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0月17日下午,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考察,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全国很多谦让的故事版本,为啥选择安庆的六尺巷,我想本意及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看到某些苗头,警示全国人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要和睦团结、友善谦让。
原创 张伟 电子元器件圈 2024年10月20日 08:13 广东 27人
2024年10月17日下午,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考察,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全国很多谦让的故事版本,为啥选择安庆的六尺巷,我想本意及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看到某些苗头,警示全国人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要和睦团结、友善谦让。
然而看到最近几年安徽和湖北之间为了黄梅戏起源争得不亦乐乎,本人作为安庆桐城人,深感对不住六尺巷的精神内涵,不说几句腹诽之言难以让心情平静。
对于生长在安徽省桐城市的我来说,是非常荣幸的,因为,安庆因黄梅戏而扬美名,桐城人因桐城文化而自豪,我更因为我们祖宗张英相关联的六尺巷而骄傲。
我仍然记得刚毕业来广州那阵子,有同事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说是安庆桐城的。他们居然不知道安庆。我说就是那个唱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而出名的安庆。他们说“黄梅戏原来是你们的呀,我之前都以为是湖北黄梅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黄梅戏发源地是湖北黄梅,但是它是我们安庆唱火唱出名的。”
随着关注的越多,了解的越多,思考的越深,加之网络不断信息化,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安庆争起源有些无理取闹。本来国家层面早就定论了,我们某些人还总是揪着起源不放,总是挑起两地网民互骂挑起两地矛盾。在我看来,如果说黄梅戏发源于安庆市,一大堆的问题有待破解。
一、为什么叫黄梅戏而不叫安庆戏?
首先,一个戏种人们想到的是,名字为啥这么叫。戏曲剧种、腔调大多根据起源地或者形成地来命名,还有根据表演形式、道具等命名的。黄梅县跟安庆隔壁,既然叫黄梅戏,肯定是跟黄梅县有关。我们的先人不会这么无能,老安庆有十三县,后来也有八县,八县都取不到名字,这放在那都无人可信。
不要跟我说什么黄梅雨季、黄梅山,一方面它们不符合戏曲命名的规则,另一方面,黄梅雨季不是安庆独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黄梅县都有黄梅雨季;黄梅山更不是安庆独有的,黄梅县的黄梅山被志书正史记载的更多,而我们的黄梅山只在自己的县志府志上有简单提及。
一个连名字都扯不清楚,后面的就更不用谈了。正如你连身份证都没有,地上掉的包裹怎么就是你的呢?没有身份证,连政府机构大门都进不了,法院的门都进不了,何来的诉讼与争执?
我看到有些学者撇开了名字,大谈特谈起源,这就好比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怎经得住推敲呢?所以,安庆方面想争起源,首先得解释清楚让人信服为啥叫黄梅戏而不叫安庆戏。
二、为什么传统剧本大多是黄梅、黄冈、湖北的人物故事呢?
解决了名字再来谈剧本。剧本乃戏剧之本。一种戏剧要靠剧本来表演,整本大戏更是少不了剧本,其情节跌宕起伏都是通过剧本来安排,通过演员表演出来的。黄梅戏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这108本剧本只是大概数,差不多有119本是讲述湖北黄梅及黄冈周边的人物故事,特别是以蔡鸣凤、张德和、胡彦昌、於老四、张朝宗、瞿学富等真人故事为代表。
纵观黄梅戏,只有一部《乌金记》是震惊全国的桐城人命案。既然是本地安庆的剧种,没有理由不宣传、反映当地的人物故事呀。即使是外地的人物故事,到了当地都可以更改为本地的人物,毕竟谁主宰就是谁入册。这方面《小辞店》就是例子,它原名叫《蔡鸣凤辞店》,1956年被王冠亚改编后就叫《小辞店》(《张德和辞店》称为《大辞店》,《胡彦昌辞店》称为《中辞店》),里面大地名、主地名湖北浠水没有变,罗列的小地名、副地名都改为安庆的了,什么“到夏来宿的是望江,石牌,到秋来宿的是桐城岳西一带,到冬来宿的是徽洲,屯溪,石台”。我们安庆学者就拿改编后的剧本为参照物,说这故事发生地在安庆,我觉得很搞笑。
三、为什么老唱腔都跟黄梅采茶戏一致?
戏剧的三大表现形式就是文学、音乐、造型舞美,其对应的就是剧本、唱腔和舞蹈。前面说到剧本,这里就要说到唱腔了。根据老一辈艺术家时白林、王兆乾、凌祖培等懂音乐的人,调研对比黄梅采茶戏跟黄梅戏老腔,得出黄梅戏起源于黄梅是千真万确的。
众所周知,研究起源就要研究一百年前的东西,研究现在的就是刻舟求剑。既然一百年前安庆没有音频视频留存下来,就只能根据老腔来对比研究。然而黄梅采茶戏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土戏老腔,所以,黄梅采茶戏就是黄梅戏的旧叫法。现代黄梅戏的唱腔都是戏改后的产物,不是安庆一地的传统腔调,而是加入了胡琴伴奏、加入西洋乐器、去掉了采茶戏里叹词衬字、把调值降低后形成的温和柔美的曲调。
四、为什么历史文献及《扬州画舫录》没有怀腔、府调的记载呢?
我们安庆人总说黄梅戏前身叫怀腔府调,但是查阅众多的历史文献及《扬州画舫录》,里面列举了几百种戏剧种类,为啥独独没有怀腔、府调呢?
