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三十七分,急诊科的灯光永远那么惨白,照得人脸上毫无血色。我刚处理完一个哮喘发作的患者,正靠在护士站写着护理记录,就听见外面一阵尖锐的刹车声和杂乱的哭喊。
凌晨两点三十七分,急诊科的灯光永远那么惨白,照得人脸上毫无血色。我刚处理完一个哮喘发作的患者,正靠在护士站写着护理记录,就听见外面一阵尖锐的刹车声和杂乱的哭喊。
“医生!救命啊!我爸爸不行了!”
我和李医生对视一眼,几乎同时冲向抢救室。担架上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性,面色青紫,呼吸微弱。家属哭着说老爷子有冠心病史,晚上突然胸痛,在来医院的路上就失去了意识。
“室颤!”心电监护刚接上就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
“准备除颤!”李医生的声音冷静而坚定。
我转身冲向那辆熟悉的旧抢救车——那辆陪伴了我们科室五年,每个护士都对它又爱又恨的老朋友。爱的是它装载着救命的家当,恨的是它那永远杂乱无章的抽屉和永远在关键时刻“躲猫猫”的药品。
打开抢救车门的一瞬间,我的心沉了下去——肾上腺素应该在哪个位置来着?上周不是刚整理过吗?怎么又乱了?我手忙脚乱地翻找着,指尖因紧张而微微颤抖。每一秒都在流逝的生命,而我却在这里玩“寻宝游戏”。
“肾上腺素1mg!”李医生再次催促。
“马上!”我终于在抽屉最角落找到了那支小小的救命药,手都有些发抖了。
那场抢救持续了四十多分钟,虽然最终患者恢复了自主心律,转入了ICU,但我在寻找药品时浪费的那十几秒,却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我的心里。
回到护士站,我疲惫地靠在椅子上,对正在写记录的护士长说:“护士长,咱们这抢救车,什么时候能退休啊?每次用它都像在打仗。”
护士长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说到这个,下周一科室要来一位‘新成员’——瑞孚智能抢救车。”
一周后,这台传说中的智能抢救车真的来了。银白色的外壳,流线型设计,触摸屏闪烁着蓝色的光芒,在一众传统医疗设备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不就是个带屏幕的推车吗?”科室里最资深的王护士撇了撇嘴,“花里胡哨的,还不如多买点实用的东西。”
培训师似乎预料到了这种反应,他微笑着打开抢救车电源:“各位老师,请随便说一种抢救药。”
“胺碘酮。”王护士随口说道。
培训师在屏幕上轻轻一点,中间一层的一个抽屉“啪”地一声自动弹开,里面整齐排列的药品中,胺碘酮赫然就放在这层抽屉中。
原本漫不经心的同事们突然都围了过来。
“它能记住所有药品的位置?”我惊讶地问。
“不仅如此。”培训师继续演示,“当某种药品临近过期或库存不足时,它会自动报警;每次取用药品都会自动记录,生成用药清单;它还有智能语音交互功能,可以智能播报药品,自动记录口头医嘱...”
我看着这台会“说话”的抢救车,心里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动。那些因混乱而浪费的宝贵秒数,那些因焦虑而手忙脚乱的夜晚,是不是真的要成为历史了?
智能抢救车投入使用的前两周,大家还不太习惯。老护士们还是习惯性地去拉抽屉,而不是点击屏幕;年轻的护士们则对新技术接受得更快,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智能操作。
而我,作为科室里对新技术最感兴趣的护士,被护士长指定为这台智能抢救车的“专属管理员”。这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它的每一个功能。
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急诊科接收了一位因车祸导致多处外伤的年轻患者。患者血压持续下降,心率增快,已经出现了失血性休克的征兆。
“准备输血!开通两条静脉通路!”值班的张医生迅速下达医嘱。
我推着瑞孚智能抢救车赶到床旁,根据医嘱点击相应的药品和物品,抢救车弹开了相应的抽屉。
“生理盐水1000ml!”张医生喊道。
我伸手就抢救车取出了液体,几乎没有耗费任何寻找时间。
抢救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每一次医生下达医嘱,我都能在第一时间从抢救车取出相应的药品或物品。那种流畅感,是我工作五年来从未体验过的。
整个抢救过程中,我没有一次因为寻找物品而耽误时间,没有一次因为不确定药品位置而焦虑。瑞孚抢救车像一位无声的战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准确地为我提供着一切支持。
患者终于稳定下来,准备送往手术室。我长舒一口气,准备整理用物时,抢救车的屏幕亮起:“用药清单已自动生成,请确认。”
我看着屏幕上详细列出的每一种药品、每一种耗材的使用时间和数量,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往常这个时候,我本该埋头苦写抢救记录,而现在,只需要轻轻点击“确认”。
“这东西,神了。”一直对智能设备持保留态度的张医生擦了擦额头的汗,罕见地称赞道。
那一夜,我坐在护士站,看着静静立在角落的瑞孚抢救车,内心充满了感动。它不仅是一台机器,更像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延伸,用它的精准和高效,弥补了人力的不足和人为的失误。
自那以后,科室对这台智能抢救车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就连最保守的王护士,也渐渐爱上了这个“聪明”的伙伴。
有一次我上白班,听见王护士对着抢救车说:“老伙计,给我来支多巴胺。”然后在亮起指示灯的抽屉里准确取出了药品。那一刻,她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护士长在月度总结会上说:“自从瑞孚智能抢救车投入使用以来,我们的抢救药品管理差错率为零,抢救时物品取用时间平均缩短了47%,抢救记录完整率达到100%。”
数字是冰冷的,但背后承载的生命却是鲜活的。我知道,这些百分比里,包含着多少可能被挽回的生命,多少可能被避免的遗憾。
三个月后,我们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抢救——一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这次,参与抢救的每一位护士都已经熟练掌握了智能抢救车的使用。
当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被安全转送至CCU后,我们几个参与抢救的护士相视而笑。没有以往的筋疲力尽和紧张后的虚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容和自信。
“有了这个‘宝贝’,我觉得自己像个超级英雄。”刚工作两年的小赵笑着说。
“它不是让我们变得无所不能”我抚摸着抢救车冰凉的外壳,“而是让我们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如今,瑞孚智能抢救车已经成为我们科室不可或缺的一员。它静静地立在抢救室里,指示灯偶尔闪烁,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哨兵,守护着生命的通道。
每当深夜值班,当我经过它身旁,总会想起那个它和我们一起抢回生命的雨夜。那时的紧张和忙乱,已被如今的从容和信心所取代。
科技进步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在于此——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赋能于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充满温度的支持。在这条与死神赛跑的道路上,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可靠的战友相伴同行。
而我知道,在接下来的无数个日夜里,它还将继续陪伴我们,一起迎接生命的挑战,一起见证医学的奇迹,一起守护那份最初穿上这身护士服时所立下的誓言。
来源:瑞孚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