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黑土地上一片金黄。9月27日,随着收割机的阵阵轰鸣,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镇的广袤农田正式“开镰”。令人振奋的是,今年的玉米收成格外可佳——经初步测产,第一镰玉米垧产高达17.5吨,折算亩产达到2333.3斤,成功实现了“吨粮田”的宏伟目标。这片热土上翻
金秋时节,黑土地上一片金黄。9月27日,随着收割机的阵阵轰鸣,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镇的广袤农田正式“开镰”。令人振奋的是,今年的玉米收成格外可佳——经初步测产,第一镰玉米垧产高达17.5吨,折算亩产达到2333.3斤,成功实现了“吨粮田”的宏伟目标。这片热土上翻滚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粮穗,更是赵光镇通过垦地合作,书写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幸福答卷”。
数字背后: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在手”
“一垧地17.5吨,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高产量!”赵光镇的一位种粮大户看着自家地里籽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亩产2333.3斤,意味着每平方米土地就能产出约3.5斤粮食,真正做到了“寸土生金”。这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标志着赵光镇的粮食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将“丰收在望”的期盼,稳稳地转化为“丰收在手”的喜悦。这不仅是量的突破,更是质的飞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坚实的“赵光力量”。
赋能之源:千亿斤粮食工程与单产提升计划的精准落地
赵光镇今年的丰收盛景,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北安市委、市政府落实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升工程的宏观布局与“单产提升计划”的精准施策相结合产生的巨大效能。赵光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省、市委政策红利直接注入田间地头。通过集成应用优良品种、精密播种、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全面挖掘粮食单产潜力。这一系列组合拳,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幸福密码:垦地合作奏响现代农业“协奏曲”
如果说政策是导向,那么“垦地合作”则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金钥匙”。赵光镇与赵光农场场镇一体,垦地合作优势显著,依托地理空间的深度融合,共享北大荒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与专业化人才队伍。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农场+地方+企业”的深度融合模式,打破了行政壁垒,让先进的农业生产力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流动。
技术赋能是关键。 赵光镇党委、政府深化政企协同,与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北安市大龙种业有限公司以及农民合作社共同撬动“镇企农共赢”全新格局,赵光镇的农户们享受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技术辐射。赵光农场有限公司成熟的“大农机、大科技、大服务”体系直接延伸到地方农户的田间。从春种到夏管、再到秋收,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的标准化生产模式,确保了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精准、高效。农场的技术员和大龙种业植保专家成了地方农民的“田间保姆”,随时解决技术难题,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翻译”成农民易懂、易用的实操方法。
模式创新是核心。垦地双方通过共建示范园区、开展技术培训、实施全程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将农场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经营理念植入到地方农业生产中。这种“传、帮、带”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粮食产量,更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培养了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展望未来:在黑土地上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赵光镇2025年的玉米丰收,是“垦地合作”模式成功实践的生动缩影。它雄辩地证明,当政策的阳光、科技的雨露与改革的活水在黑土地上汇聚,必将催生出巨大的生产潜力。粮食增产,夯实了国家粮仓的根基;农业增效,拓宽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农民增收,则点燃了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引擎。
开镰的喜悦,是收获的终点,更是新希望的起点。赵光镇的成功经验,为更多地区探索粮食高产稳产路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样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垦地合作的“幸福密码”正被不断破译,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审:王 宇
二审:张昕晖
三审:姜 阳
来源:路演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