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言: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浓缩的藏医药发展史——从八廓街老宅到布达拉宫文化学校,从青灯古佛到现代实验室,强巴赤列(1929-2011)用失明的双眼看清了藏医药的未来之路。这位首届国医大师,以毕生精力架起了传统藏医与现代医学的桥梁。
一位还俗小喇嘛如何成为雪域医圣?强巴赤列的传奇医路
引言: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浓缩的藏医药发展史——从八廓街老宅到布达拉宫文化学校,从青灯古佛到现代实验室,强巴赤列(1929-2011)用失明的双眼看清了藏医药的未来之路。这位首届国医大师,以毕生精力架起了传统藏医与现代医学的桥梁。
人物介绍:强巴赤列,藏族,1929年生于拉萨,首届国医大师,藏医药与天文历算学家。曾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编纂《四部医典彩色挂图全集》等里程碑著作,推动藏医药现代化教育与国际交流,2011年在拉萨逝世,享年83岁。
强巴赤列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一位还俗小喇嘛如何成为雪域医圣?强巴赤列的传奇医路》
文/一凡
一、命运占卜:老尼姑骰子定前程
1939年春天,拉萨八廓街的老宅里,10岁的强巴赤列紧张地盯着老尼姑手中的骰子。母亲屏住呼吸,屋内只有骰子滚动的声响。“这孩子若当官,活不到18岁;若是学医,将来定会成为雪域高原上的大医生!”(据强巴赤列回忆录)
这一卦,彻底改变了强巴赤列的人生轨迹。出身藏医世家的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拉萨名医,家人原本希望他走仕途。然而命运的神奇之处在于,一颗骰子为藏医药界掷出了一位开创新时代的大师。
三年后,13岁的强巴赤列被母亲带到拉萨“门孜康”(藏医天文历算学院),拜在曾任十三世达赖喇嘛首席保健医师的钦饶诺布门下。巧合的是,这位大师年轻时曾向强巴的祖父学过医,医缘如此奇妙地完成了轮回。
门孜康的学习生活异常艰苦:“每天黎明起床,祈祷、背诵、听课、答辩,经过9年的刻苦学习,我以优异成绩学完了藏医藏药、天文星算等必修课,并能背诵数十万字的《四部医典》。”(强巴赤列日记) 钦饶诺布大师亲自设计了一顶绣着诃子和慧剑的帽子,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这份荣耀。那个夏天,头戴荣誉帽子的强巴赤列上山采药,成为他前半生最珍贵的记忆。
二、青春抉择:还俗娶妻与率先入党
年轻的强巴赤列并非循规蹈矩的学子。1948年,19岁的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还俗结婚,迎娶心爱的德钦卓嘎。“小喇嘛抢走小尼姑”的轶事在拉萨传得沸沸扬扬,他差点因此终止学业。
“我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德钦卓嘎,一起还俗结婚,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强巴赤列回忆录) 这段姻缘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1979年德钦卓嘎去世。每每谈及妻子,晚年失明的强巴赤列脸上仍会绽放笑容,皱纹如花。
1951年,解放军进驻拉萨,强巴赤列的人生迎来第二个转折点。在担任解放军藏语文教师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进化论”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新思想。更让他震撼的是,解放军医疗队“救死扶伤”的精神与恩师钦饶诺布的教诲如出一辙。
1955年,强巴赤列随青年参观团在北京见到毛主席:“我不顾一切地走上前去握手,给他老人家献上了一串祖传的紫色佛珠,并把额头紧贴在伟人的大手上,顿觉有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强巴赤列回忆录) 随后,他成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藏族医生之一。
这一选择让他承受了巨大压力,一些友人认为这是对宗教的“背叛”而疏远他。但强巴赤列从不后悔:“医生要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有钱给治,没钱也要治;当官的给治,乞丐也要治。”(强巴赤列医德规范) 这一信念,成为他毕生行医的准则。
三、破立之战:藏医药现代化征程
1962年,33岁的强巴赤列接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恩师钦饶诺布卸任时对他说:“我知道,能够接替我,让我放心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强巴赤列。”(据藏医院志记录) 这句简单的嘱托,承载着千斤重担。
传统藏医不分科,诊断主要依靠观察和经验。强巴赤列上任后力排众议,推行分科门诊,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和仪器。这一改革遭到强烈反对,有人指责他“毁灭藏医药”。
面对阻力,强巴赤列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远见:“一些新的措施在开始的时候遇到了阻力,但我还是顶着压力推行了下去。”(强巴赤列工作报告) 他深知,传统医学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发扬光大。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战情是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战法是渐进式改革与大胆创新,战果令人振奋:藏医院从传统诊所发展为日门诊量几千人的现代化医院;藏药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治疗乙肝、高原反应等的特效藏药相继问世。