“黄梅戏的‘怀腔’、‘府调’,是以前安庆老百姓口头讲出来的。”今年已九十高龄的黄梅戏研究专家郑立松先生是这么说的。他还说:“怀腔不等于黄梅戏,现在有人从地域观念把黄梅戏剧团叫×× 怀腔剧团,造成极大的混乱。”郑老先生的话, 我有同感。史书对“怀腔”、“府调”找不到任何依据,更没有文字记载。过去的黄梅调老艺人没有一个说自己是唱“怀腔”的,就是民国期间有“怀腔”,而今天只要一句话就说清楚了:“用安庆腔(方言)唱黄梅调”也可以说是怀腔、府调。(详见安庆市黄梅戏研究院副院长韩笑龙写的《浅谈黄梅戏“怀腔”、“府调”》)
五、为什么民国文献没有一则明确安庆起源的记载呢?
湖北网民搜集的46则民国文献资料很真实很宝贵,里面没有一则明确记载起源安庆,倒是有上十则明确记载起源于湖北黄梅,更有3则是安徽自己人的回忆里记载的。
六、为什么安庆400万人都不能再改叫安庆戏呢?
安庆本地不是培养出了个方某、刘某吗,方某官至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政协主席,刘某更是官至中X部部长,都比黄梅人桂林栖的官职大,为啥不能把黄梅戏再改回去叫安庆戏或者怀腔或者皖剧呢?有人总诬陷、侮辱桂林栖,说他强行改皖剧为黄梅戏,此话一说,不是体现我们400万安庆人无能吗?岂不是“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七、为什么没有安庆传播到外地的记载呢?
如果是安庆起源地,那么江西、湖北等地肯定有记载怎么传播到他们的,结果都没有,却只有记载黄梅县传播到他们的。我们安庆不可能是原地打滚、自己本地野蛮生长吧?
八、三大经典电影剧目哪里用的是安庆方言呢?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这三大经典黄梅戏电影剧目,都是上海拍摄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的,里面的方言哪里是安庆方言?
九、港台黄梅调要学安庆方言吗?
港台黄梅调电影风靡了二三十年,创造了三十多部经典黄梅调电影,他们的演员是不是先要到安庆学安庆方言呢?
十、为什么《天仙配》和《打猪草》念白不一样呢?
《天仙配》的念白是用江淮官话湖广音,而《打猪草》是用的地方方言湖广音。
十一、何以证明是安庆发扬光大的呢?即安庆发扬光大了什么?
我们安庆有什么资料能证明是安庆发扬光大的呢?发扬光大了什么呢?是剧本还是唱腔呢?都不是,顶多是多培养了些演员,比其他地方多几个名家而已。这不是争起源的理由。要知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道理。
十二、安庆的什么采茶歌、采茶戏跟黄梅戏有什么关系?
安徽的黄梅戏音乐泰斗时白林写道:“安徽的采茶戏跟黄梅戏没有关系。”
十三、安庆有传唱黄梅戏的现象能证明什么?
我们安徽的网友学者找出来的资料都是安庆唱黄梅戏的现象,这些能证明啥?皖南宣城等地也有唱黄梅戏的记载,安庆作为曾经的省会被报道不是很正常吗?
十四、为什么安庆争了四十年,国家还没改口呢?
国家辞书、工具书都记载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为啥一直没改口呢?
十五、为何安庆艺人不会唱戏改后的黄梅戏?
如果安庆是起源地,要去现学安徽黄梅戏?为何黄梅戏奠基人丁永泉不会唱严凤英的黄梅戏?为何到了1959年安庆艺人说戏改后的黄梅戏不像黄梅戏,产生排斥心理?黄梅戏起源地安庆艺人排斥安徽省黄的黄梅戏怎么解释?
十六、为何清代安庆各县县志不记载安庆本土黄梅戏?为何不记载本地艺人和文人创作黄梅戏剧本?
如果黄梅戏是起源于我们安庆,为什么我们十三县的县志都找不到相关本土黄梅戏的记载呢?有部分记载但拼凑起来不足一张纸。
结尾语
行文至此,我知道此文一出,定会遭到安庆某些人的攻击、辱骂,我都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我不站出来,以后还有谁支持正义。
面对这么多的盲点、疑问,不能不让人产生“黄梅戏发源于安庆”的说法是多么地荒唐可笑。
本文目的不在于否定安庆对于黄梅戏传承的贡献,而是希望大家能以科学的态度来进行探索、分析起源地,从而使其判断的基础更真实、可靠。
如果判断的基础不真实、可靠,不仅我们自己没有争论的底气,也无法回应其他人的质疑。让历史有争议、有质疑、有怀疑地传播不仅不符合科学精神,也是不道德的。
不让历史被虚假所掩盖、扭曲和传播,是其所处时代正义学人应有的责任。只有把相关问题解答清楚了,找到了扎实、真实、可靠的证据,才能下结论,才符合科学要求,才是当代学人应有的态度和应当做的工作。
最后,我还要说明,本文在于科学求证,有一说一。如果这篇文章有伤某些人或组织感情和利益,我在此请大家予以包容谅解。
追求真理总会对谬误及其既得利益者产生冲击。黄梅戏发源地早已清楚明了,不是某些人想搅浑水,水就能浑的。
我坚信,真理不辩不明,浑水总会有澄清的时候。只要冷静下来、沉思起来,就能看清问题、探寻问题,也许真理就能水落石出,答案就能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正视历史,寻找证据,完善逻辑,准确定位,更能让世界敬佩。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