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长治市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着力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不断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题活动,凝聚起教育和关怀未成年人的社会合力。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更是在耕耘未来、播种希望。
近年来,长治市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着力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不断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题活动,凝聚起教育和关怀未成年人的社会合力。
构筑多元阵地,创新活动载体,加强关爱保护,净化成长环境,深耕文明沃土,培育时代新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广大未成年人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新时代好少年”如星闪耀,成为青少年追的光;
校园里,思政课热起来,红色研学活动红红火火;
家庭中,亲子手拉手,好家风代代传;
社会上,关爱暖心头,清朗空间护成长……
这一幕幕鲜活场景,是长治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的最好印证。
铸魂——
以德启智 筑牢思想根基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
9月17日,沁源县第一中学,“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思政“大课”开讲。
“全民抗战的力量震撼人心。我们要铭记历史,继承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学习上奋勇争先,在人生道路上攻坚克难,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高一学生孙佳宇听完课,激动地攥着笔记本,眼里亮着光。
“往后,我们要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把抗战故事、英雄事迹搬进课堂,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该校副校长韩升说。
一堂思政课,一次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更要结合社会实践做。今年2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融入红色基因的情景剧、舞台剧等思政“大课”,让原本抽象的理论讲解变成可听、可看、可感的生动体验。学生们说:“现在上思政课,像看电影、讲故事,记得牢、印象深。”
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是未来社会的风向标。如何让“德”扎根于学生心中?长治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思政课、主题班会、阅读课等形式,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位高中班主任说:“我们不搞说教式教育,而是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共同讨论,这样道理才能入脑入心,变成孩子们的行动自觉。”
榜样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是最好的成长课。9月19日,2025年山西省“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现场,长治3名优秀少年的事迹让在场所有人深受感动。目前,长治市已入选山西省“新时代好少年”33人,培育长治市“新时代好少年”150人,为广大未成年人树立了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道德模范进校园、好少年事迹宣讲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榜样的感召下向上向善。
全市中小学校,活动一场接一场。学雷锋志愿服务、清明祭英烈、“劳动美”社会实践、童声里的长治、童心向党、中华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进校园等活动,主题鲜明,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成为长治市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开学第一周,文明出行宣传进校园。市教育局开展“开学第一周”活动,将文明出行宣传教育纳入文明校园建设,助推文明交通在学校落地落实。
从思政课创新到榜样引领,从实践活动到文化熏陶,长治市用实招硬招,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夯牢根基。
润心——
以文化人 赋能健康成长
文化是润心的春雨。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融入生活,给未成年人成长注入文化力量。
潞州区下南街小学的校园里,有片特别的“小天地”——中草药种植园。30多种中药材长得旺盛:连翘叶子卵形,党参根呈圆柱形,薄荷一摸就有清香……不远处的教学楼内,中医药文化展板、中草药标本随处可见,一堂由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医生主讲的推拿体验课,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医学的魅力。
长治市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区。2021年起,下南街小学与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联合打造长治市首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基地。4年来,学校与医院合力打造环境文化、编制系列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构建起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体系。
校园是未成年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近年来,长治市以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将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国学精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传统文化编进教材、写进教案,通过打造文化长廊、开设特色社团、举办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校园成为文化传承的“活课堂”。
目前,全市已入选全国文明校园5个、省级文明校园57个,充分发挥文明校园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结对帮扶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576名教师带去科普、剪纸、科技航模等 122个辅导项目,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文化教育资源。
社区是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要围着孩子需求办实事。
“孩子在这里不仅有人辅导作业,还能学画画、练书法,解决了我们下班晚没法管孩子的难题。”在潞城区潞华街道滨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位家长指着活动室里正在创作的孩子,满脸欣慰。
依托“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三单”服务模式,长治市各社区围绕青少年需求,开设课业辅导、绘画、手工、体育等课程,让社区成为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
公共文化设施,是孩子成长的“文化乐园”。
图书馆内,亲子阅览室、青少年阅览室藏书丰富,成为孩子们的“阅读乐园”;依托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长治的神话故事”“家门口的文化”等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16家首批市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认定,更让文化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长治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育人作用的缩影。
在这里,传统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课堂、走进生活、浸润心灵的成长养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让他们在文化滋养中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笃行——
以爱护航 呵护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全方位守护。长治市织密“心理关怀、安全守护、家校社协同”三张网,用爱为孩子铺就安全温暖的成长路。
“老师,孩子总抵触上学咋沟通?”
“夫妻拌嘴后孩子变沉默,是我们影响了他吗?”
在长治市“温暖之声·润心前行”心理援助活动现场,家长的育儿困惑总能得到细致解答。近年来,长治市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心理疏导、安全守护、家庭关爱到社会协同,织就“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关爱网络,为孩子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心理关怀“不断线”,才能解孩子成长之忧。为保障寒暑假心理服务,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成志愿者团队,开展“温暖之声”线上咨询,免费服务学生、教师及家长。
自2015年起,长治市每年开展中高考心理健康专项服务,联合市广播电视台推出直播节目,连续两周讲解考前心理调节、家长陪伴技巧。10年间200余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学生和家长达120万人次。同时,全市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配备专职教师、开设课程,持续提供咨询辅导,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治市通过整合各界力量、协调各类资源,积极推动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不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长治市通过“线下筑墙、线上织网”,线下深化“护校安园”“高峰勤务”“护学岗”成校园周边常态。通过打造平安校园、开展“护苗”“清朗”专项行动、严查涉未违法出版物、处置违规网站等措施,全力优化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线上通过发布公益广告、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进行先进事迹展示、主题活动展播、网络活动举办和防网络沉迷等主题宣传,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网络正能量。
家庭是成长的“第一港湾”,好家风能培养好孩子。
长治市以家庭文明建设为切入点,依托乡镇、社区“‘妇女之家’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心理援助、亲子阅读等活动,利用“5·15国际家庭日”等节点,开展“涵养好家风、润心护未来”主题活动和家书家信家训征集活动,让良好家风与传统文化共同滋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特殊群体孩子,更需要“特别的爱”。
针对特殊群体,长治市招募“爱心妈妈”1769名,结对帮扶留守儿童1012名、散居孤儿161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93名,实现关爱全覆盖;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点亮梦想,陪伴成长”“三晋妇儿暖心行动”,为困境儿童送礼物、提供资助。
家校社协同,才能形成守护合力。
长治市教育部门联合公安、消防、交警等部门开展“警营开放日”“消防安全进学校”“交通安全进学校”等活动,通过面对面讲解、演练,加强对师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同时,对接“12345”热线,鼓励家长监督,推动形成“家庭尽责、学校主导、社会协同、政府保障”新格局。
从心理疏导“及时雨”,到安全守护“防护盾”,再到家校社协同“连心桥”,极具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局面正逐步形成。
着眼未来,长治市将继续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用更多实招、硬招为未成年人打造安全温暖的成长沃土,让每一位少年儿童像花儿一样,都能在阳光下灿烂绽放,向着梦想奋力生长!(常珍珍、王晶晶)
编辑:贾霄星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