“文革”期间,强巴赤列被扣上“假党员”、“宗教迷信保护者”的帽子,遭到批斗。但即使在人生谷底,他依然深夜伏案,借着昏暗的灯光编写教材。两年时间,他完成了包括基础学、生理学、诊断学等11门、10万余字的藏医学教材。
付出的代价是右眼失明——长期研读发黄的木刻书和细如针尖的藏文,导致眼睛发肿、流泪、针刺般疼痛。教材传遍了藏、川、滇、青、甘五省区,成为藏医教育的基石,而强巴赤列却永远失去了右眼的光明。
四、失明之后:千万字巨著的诞生
1998年,强巴赤列双眼完全失明。通常这是退休静养的信号,但对他来说,新一轮冲锋才刚刚开始。
一年后,70岁的他做出一个惊人决定:编写《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汉、藏英对照本。双目失明的人要整理5000多幅图片并做注解,在旁人看来简直天方夜谭。
“这些教材可以让藏医学生快速成才,所以我从不后悔。”(强巴赤列访谈)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凭借超凡的记忆力,用5年时间完成了25万字的注解工作。2006年,他更是主持编纂了410万字的《藏医四部医典八十幅曼唐释难蓝琉璃之光》,成为诠释《四部医典》最有分量的传世巨著。
这部著作的完成过程如同一场艰苦战役:战情是双目失明与高龄的双重挑战,战法是口述传承与团队协作的创新模式,战果是完成了藏医药史上规模空前的文献整理工程。
与此同时,强巴赤列向西藏自治区政府提交了八项发展藏医药的建议,包括修建现代化藏药厂、建立藏医学院、成立天文历算研究所等。当时很多人觉得他“胃口太大”,而如今这些建议已全部实现,且超规格完成。
五、全球视野:藏医药走向世界
强巴赤列的眼光从不局限于雪山高原。1990年,他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成为中国科协第一位少数民族副主席。 利用这一平台,他将藏医药推向了国际舞台。
他先后赴尼泊尔、日本、美国等国讲学,与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美国克罗拉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1998年,他率团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举办了五场讲座,“每次讲座都是听众爆满,座无虚席,有时走廊上和台阶上也挤满了人。”(据代表团成员回忆)
在推动藏医药国际化的同时,强巴赤列对传统精髓的守护同样不遗余力。他对《四部医典》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深入研究,推翻了“古印度传本”的错误观点,证实其作者为公元8世纪西藏名医云登贡布,将藏医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八百年。
他还发现藏医对胚胎学的研究早于西方,体现了人类进化的顺序。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为藏医药赢得了世界声誉。
六、医者仁心:失明名医的最后十年
强巴赤列晚年虽双目失明、双腿行动不便,仍在家中接待病人。他亲切地称患者为“朋友”,常说:“医生以平等的地位、朋友的态度来同病人商讨病情,能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增强信心。”(强巴赤列医德格言)
他的医案中记载了一个典型病例:一位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两年的男性患者,强巴赤列给出详细方案:早上服二十五味余甘子丸,中午服十八味檀香丸,晚上服十五味沉香丸,间隔服用余甘子汤。15天后微调药物,5天后实施放血疗法,患者最终痊愈。
强巴赤列——藏医处方
独特的临床经验使他在治疗胃病、肝炎、高原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根据“赤巴其性热毒应按毒论治”的思路,提出肝胆热证本质为赤巴热毒,应用牛黄青鹏散清肝热、解赤巴之毒邪。他的学生据此研制出的三味高山大黄丸,能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顽固症状。
2009年,80岁的强巴赤列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此时的他已为藏医药事业奋斗了近70年,培养学生近千名,出版论著上百部。
2011年2月21日,强巴赤列在拉萨逝世,享年83岁。葬礼上,来自各地的患者和学生排成长队,向这位雪域医圣作最后告别。
结语:
强巴赤列一生如同藏医药发展的缩影——从寺庙到学院,从高原到世界。他失明的双眼却为藏医药看清了未来道路,他残缺的身体却构建了完整的藏医药现代化体系。今天,当他培养的近千名学生遍布五省藏区,当藏医院日门诊量达几千人次,当藏药走向国际市场,我们依然能听到那个13岁少年在门孜康的读书声,依然能看到那个戴博士帽采药的夏天。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史料撰写,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
参考文献:
《强巴赤列著作选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四部医典彩色挂图全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国藏医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西藏天文历算总汇》,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
《强巴赤列治疗胃病经验》,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
《藏医临床诊治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历代藏医名人传略》,民族出版社,1991年
《藏医四部医典八十幅彩色挂图释难蓝琉璃之光》,民族出版社,2006年
《藏医形象论集》,民族出版社,1991年
《西藏历算学总汇》,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