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到10元的温暖接力:一场大学生创业挑战里的公益微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09:16 1

摘要:“只有1元启动资金,一周要赚够10元捐给公益项目?这也太难了吧!”当学生会主席在宣讲会上宣布“1元创业挑战”规则时,台下的林小满忍不住和同桌的陈默、苏禾对视一眼。三人都是公益社团的成员,看着海报上“山区儿童温暖包”的公益项目,陈默突然用笔戳了戳笔记本:“要不咱

“只有1元启动资金,一周要赚够10元捐给公益项目?这也太难了吧!”当学生会主席在宣讲会上宣布“1元创业挑战”规则时,台下的林小满忍不住和同桌的陈默、苏禾对视一眼。三人都是公益社团的成员,看着海报上“山区儿童温暖包”的公益项目,陈默突然用笔戳了戳笔记本:“要不咱们组队试试?就当是一场公益冒险!”就这样,一个由“点子王”林小满、“技术控”陈默和“社牛”苏禾组成的3人小队,攥着仅有的1元硬币,开启了他们的创业挑战。

挑战第一天,三人蹲在宿舍楼下的长椅上,对着那枚沉甸甸的1元硬币发愁。“1元能买啥?一根棒棒糖都不够!”苏禾晃着硬币叹气。林小满盯着校园里随风飘动的落叶,突然眼睛一亮:“咱们学校的银杏叶快黄了,不如捡叶子做书签?成本几乎为零,1元钱买包透明胶带就能封装!”陈默立刻掏出手机查攻略:“还可以用马克笔写励志短句,女生肯定喜欢!”

说干就干,三人分工明确:苏禾负责在银杏大道捡形状完整的叶子,陈默去超市花1元买胶带和最便宜的马克笔,林小满则留在宿舍设计书签样式。傍晚时分,第一批“银杏励志书签”诞生了——金黄的银杏叶上,用黑色马克笔写着“星光不负赶路人”“今日宜加油”等短句,再用透明胶带仔细封装,边缘修剪得整整齐齐。

他们抱着装书签的纸盒,在女生宿舍楼下摆起了“迷你摊位”。起初没人注意,苏禾灵机一动,清了清嗓子喊:“公益书签,1元1张, proceeds全部捐给山区儿童!”这句话瞬间吸引了路过的女生。“这个书签好漂亮,还能做公益,给我来两张!”第一个顾客的出现让三人干劲十足。不到一小时,30张书签就卖光了,手里的零钱凑凑,居然有了32元!陈默在“创业记录本”上认真写下:“Day1:银杏书签收入32元,支出1元,结余31元。”

第二天,三人准备扩大“生产”,却发现银杏叶不够用了,而且重复卖书签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咱们得换个思路,不能只靠卖东西,试试提供服务?”林小满翻着创业记录本,突然看到室友昨天抱怨“取快递要走半小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咱们搞‘代取快递’服务吧!小件1元,大件2元,收入还是捐公益!”

陈默立刻用电脑设计了简易海报,上面写着“公益代取快递:你的举手之劳,是山区孩子的温暖助力”,还附上了公益项目的二维码。苏禾把海报贴在各栋宿舍楼的公告栏,三人还建了个微信群,方便大家下单。没想到订单接踵而至——有同学上课没时间取,有同学买了大件行李搬不动,还有人干脆提前预约了一周的快递代取。

最忙的那天,三人从早到晚跑了8趟快递站,每人手里都拎着三四个包裹,汗水浸湿了T恤。有个女生看到他们累得气喘吁吁,递来三瓶矿泉水:“你们太辛苦了,这水不收钱!”苏禾笑着摆手:“谢谢啦,我们是公益创业,不能随便收东西~”那天晚上结算时,代取快递收入了58元,加上之前的结余,已经有89元了。林小满在记录本上画了个大大的笑脸:“Day4:代取快递收入58元,结余89元。离目标10元超太多啦,但我们想多赚点,给孩子们多买份温暖!”

为了让收入更多样化,他们还加了“校园导游”服务——周末带校外游客参观校园,讲解校史,收费5元/人;帮同学打印复习资料,收少量工本费。每天晚上,三人都会围坐在一起,把当天的收入、支出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连买一支笔、一瓶水的钱都记得清清楚楚,确保每一分钱都来得明明白白。

挑战第七天,三人算了算总收支:银杏书签收入32元,代取快递收入126元,校园导游收入40元,打印资料收入18元,总支出只有15元(买胶带、马克笔、打印纸等),最终结余201元!这个数字远超最初10元的目标,三人看着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既激动又自豪。

当天下午,他们打开公益项目官网,郑重地把201元全部捐了出去。捐款成功的那一刻,屏幕上弹出“感谢您为山区儿童捐赠2份温暖包”的提示,陈默赶紧用手机拍下截图。苏禾提议:“咱们把创业过程和捐款截图做成海报,贴在校园公告栏,让更多人知道这场挑战,说不定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

他们熬夜制作了“1元创业挑战纪实海报”:左边是三人捡银杏叶、送快递的照片,中间是密密麻麻的创业记录本截图,右边是捐款成功的页面和公益项目的介绍。海报下方还写着:“1元很小,但凝聚起来的爱很大。我们用7天时间,证明了微小的力量也能温暖他人。”

海报贴出去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同学在海报前驻足拍照,还有人来问他们下次公益活动什么时候举办。公益社团的老师也特意找到他们:“你们的挑战太有意义了,下次社团活动我们可以一起组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这场1元创业挑战,给三人带来的远不止“完成任务”的喜悦。林小满说:“以前觉得公益离我们很遥远,现在发现只要愿意行动,哪怕1元钱也能做公益。”陈默则学会了“精打细算”:“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现在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也更懂珍惜了。”苏禾最难忘的是那些陌生人的善意:“那个给我们送水的女生,还有主动多给钱的同学,他们的善意让我觉得这场挑战不是我们三个人在战斗。”

后来,他们把创业记录本整理成电子版,发到了学校公众号上,标题是《1元到201元:一场关于爱与行动的创业日记》。文章里写道:“我们最初的目标是10元,但过程中收获的善意和成长,是比201元更珍贵的财富。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无数人的力所能及。”

再后来,学校里掀起了“公益微创业”的热潮,有人用闲置物品义卖,有人靠技能服务赚钱捐公益,而林小满、陈默和苏禾,又开始筹备下一场挑战——这次他们想联合更多小队,用一个月的时间,为山区儿童捐够50份温暖包。

其实,1元钱能做的事情很少,但当它被赋予了爱与行动的意义,就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场大学生1元创业挑战,不仅是一次赚钱的尝试,更是一场关于善意、成长与传承的温暖接力。就像他们在海报上写的那样:“微小的光也能照亮黑暗,平凡的我们也能温暖世界。”而那些从1元钱开始的善意,终将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向更远的地方,在更多人的心里,开出温暖的花。

来源:落尘乐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