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45%占比警示:别再被技术分析忽悠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0:29 1

摘要:美国收入前10%的人群贡献了近一半的消费支出,这个数据让我想起了A股市场的现状。我们总以为股市是个公平竞技场,但实际上机构与散户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一、市场真相:机构与散户的不对等博弈

美国收入前10%的人群贡献了近一半的消费支出,这个数据让我想起了A股市场的现状。我们总以为股市是个公平竞技场,但实际上机构与散户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记得2015年股灾时,我亲眼目睹身边不少朋友因为盲目跟风而损失惨重。他们依赖的无非是那些所谓的技术分析——MACD、KDJ、布林线…这些工具在机构眼中不过是用来收割散户的诱饵。

LPL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杰弗里·罗奇的警告言犹在耳:"如今的股市对经济的正负面影响都远超十年前。"这句话放在A股同样适用。当市场变得越来越机构化时,散户如果还停留在传统分析方法上,无异于赤手空拳上战场。


二、破除迷思:为什么传统分析方法会失效?

任何股票都面临两个挑战: 第一,跟风盘越来越多; 第二,获利盘越来越多。

牛市中大牛股就是因为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所以才会是大牛股。如何消化这些上涨的阻力呢?简单来说,就是主力机构通过反复洗盘来洗掉跟风盘和获利盘,让自己的筹码变得更加安全,更加干净。

所谓洗盘,就是机构大资金通过故意打压股价,造成股价出现持续调整的迹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涨了一段时间的股票来说,这很容易让人误判为行情要结束了。但往往就在大家出局之际,股价又重新拉了起来,这就是机构的洗盘手法。

我曾经也是个技术分析的忠实信徒,直到有一天发现:

同样的K线形态在不同时期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所谓的支撑位和压力位经常被大资金轻松突破技术指标经常出现钝化或背离却迟迟不反转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技术分析研究的是价格走势的表象,而真正决定价格的是背后的资金行为。


三、案例剖析:如何识别真正的机构行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标的标准无非有三条:是不是热点,有没有业绩,够不够便宜。但实际运用起来,发现并不是这回事情。就拿业绩来说,2025年8月底9月初的那波行情当中,表现最好的不是业绩增速最快的公交板块,而是业绩持续低迷,全行业还在亏损的光伏。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也知道,有没有业绩只是表象,但苦于自己没有其他的参考标准,那就拿业绩来充数吧,总要有个理由!


我们都很清楚,真正影响股价的就是参与交易的机构大资金的交易行为。再进一步说,只有机构大资金积极参与交易的个股才有机会。毕竟机构资金的每一分钱都是有成本的,他不会乱花钱。既然可以反复参与交易,必然是有想法的,否则短期的上涨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前面的高点当成阻力,但实际往往就事与愿违。就像上面这只股票,绿色框部分是很长一段时间股价的天花板。所以你会发现在红色框前的一段时间,股价遇到这个高点两次都是冲高回落。就问这一幕,你敢不敢赌接下来股价会有变化?事实上,相信多数人都不敢这么做。

回头看我们知道之所以这一次涨起来一定是因为有机构大资金积极参与导致的。只是等我们感受到一切都晚了。如果我们可以提前看到大资金的行为就好了。

其实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是可以实现的。简单说就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提取和整理从而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信息梳理出逻辑关系这时候就会豁然开朗:


这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提供的「交易行为数据图」。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数据反映了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通过交易行为数据图我们可以发现和绿色框相比红色框部分出现了明显的「机构库存」数据活跃的迹象这说明机构资金积极参与交易别看走势反复震荡但是这一点不影响机构大资金的意愿结果就是股价走出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情况。

所以一定不能看走势看业绩等等这些表面的东西要看就看机构行为这才是决定股价命运的关键!


四、量化思维:散户逆袭的唯一出路

Capital Economics的数据显示当前美股持股比例甚至高于互联网泡沫前的水平这个数据让我不寒而栗。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次不一样"时往往危机就在眼前。

作为散户我们要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

我们没有内幕消息我们没有资金优势我们没有研究团队

但我们有一个优势是机构不具备的——灵活性。而要发挥这个优势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

Charles Schwab分析师凯文·戈登指出家庭支出与股市高度相关这个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其实投资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位置:

你不是庄家你不是主力你只是个跟随者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观察主力动向而是整天研究那些事后诸葛亮的技术指标呢?


五、未来展望:量化时代的生存法则

咨询公司Ned Davis Research指出投资者不应期待过去十年那样的高收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A股市场。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简单的盈利模式正在失效。

数据显示美国收入前10%的人群贡献了近一半的消费支出这种K型分化在股市中同样存在:

少数股票贡献大部分涨幅少数人赚走大部分利润多数人在无效交易中消耗本金

要打破这种局面我认为必须做到三点:

放弃主观臆断转向客观数据放弃技术分析转向行为分析放弃短期博弈转向趋势跟随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而是血的教训换来的认知升级。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回到开篇那则新闻美股45%的家庭资产占比既是财富增长的象征也可能成为经济脆弱性的源头这对A股投资者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当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时简单的分析方法注定会被淘汰。与其在各种技术指标中疲于奔命不如静下心来研究真正影响股价的核心因素——资金行为。

记住在这个市场中:

看得见的都是过去式看不见的才是未来式能量化才是真本事

投资是一场持久战装备落后注定要被淘汰。希望每位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化工具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


【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个人投资思考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提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本人从未也绝不会以任何形式推荐个股或提供操作建议谨防诈骗。


来源:我是概念爱好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