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储能行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拐点,建议给予 "强于大市" 评级。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101.3GW,同比翻一番,首次突破 100GW 大关
储能行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拐点,建议给予 "强于大市" 评级。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101.3GW,同比翻一番,首次突破 100GW 大关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7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1.8 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 2500 亿元
投资逻辑核心: 储能经济性拐点显现,正由成本项转为盈利项。中期来看,电改进程加速推进下,容量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为储能提供盈利 "安全垫"
。长期来看,容量市场机制的建设将对包含储能在内的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装机进行有效规划,明确收益预期
重点推荐标的:
成长型企业(短期 3-6 个月):阳光电源(300274.SZ)、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价值型企业(中期 1-2 年):亿纬锂能(300014.SZ)、国轩高科(002074.SZ)、德业股份(605117.SH)长期布局企业(3 年以上):海辰储能、中创新航(03931.HK)、特斯拉(TSLA)一、储能产业链全景图与市场格局
1.1 产业链结构与关键环节
储能产业链呈现典型的 "哑铃型" 结构,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应用环节参与者众多,中游电池制造环节集中度较高。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其中正极材料成本占比接近一半,负极材料和电解液成本占比均在 15% 左右,隔膜和铜箔成本占比不到 10%
中游为储能电芯制造,随后封装集成制成电池组、储能系统集成;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来看,电池制造环节占据核心地位。2024 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 93%,中国储能电芯出货量达 301GWh,预计 2025 年出货量将达 387GWh,到 2030 年将超过 800GWh。全球储能电芯市场集中度持续保持高位,2025 年上半年,前十企业市场份额总和达 91.2%,其中宁德时代排名第一。
1.2 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025 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显示,前十名全部为中国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比亚迪、瑞浦兰钧、国轩高科、远景动力、鹏辉能源和欣旺达、这一格局反映出中国在储能电池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
在储能系统集成环节,中国企业同样表现突出。据多家行业研究机构综合统计,2025 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排名依次为:阳光电源、特斯拉、比亚迪、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华为、远景能源、阿特斯、电工时代、新源智储、其中,阳光电源超越特斯拉夺得总榜单榜首,并位列上半年全球大储(含工商业)系统出货第一名
1.3 技术路线演进趋势
储能技术正经历快速迭代,主要体现在电芯容量提升和新材料体系突破两个方向。技术迭代加速,314Ah 电芯成为主流,500Ah + 大电芯量产竞赛开启,推动系统成本下降 25% 以上。在材料体系方面,钠离子电池突破临界点,宁德时代 "钠新" 电池通过新国标认证,大唐湖北 50MW/100MWh 项目实现度电成本 0.58 元,较锂电低 12%
构网型储能技术兴起成为新的增长点。储能系统由 "被动跟随" 转向 "主动支撑",构网型储能兴起带动 PCS 需求实现倍数级增长(需超配 2-2.5 倍 PCS 以实现构网型功能)。价值层面,构网型储能溢价显著,以 2025 年 6 月国内开标项目为例,2 小时构网型储能系统中标价格超 0.7 元 / Wh,较当前 2 小时储能系统均价高出 31.6%
二、上游原材料核心企业分析
2.1 锂矿资源企业
锂矿资源是储能产业链的源头,中国企业在全球锂资源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市值排名来看,截至 2025 年 9 月 5 日,锂矿相关公司市值排名中,宁德时代位列第一位,市值达到 1.48 万亿元;比亚迪排名第二,市值为 9779.11 亿元;紫金矿业排名第三,市值 6716.15 亿元
