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南网9月29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紫怡 通讯员 吴伟 许琰 文/图)一人、一座位、一个小加热锅,墙上贴着台湾漫画家画的插画,12个用餐位置均为单人卡座,座位之间用隔板区分开,让顾客有单独的用餐空间……记者走进三明市沙县区沙县小吃文化城“闽台客栈”里的“1
黄昱皓在制作花生酱冰淇淋。
东南网9月29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紫怡 通讯员 吴伟 许琰 文/图)一人、一座位、一个小加热锅,墙上贴着台湾漫画家画的插画,12个用餐位置均为单人卡座,座位之间用隔板区分开,让顾客有单独的用餐空间……记者走进三明市沙县区沙县小吃文化城“闽台客栈”里的“1人小食堂”,第一感觉像是进了自习室。
中午就餐时间,食堂渐渐坐满了客人。食客落座后就可以放下座位的布帘,桌上的菜单既包含卤肉饭、盐酥鸡等台湾美食,也有扁肉、拌面等本地小吃,菜品烹饪好后厨师会从隔间的小推窗递出。
“这个地方最妙的,是不用装熟人。”“00后”女孩邓涵韵是这里的常客,“一人一间想吃啥就点啥,价格也很实惠。”她说。
这样独特的就餐体验,是台胞、客栈负责人黄昱皓与另一位台胞推动台湾美食与沙县小吃融合创新的又一次尝试。
2023年底,来自台湾桃园的黄昱皓慕名来到沙县,创办了这家占地2000平方米的“闽台客栈”,开始实践他的美食融合梦想。
在客栈的伴手礼区,一款“花生酱凤梨酥”最为显眼,精致的包装和独特的口味,成为许多顾客到店必带的伴手礼,经常供不应求。
“花生酱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沙县符号,而凤梨酥又是台湾最有代表性的糕点。我就想,何不让它们‘喜结良缘’?”从事烘焙十多年的黄昱皓说。
然而,一个爆款产品的背后,是反复调试的艰辛历程。“高温烘焙容易导致花生酱香味挥发,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口感突兀的‘黑暗料理’。”黄昱皓回忆说,“经过十几次调试,才终于敲定了配方,让花生的浓香与凤梨的清甜在舌尖和谐相融。”如今,除了当场购买,不少回头客还通过微信持续购买,让这份风味跨越地域,延续不断。
花生酱凤梨酥的研发成功给了黄昱皓更大信心,花生酱蛋卷、花生酱冰淇淋、红边茶奶茶、花生酱拿铁,一款款结合沙县本地元素的单品陆续推出,客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现在我正在研发一款‘板鸭绿豆椪’,把沙县板鸭融入台湾的绿豆椪里,预计在今年的沙县小吃文化节上正式推出。”
除了产品创新,黄昱皓在消费场景的打造上也下足了功夫。在客栈的另一个区域,“沙县小吃茶餐厅”洋溢着热闹轻松的氛围。食客们围桌而坐,畅谈品茗,搭配的却不是传统粤点,而是热气腾腾的金包银、水晶烧卖等沙县特色“茶点”。“沙县小吃品种丰富,我们尝试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来重新呈现,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随着客栈的生意步入正轨,如今黄昱皓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也来到沙县,真正把这里当作了第二故乡。“沙县很包容,人们很友善,生活节奏和文化跟台湾都很相近,我们一家越来越喜欢这里。”黄昱皓说。
更让他倍感温暖的,是来自当地政府实实在在的关怀。创业初期,相关部门不仅减免了部分租金,还积极帮助对接研发资源,带他走访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寻找心仪的供应商。生活上,不仅为他提供了“拎包入住”的三室一厅台胞公寓,还贴心协调了孩子的入学问题。“这些都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能更专注于事业,也更坚定了我在沙县发展的信心。”黄昱皓表示。
谈及下一步规划,黄昱皓准备带领团队开发一款会“说话”的文创冰箱贴——游客只需轻轻一触,就能聆听到沙县小吃的由来与故事。
“美食,是跨越海峡最温暖的桥梁。”望着来来往往的顾客,黄昱皓坚定地说,“我们正尝试用数字科技为传统美食赋能,接下来还想打造一座观光工厂,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把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传播得更远。”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