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罗马内战的史料时,我总觉得这场打了18年的仗(前49-前31年)特像一出“旧房子塌了建新房”的大戏。表面看是凯撒、屋大维这些人抢权力,实际上是运行了几百年的共和制早扛不住了,非得砸个稀巴烂,才能搭起能稳住大盘的帝国架子。作为历史爱好者,我越读越觉得,不是凯撒
翻罗马内战的史料时,我总觉得这场打了18年的仗(前49-前31年)特像一出“旧房子塌了建新房”的大戏。表面看是凯撒、屋大维这些人抢权力,实际上是运行了几百年的共和制早扛不住了,非得砸个稀巴烂,才能搭起能稳住大盘的帝国架子。作为历史爱好者,我越读越觉得,不是凯撒、屋大维“篡夺”了共和国,而是共和国自己先烂透了,他们只是接住了历史递过来的接力棒。
先说说内战前的罗马,看着风光其实一肚子毛病。当时罗马已经把地中海当成自家池塘了,地盘大得很,但管事儿的还是老一套的共和制——元老院说话算话,执政官一年一换,靠公民兵打仗。可问题就出在这:地盘大了,打仗得去远地方,公民兵打完仗回家,田地早被贵族抢了,慢慢都成了无业游民,要么挤在城里混救济,要么干脆没人当兵了。后来改成募兵制,士兵全靠将领发钱,跟着将领打仗有饭吃、有赏赐,自然只认将领不认元老院了。元老院呢?一群老牌贵族只想着捞好处,行省的油水被他们刮得干干净净,老百姓和士兵早怨声载道。这就像一栋老房子,地基(自耕农)塌了,梁柱(元老院)朽了,风一吹就晃,内战只是早晚的事。
第一个敢踹开老房子大门的是凯撒。很多人说他是独裁者,但我觉得他更像个被逼急了的实干家。当时凯撒在高卢打了八年仗,带着十个精锐军团,还攒了好多钱,声望高得吓人。元老院和另一个巨头庞培怕他抢权,就逼他交兵权,不然就叫他祖国之敌。换谁都得急——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家底,凭啥说交就交?凯撒干脆在公元前49年带军队越过了卢比孔河,这河是军事区和罗马本土的分界线,过了河就等于宣战,“越过卢比孔”后来成了“破釜沉舟”的代名词。
凯撒这一步走得又狠又准。庞培和元老院根本没准备,吓得连夜逃到希腊,凯撒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了罗马。但他没急着称王,反而先去西班牙收拾了庞培的残余部队,又回头在希腊的法萨卢斯跟庞培决战。凯撒太懂打仗了,他知道庞培的骑兵厉害,就埋伏了三千步兵,一冲就把庞培的阵脚打乱了,庞培只能往埃及跑,结果刚上岸就被人杀了。后来凯撒又平了非洲和西班牙的叛乱,彻底掌控了罗马。
我觉得凯撒最厉害的不是会打仗,是他知道老房子该修哪儿。他把贵族的土地分给破产农民,给退伍老兵找殖民地安家,还让行省的人也能当罗马公民,甚至想给元老院掺点新人——这些全是冲着解决共和制的老毛病来的。可元老院的贵族不乐意了,他们觉得凯撒动了自己的蛋糕,居然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趁着凯撒去元老院开会,一群人围着他捅了23刀。有意思的是,带头刺杀的布鲁图斯还是凯撒的亲信,凯撒临死前说“还有你吗,布鲁图斯?”,想想都觉得心寒。
但刺杀凯撒根本没救回共和国,反而把局面搅得更乱,这也是我觉得最讽刺的地方。元老院以为杀了凯撒就能拨乱反正,可士兵们只认凯撒的恩情,老百姓也念着凯撒的好,罗马城里乱成一锅粥。这时候一个18岁的年轻人站了出来,就是凯撒的养子屋大维。一开始没人把这个瘦弱的小伙子放眼里,连凯撒的副手安东尼都嘲笑他乳臭未干,还霸占着凯撒留给屋大维的遗产不给。
可屋大维真是个“扮猪吃老虎”的高手。他知道凯撒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先拿着仅有的钱兑现了凯撒遗嘱里给老百姓的赏赐,一下子赢了民心。然后又拉拢凯撒的老兵,组建了自己的军队,甚至跟元老院合作打压安东尼。等实力够了,他又转头跟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把刺杀凯撒的人全杀了,还瓜分了地盘——安东尼去了东方,屋大维守意大利,雷必达管非洲。这几步棋走得滴水不漏,比老谋深算的安东尼强多了。
后来同盟破裂也不奇怪,权力这东西根本没法分享。安东尼在东方迷上了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还公然说要把罗马的东方行省送给埃及,这在罗马人眼里就是叛国。屋大维抓住机会在罗马造舆论,把安东尼说成“被美色迷惑的叛徒”,还逼着元老院宣布安东尼是祖国之敌。公元前31年,两人在希腊的亚克兴打了场决定性的海战。屋大维的舰队有个叫钳子的秘密武器,就是带铁钩的跳板,扔出去钩住敌舰,士兵就能冲上去打陆战,正好克制安东尼那些笨重的大战船。打到一半,埃及女王居然带着舰队跑路了,安东尼见状也跟着逃了,剩下的军队全投降了。第二年,屋大维追到埃及,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都自杀了,埃及也成了罗马的行省。
到这儿内战算结束了,但我最佩服屋大维的不是打赢了仗,是他建新房的智慧。他没像凯撒那样高调当终身独裁官,反而说要“还政元老院”,自己只当元首(意思是“第一公民”),表面上还维持着共和的样子。可实际上,军权、财权、行政权全在他手里,元老院成了摆设。公元前27年,元老院给了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思是“神圣伟大的人”,罗马其实已经是帝国了,只是屋大维没把皇帝两个字说破而已。
很多人惋惜共和国的灭亡,但我觉得这真不是坏事,反而救了罗马。要是还靠元老院那套,贵族继续贪腐,士兵没人管,行省接着造反,用不了多久罗马就得四分五裂。屋大维建立帝国后,搞了统一的法律,修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保护地中海的贸易航线,还维持了两百年的罗马和平——这都是共和国根本办不到的。就像家里的旧家具,再怀旧也不能当饭吃,该换的时候就得换,不然早晚出乱子。
这场内战的历史价值,在我看来远超改朝换代。首先,它解决了罗马的统治危机,把一盘散沙的地盘捏成了真正的帝国,地中海成了内湖,贸易和文化能顺畅流动,比如埃及的粮食、希腊的艺术、东方的香料都能传到罗马,造就了后来的文明巅峰。其次,它证明了制度要跟着时代走,共和制适合小国寡民的罗马,帝国制才适合疆域辽阔的大国,这种顺势而为的变革,比死抱传统更重要。最后,它也塑造了西方的权力逻辑——后来欧洲的帝王都爱拿凯撒、屋大维当榜样,连俄国的沙皇都源自凯撒的音译。
现在再读这段历史,我觉得凯撒和屋大维更像时代的执行者。就算没有凯撒,也会有别人越过卢比孔河;就算没有屋大维,也会有另一个人打赢亚克兴海战。因为当时的罗马,已经到了不换制度就活不下去的地步。这场内战不是权力阴谋,而是一场必要的阵痛——把腐朽的旧制度打碎,才能给新文明腾地方。就像老房子塌了,虽然可惜,但只有推倒重建,才能住得更安稳。这大概就是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看似是人的选择,其实早有定数。
来源:草木人间花叶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