从产量规模来看,中国锂矿企业呈现明显的梯队分布。2024 年碳酸锂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依次为盛新锂能(约 4.77 万吨,占比 7%)、天齐锂业(约 4.58 万吨,占比 7%)、蓝科锂业(约 4.03 万吨,占比 6%)、中信国安(约 3.48 万吨,占比 5%)、九岭锂业(约 3.3 万吨,占比 5%)、赣锋锂业(约 3.12 万吨,占比 5%)、华友锂业(约 2.93 万吨,占比 4%)、中矿资源(约 2.75 万吨,占比 4%)、瑞福锂业(约 2.57 万吨,占比 4%)、志存锂业(约 2.38 万吨,占比 4%)
重点企业分析:
天齐锂业(002466.SZ) 凭借控股全球最大锂辉石矿 —— 格林布什矿场,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市场份额约为 13%
公司 2025 年 9 月 26 日市值为 734.77 亿元,在锂矿企业中位居前列。
赣锋锂业(002460.SZ) 堪称全球锂生态的领军者,2025 年 9 月 26 日市值达 1116.03 亿元,为锂矿企业中市值最高的公司
公司在锂资源全产业链布局,从上游锂矿开采到下游锂电池制造均有涉足。
盛新锂能(002240.SZ) 碳酸锂业务占比最高,达 97.95%,2025 年锂盐产能 11 万吨,木绒锂矿储量 98.96 万吨 LCE
公司通过高溢价收购启成矿业 21% 股权,进一步巩固锂资源自给能力
2.2 正极材料企业
正极材料是储能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2024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 329.2 万吨,同比增长 32.9%,主要增量来自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达到 242.7 万吨,同比增长 48.2%,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 73.7%。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竞争格局:
磷酸铁锂材料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湖南裕能以接近 30% 的市场份额排名中国磷酸铁锂材料第一。2024 年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出货量前十的企业包括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龙蟠科技、友山科技、江西升华、国轩高科、金堂时代、北大先行和融通高科。
三元正极材料竞争格局:
三元材料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容百科技以接近 20% 的市场份额排名中国三元材料第一,2024 年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占比 19.7%
三元正极材料企业出货量前五的企业包括容百科技、南通瑞翔、天津巴莫、厦钨新能源和广东邦普,其中容百科技以接近 20% 的产量排名第一,南通瑞翔紧随其后,产量占比为 18.3%
其他正极材料:
钴酸锂材料企业厦钨新能源以接近 45% 的市场份额垄断市场,锰酸锂材料企业博石高科以超过 30% 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2.3 负极材料企业
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石墨类和硅碳类,石墨类负极材料因其性能稳定、成本低廉而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池
2024 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 220.6 万吨,同比增长 21.3%,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 211.5 万吨,全球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95.9%。其中,2024 年中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占比提升至 84.4%,达到 178.5 万吨。
从企业出货量来看,2024 年贝特瑞以超过 20% 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上海杉杉排名第二。出货量前十企业的门槛上升至 6.0 万吨。2025 年上半年,杉杉科技在人造石墨领域表现抢眼,出货量稳居行业前列,占负极行业总出货量的 21%。贝特瑞排名第二,人造石墨出货量保持强劲势头。其次分别为中科星城、尚太科技、凯金新能源、璞泰来、东岛新能源、浙江碳一、翔丰华、河北坤天。
2.4 电解液企业
电解液在锂电池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2024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为 152.7 万吨,同比增长 34.2%,增速进一步提升,且中国电解液出货量的全球占比继续提升 90% 以上。
