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价值投资对比: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6:12 1

摘要:长期持有银行股的关键在于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决定风险底线)、盈利增长的持续性(决定价值提升)、业务结构的抗周期能力(决定穿越周期的能力)及股东回报的确定性(决定长期收益)。招行与兴业在这四大维度的表现差异,构成了长期持有的核心判断依据。

一、长期持有的核心逻辑:稳健性与成长性的平衡

长期持有银行股的关键在于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决定风险底线)、盈利增长的持续性(决定价值提升)、业务结构的抗周期能力(决定穿越周期的能力)及股东回报的确定性(决定长期收益)。招行与兴业在这四大维度的表现差异,构成了长期持有的核心判断依据。

二、资产质量:招行“零风险暴露”的稳健 vs 兴业“风险缓释”的改善

资产质量是银行股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长期持有的风险底线。

招行的资产质量表现堪称“行业标杆”: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仅0.95%(连续6年低于1%),其中零售贷款不良率0.83%(远低于行业平均),潜在风险关注类贷款占比1.2%(处于行业低位);拨备覆盖率高达411.98%(行业最高),风险缓冲能力极强,即使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也能通过拨备释放平滑利润。这种“高拨备+低不良”的组合,为长期持有提供了坚实的安全垫。

兴业的资产质量虽逐步改善,但仍存在结构性压力: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1.07%(较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237.78%(低于招行174个百分点);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3.89%(同比上升0.85个百分点),虽通过“保交楼”支持(融资超100亿元)和产业园区贷款增量(新增550亿元)部分化解风险,但仍需警惕经济周期波动对房地产、零售(信用卡不良率3.64%)等领域的影响。相比之下,招行的资产质量更具“穿越周期”的稳定性。

三、盈利增长:招行“零售驱动”的持续 vs 兴业“对公依赖”的波动

盈利增长的持续性是长期持有能否获得回报的关键。

招行的盈利增长由“零售业务”驱动,具备强韧性:2024年零售金融业务收入占比58.32%(财富管理AUM超15万亿元,行业第一),非息收入占比37.4%(财富管理贡献超37%),这种“零售+财富管理”的模式弱化了经济周期对利息收入的影响。2024年归母净利润1483.91亿元(同比增长1.22%),虽增速放缓,但营收结构持续优化(零售收入占比提升至58.32%),为未来增长奠定了基础。

兴业的盈利增长仍依赖“对公业务”,波动性较大:2024年对公贷款余额3.44万亿元(占比超60%),利息收入占比70%(高于招行的62%),非息收入占比仅28%(依赖债券承销)。尽管绿色金融(余额超1.5万亿元,行业第一)和科技金融(覆盖1.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新增长点,但零售业务贡献不足30%(手续费收入占比仅11%),导致盈利增长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更高。这种模式下,兴业的盈利增长可持续性弱于招行。

四、业务结构:招行“零售生态”的垄断 vs 兴业“对公+绿金”的协同

业务结构的抗周期能力决定了银行能否长期穿越经济波动。

招行的“零售生态”构建了极高壁垒:APP月活2.3亿(行业第一),私行客户16.91万户(年流失率

兴业的业务结构以“对公+绿色金融”为主,协同效应显著:绿色贷款余额超1.5万亿元(行业第一),银银平台连接中小银行超1000家(形成“对公+投行+同业”的协同),但零售业务转型进展缓慢(5年内需将私行AUM提升至1万亿,当前不足招行1/3),数字化转型滞后于招行(2024年科技投入占比约4%,低于招行的4.37%)。这种结构下,兴业的抗周期能力弱于招行,需依赖政策红利(如“双碳”目标)推动增长。

五、股东回报:招行“高ROE+稳分红”的确定 vs 兴业“低估值+高股息”的弹性

股东回报是长期持有的核心收益来源。

招行的股东回报具备“高确定性”:2024年ROE约15%(行业标杆),分红率35.32%(写入公司章程,确定性强),股息率约5%(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此外,招行的估值合理(2025年PB约0.9倍,PE约7倍),长期来看,ROE的稳定性将支撑估值提升,为股东带来“分红+资本利得”的双重回报。

兴业的股东回报以“低估值+高股息”为特色:2025年PB约0.55倍(历史低位),股息率超5%(高于招行),但ROE约12%(低于招行),分红率29.64%(低于招行)。低估值提供了安全边际,但高股息率的可持续性依赖于盈利增长的恢复(2024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仅0.12%)。对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来说,兴业的股东回报更具“防御性”,但长期增长潜力弱于招行。

来源:老王持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