全不动要强得多。
有些人天生比较焦虑,或者因为工作压力、家庭琐事,情绪常年处于绷紧状态。长期压力会让皮质醇升高,而这个“压力激素”会抑制睾酮的合成。
所以有意识地让自己“松弛下来”,不仅是情绪管理的需要,也是调节内分泌的手段。散步、冥想、听音乐、养花这些看似“没用”的日常,其实对身体都有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的,就是体脂率。腹部脂肪其实是一个“激素工厂”,它能把睾酮转化为雌激素,这对男性尤其不利。
很多大肚子的中年人,其实不是没激素,而是激素被“转换”掉了。控制体重、减少腹部脂肪,就是在间接保住自己的雄性激素水平。
对于激素下降特别明显、有明显症状的人群,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干预,例如使用外用凝胶或贴片等方式补充。但这类方式不是自己能随便做决定的,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乱补。
许多看似“老化”的表现,并不完全是年龄的错。很多时候,是激素水平和身体条件的综合体现。雄性激素的确会慢慢减少,但我们能做的,不是束手无策地等着它走,而是去创造一个更适合它“留下”的身体环境。
五十岁以后,人生才刚刚进入“下半场”,与其说要“对抗衰老”,不如说是要学会与身体和平共处。
雄性激素不是万能的,却是维持中老年男性活力、情绪、肌肉和骨骼健康的关键底层逻辑。补充它,不一定非得靠药,更重要的是让身体自己恢复活力的能力。
中年之后,身体的确会变得复杂,但只要方法对了,很多事情就能逆转。雄性激素的重要性,也许不是体现在某个具体指标上,而是让你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找回那个“还有力气去生活”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周永昌,叶武,张宁,等.睾酮与中老年男性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23,29(4):289-294.
[2]李国强,马志强,陈秀红.睾酮替代治疗对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2):456-460.
[3]陈立军,王敏,刘海燕.锌与雄激素代谢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微量元素科学,2022,32(3):39-4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妇产科武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