从主要企业来看,中国大部分电解液企业的出货量均保持同比正向增长,其中石大胜华、永太科技等企业的出货量同比增幅高达 3 倍以上。2024 年度中国电解液企业市场份额前四保持不变,依次为天赐材料、比亚迪、新宙邦和瑞泰新材。出货量前十企业的门槛提高至 5 万吨,相比 2023 年度的 2 万吨大幅提升。
2.5 隔膜企业
隔膜是电池安全的关键保障,2024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同比增长 28.6%,达到 227.5 亿平方米,其中湿法隔膜出货量达到 174.9 亿平方米,干法隔膜出货量达到 52.6 亿平方米。
从企业出货量来看,2024 年上海恩捷仍然以接近 70 亿平方米的出货量排名行业第一,但是其市场份额相对 2023 年有所下降。星源材质以 40 亿平方米的出货量排名行业第二。2024 年出货量前十企业中还包括河北金力、中材科技、惠强新材、中兴新材、江苏厚生、蓝科途、璞泰来卓勤和北星新材。
三、中游电池制造核心企业分析
3.1 全球储能电池竞争格局
全球储能电池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中国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5 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显示,中国企业包揽前十,分别为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比亚迪、瑞浦兰钧、国轩高科、远景动力、鹏辉能源和欣旺达,CR10 达 91.2%
从具体市占率来看,2025 年 8 月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中,出货量排名前三的企业为 CATL、亿纬锂能和海辰储能,市占率分别为 32.4%、10.7% 和 8.9%。海辰储能超越比亚迪升至第三位,市占率为 8.9%,国内订单饱满的同时,海外合作订单频频,与沙特电力公司联手合作 1GW/4GWh 储能项目设备与运维订单;楚能新能源排名显著提升,市占率环比提升 6.3 个百分点至 8.7%,排名升至第四,比亚迪市占率下滑至 7.8%,位列第五名
3.2 头部企业深度分析
宁德时代(300750.SZ/03750.HK)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储能电芯龙头,市占率 36.5% 稳居第一,587Ah 大电芯量产引领技术迭代,天恒储能系统及 9MWh TENER Stack 解决方案领先,海外订单充沛,产能利用率近 90%。2025 年 9 月 26 日,公司 A 股市值达 1.74 万亿元,股价 380.40 元。
公司在储能领域的技术优势明显,2025 年中报显示,公司储能电池系统收入 284 亿元,占总收入的 15.88%,在技术路线上,宁德时代不仅在锂电池领域保持领先,还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
比亚迪(002594.SZ)
比亚迪垂直整合优势突出,刀片电池储能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 50%,2025 年 H1 中标规模居前,沙特、智利等海外大单落地,光伏储能业务同比增长 95%。2025 年 9 月 26 日,公司 A 股市值达 9781.84 亿元,股价 107.29 元。
公司储能业务发展迅速,2025 年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 8.91GWh,同比增长 133.25%
。在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中,比亚迪位列第三,市场份额 4%
亿纬锂能(300014.SZ)
亿纬锂能全球出货量第三,628Ah Mr.Big 系列电芯量产,6.9MWh 系统适配长时储能,海外市场增长显著,2025 年 H1 中标量 63GWh,产能利用率回升至 80%。2025 年 9 月 26 日,公司市值达 1580.73 亿元。
公司在储能领域的布局全面,产品涵盖方形、圆柱、软包等多种技术路线,在长时储能市场具有明显优势。
海辰储能
海辰储能专注储能赛道,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587Ah 电芯与 6.25MWh 系统下半年量产,美国得州基地投产加速全球化布局,钠离子电池技术储备丰富。公司虽然尚未上市,但其在储能领域的快速崛起值得重点关注。
3.3 二线企业竞争态势
中创新航(03931.HK)
中创新航海外业务占比提升,欧洲、东南亚市场拓展加速,葡萄牙基地开工支撑全球化产能,314Ah 电芯技术优势释放,动储电池出货同比增 150%。截至 2025 年 9 月,中创新航市值约 255.57 亿港元,市销率(PS)0.9 倍,低于宁德时代(PS 1.8 倍)和比亚迪(PS 2.1 倍)
国轩高科(002074.SZ)
国轩高科 588Ah 电芯能量密度达 416Wh/L,德国基地投产实现欧洲本地化制造,2025 年 H1 扭亏为盈,海外订单突破 10GWh,乾元智储系统获超 3GWh 意向订单。2025 年 9 月 26 日,公司市值达 798.01 亿元。
瑞浦兰钧(00666.HK)
瑞浦兰钧户储领域出货量登顶,问顶 392Ah/587Ah 电芯出海加速,产能利用率超 90%,72Ah 户储电池循环寿命 6000 次,规模效应显现。
