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9月28日)是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接近100%,全球每10分钟就有1人死于狂犬病,其中40%为儿童,而猫、狗、蝙蝠等动物抓咬伤是主要感染途径。
昨天(9月28日)是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接近100%,全球每10分钟就有1人死于狂犬病,其中40%为儿童,而猫、狗、蝙蝠等动物抓咬伤是主要感染途径。为此,医生提醒市民,及时、规范处置动物致伤,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
及时接种疫苗很重要
上周,28岁的张女士逗弄宠物猫时,左手不慎被划出一道约2厘米长的伤口,伤口有出血,但血量不多。尽管这只猫咪已经接种过疫苗,为了保险起见,张女士还是立即用流动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随后,她前往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动物咬伤门诊就诊。接诊医生为张女士仔细评估伤情后,诊断为二级暴露。医生先为她规范清洗,并消毒了伤口,接着接种了首剂狂犬病疫苗,同时叮嘱她要按期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猫抓伤看似伤势轻微,但实际上猫的唾液可能通过伤口渗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好在患者处理及时,后续只要完成全程接种,就能得到有效防护。”接诊医生表示。
无独有偶,8岁的男孩辰辰在动物园游玩时被猴子抓伤手臂。家长立刻带他前往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医生诊断此次伤情为三级暴露,除了为辰辰接种狂犬病疫苗外,还给他注射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防控把握“三个关键”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ICU主治医师顾斌斌介绍,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沿着神经系统向中枢神经移动,一旦人体出现临床症状,死亡几乎不可避免。通常情况下,狂犬病的潜伏期为1-3个月,不过也有少数病例潜伏期短至一周或者长至一年。
狂犬病防控应该把握“三个关键”:首先,要立即冲洗伤口,即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以降低病毒浓度;其次,要规范接种疫苗,即伤者在24小时内前往一级或二级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根据伤口等级接种疫苗,必要时还需注射免疫球蛋白;最后,要注意全程管理,即完成5针法——第0、3、7、14、28天各接种一针,或“2 - 1 - 1”程序——第0天注射2针、第7天和第21天各注射1针的疫苗接种,整个过程不可中断。
这些误区你中招了吗
“公众对狂犬病仍存在诸多认知误区。”顾斌斌为大家罗列了门诊上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认为“只有狗会传播狂犬病”。
真相:实际上,猫、蝙蝠、狐狸、浣熊等温血动物都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
误区二:觉得“动物接种疫苗后咬伤就无须处理”。
真相:顾斌斌指出,动物接种疫苗后,并不能100%排除动物仍携带病毒的可能性。因此,伤者仍需完成全程疫苗接种。
误区三:认为“轻微抓伤不必处置”。
真相:顾斌斌表示,只要皮肤出现破损,即便没有出血,病毒也可能侵入体内。因此,无论伤口大小,都需规范处置。
误区四:觉得“24小时后接种疫苗就无效了”。
真相: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在暴露后应尽快接种疫苗,只要在发病前完成全程接种,均可产生有效保护。
误区五:认为“家养宠物不用打疫苗”。
来源:名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