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七点,北京朝阳某川菜馆,一桌十二人,筷子刚碰到毛血旺,总监一句“小张,说两句”直接把空气冻住。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领导突然点名。
”
昨晚七点,北京朝阳某川菜馆,一桌十二人,筷子刚碰到毛血旺,总监一句“小张,说两句”直接把空气冻住。
我亲眼看着小张的脸从微红秒变猪肝色,心里咯噔:这要是砸场,年终奖怕是要打折。
他站起来的三秒里,我脑子飞快复盘:领英去年说的87%饭局社恐,此刻就坐在我对面。
小张清清嗓子,没背网络金句,也没打官腔,只丢出四句话,不到二十秒,全桌人齐刷刷举杯。
我回家把他说的话拆成字,发现骨架就是传说中的“3C”——清晰、简洁、自信,外加一点他自己的小料。
第一句:把今天这顿饭的目的钉在桌面上。
“今天就是给新项目补气血,先谢甲方爸爸赏脸。
”
目的、对象、情绪,一句话全齐,没人需要猜。
第二句:把功劳分给具体的人,而不是“大家”。
“上周通宵改方案,是王哥带着设计部把五十页PPT拆成三页,客户才点头。
”
王哥被点名,笑得比吃到毛肚还爽,旁人瞬间明白:跟着干,功劳不会被“集体”吞掉。
第三句:说自己接下来要干啥,用数字砍 vagueness。
“我这边三天内把合同压缩到十五条,周五前发群里。
”
时间、交付、出口,全透明,领导不用追问。
第四句:把杯子举到半空,用一句现场梗收底。
“毛血旺都沸腾了,咱们别让项目凉,干!
”
菜、温度、项目,串成一条线,谁不接杯谁尴尬。
四句话,没“然后”“此外”,也没“感动”“砥砺前行”,却句句踩点。
我后来试了下,把这套骨架套进别的局,发现只要提前埋三颗小雷,基本稳。
第一颗雷:提前问服务员菜名。
“镇店辣子鸡”秒变“咱们今天像这辣子鸡,越炒越香”,比“合作共赢”好听十倍。
第二颗雷:进门先扫一眼谁戴了婚戒、谁换了新手机。
归功时直接点名“霞姐”,而不是“某财务”,被点到的人瞬间成你的隐形队友。
第三颗雷:手机录音。
回家放一遍,数自己嗯啊的次数,超过五次就删,保证简洁。
钉钉那篇报告说用AI模板满意度能涨35%,可我试了两回,出来的话像客服机器人,领导眼皮都不抬。
人类还是要带点人味,哪怕是小跑调。
Z世代更野,我隔壁00后实习生把“推塔”搬进庆功宴:
“这次就像打王者,运营把视野开好,我们输出才能一波推掉水晶。
”
一桌90后笑疯,70后领导没玩过王者,但也听懂了“一波推掉”,点头跟着举杯。
故事只要30秒,游戏梗、 KPI、团队角色,全在里面,比背模板带劲。
有人担心中英夹杂会翻车,我实测发现:
跟70后汇报就纯中文,跟80后90后混编,可以丢几个英文关键词,但控制在30%以内。
“这次project的deliverables”比“这次项目的可交付成果”少一半音节,舌头轻松,领导也省事。
剑桥那个实验说开放手势能涨23%信任度,我照做:
杯子不挡脸,手掌朝上,像端菜一样把话递出去。
但别学我同事老周,激动时每分钟挥手七次,领导被他晃到夹不住花生米,效果直接负分。
说到底,饭局发言不是演讲比赛,是现场交作业。
把目的、功劳、下一步、情绪四块拼成一条短链,让每个人听到自己名字或利益,杯子就举得齐。
下次再被点名,别慌,先吃一口毛血旺,借它的滚烫告诉自己:话短、事硬、人真,就能让菜不凉、项目不黄、钱包不扁。
来源:真诚钢琴I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