欣旺达(300207.SZ)
欣旺达 314Ah 储能电池绑定头部集成商,625Ah 电芯计划量产推动单箱容量至 6.8MWh,海外覆盖超 100 国,2024 年储能出货量同比增长 107%。
鹏辉能源(300438.SZ)
鹏辉能源户储领域市占率居前三,风鹏 314Ah 电芯成熟,500Ah + 产品研发中,盘子最小弹性大,产能紧俏受益行业供需反转。
四、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核心企业分析
4.1 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格局
储能系统集成是连接上游电池制造和下游应用的关键环节,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同样占据主导地位。2025 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排名中,中国企业表现突出,阳光电源超越特斯拉夺得总榜单榜首,并位列上半年全球大储(含工商业)系统出货第一名
根据伍德麦肯兹发布的《2025 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报告》,共有来自全球 7 个国家 22 个储能集成商上榜,占全球 94% 市场份额。其中 14 家中国企业上榜,占全球储能系统市场份额 63%
4.2 头部系统集成商分析
阳光电源(300274.SZ)
阳光电源以 14% 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一
公司在储能领域的领导地位稳固,其核心优势在于 "光储融合 + 逆变器技术"。2025 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的系统交付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依托强大的逆变器供应链与海外本地化服务团队,建立了覆盖发电侧、工商业侧和户用市场的完整解决方案。
2025 年 9 月 24 日,阳光电源股价再创新高,A 股市值突破 3000 亿元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收入 178.03 亿元,同比增长 127.78%,占总营收 40.89% 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特斯拉(TSLA)
特斯拉以 15% 的市场份额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榜首
特斯拉的储能业务与电动车形成协同效应,其旗舰产品 Powerwall 和 Megapack 在北美和欧洲市场需求旺盛。2025 年上半年,特斯拉在美国加州和德州多个公用事业级储能项目中大规模中标,单体项目容量屡创新高。
中车株洲所
中车株洲所以 8% 的市场份额连续第二年占据第三位置
。中车株洲所依托中国中车的电气化和轨交技术积累,在储能变流器与电能管理系统领域具备突出优势。2025 年上半年,该公司继续深耕国内电网调峰项目,同时加快海外布局,特别是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新能源配套储能工程中,逐步形成规模。
华为
华为市场份额为 6%,与远景储能并列第四
。华为凭借在 ICT 和数字化技术的积累,将 "智能光储" 理念引入储能系统集成。其核心优势是智能化管理平台与 AI 算法的应用,使储能系统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能效和数据可视化能力。
4.3 其他重要系统集成商
比亚迪储能
比亚迪在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中位列第六,市场份额 4%
比亚迪是全球少数实现 "电芯自产 + Pack 组装 + 系统集成" 全链条覆盖的企业。2025 年上半年,其储能系统在海外市场持续放量,尤其在欧洲户用储能及拉美电网侧项目中取得突破。
海博思创(688411.SH)
海博思创市场份额为 5%,位居第五
海博思创在储能系统集成和电力电子环节深耕多年,凭借灵活的市场策略和定制化方案,在工商业储能与电网侧项目中表现突出。2025 年上半年,公司在欧洲和澳洲市场持续扩张,在国内也承接了多地新能源 + 储能示范项目。
远景能源
远景能源市场份额为 6%,与华为并列第四
远景能源的独特之处在于 "风光储一体化 + 智能操作系统 EnOS"。2025 年上半年,远景在国内多个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中配套大规模储能,并在中东、非洲等地区输出整体解决方案。
阿特斯
阿特斯作为全球光伏龙头之一,其储能业务增速显著。2025 年上半年,公司通过 "光储融合 + 金融模式" 在北美、欧洲建立了大量订单。阿特斯擅长将光伏电站与储能系统整体打包输出,并辅以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降低客户初期投资压力。
五、不同市场板块企业分布与估值比较
5.1 A 股市场储能企业分布
A 股市场是储能企业最为集中的市场,涵盖了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企业。根据统计,储能板块共有 514 家上市公司,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长江电力、阳光电源、格力电器、汇川技术、中国中车、三花智控、中国核电、国电南瑞等
从市值分布来看,截至 2025 年 9 月 26 日,A 股储能相关企业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为:宁德时代(1.74 万亿元)、比亚迪(9781.84 亿元)、长江电力(6721.42 亿元)、阳光电源(3265.31 亿元)、格力电器(2232.16 亿元)、汇川技术(2201.33 亿元)、中兴通讯(2127.24 亿元)、中国中车(2100.76 亿元)、国电南瑞(1834.53 亿元)、三花智控(1814.89 亿元)。
5.2 港股市场储能企业分布
港股市场储能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不乏重要标的。宁德时代已于 2025 年 5 月 20 日在港交所上市,募资 410 亿港元,成为当年最大的香港 IPO
中创新航(03931.HK)作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重要制造商,在港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双登集团于 2025 年 8 月 18 日启动招股,预计 8 月 26 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有望成为港股智算中心储能 "第一股"。根据招股书,2024 年,双登股份在全球通信基站储能市场及全球数据中心储能市场出货量排名均居首位,其中,通信基站储能市场份额为 9.2%,数据中心储能市场份额达 16.1%
5.3 美股市场储能企业分布
美股市场储能企业主要以系统集成商和技术创新企业为主。特斯拉(TSLA)是美股储能市场的绝对龙头,其储能业务与电动车业务形成良好协同。此外,还包括一些专注于储能技术研发的公司。
5.4 跨市场企业估值比较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在 A 股和港股均有上市。截至 2025 年 9 月 26 日,宁德时代 A 股收盘价 380.40 元,总市值 1.74 万亿元;港股方面,宁德时代港股收盘价 465 港元(约 424.69 元人民币),涨幅达 7.44%
比亚迪同样在 A/H 两地上市,A 股收盘价 107.29 元,总市值 9781.84 亿元;港股收盘价 392.8 港币,折合人民币 359.65 元,A 股收盘 352.3 元,港股溢价 2.09%
从估值角度来看,港股储能企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估值折价。中创新航截至 2025 年 9 月市值约 255.57 亿港元,市销率(PS)0.9 倍,低于宁德时代(PS 1.8 倍)和比亚迪(PS 2.1 倍)。若 2025 年出货量达 110GWh(对应营收约 400 亿元),PS 有望回升至 1.2 倍,对应市值 480 亿港元,较当前估值有 88% 上行空间
六、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
政策风险: 储能行业政策依赖性较强,"强制配储" 政策的调整可能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考虑到项目规划的提前性(电源侧项目多提前一年规划),预计 "强制配储" 取消的影响或将延迟至 2026 年体现,即 2025 年国内储能需求仍维持高位、2026 年增速小幅放缓
技术风险: 储能技术路线仍在快速演进中,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电池安全问题仍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挑战。
市场竞争风险: 储能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电芯制造环节,价格竞争可能导致盈利能力下降。2024 年锂电池四大主材总产值 3472.4 亿元,同比下滑 24.8%,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同比下滑。
供应链风险: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储能系统成本。锂矿资源的供应稳定性和价格走势对行业影响较大。
七、总结
储能行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拐点,行业基本面持续向好,估值水平合理偏低,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建议投资者采取 "核心 + 卫星" 的配置策略,重点关注技术领先、市场地位稳固的龙头企业,同时把握二线优质企业的估值修复机会。
从投资周期来看,短期关注政策催化和业绩确定性,中期关注技术迭代和市场机制完善,长期关注容量市场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总体而言,储能板块具备较高的投资性价比,建议给予 "强于大市" 评级,目标配置比例 15-20%。
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储能企业,在享受行业成长红利的同时,注意控制相关风险。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