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中秋“双节”将至,消费升温,陷阱也随之而来。预订酒店遭遇毁约涨价、聚餐宴席食品安全隐忧、文旅娱乐体验缩水……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推出系列报道,通过真实案例与专家解析,助你识破套路、理性维权。
人民网记者 董童
编者按: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消费升温,陷阱也随之而来。预订酒店遭遇毁约涨价、聚餐宴席食品安全隐忧、文旅娱乐体验缩水……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推出系列报道,通过真实案例与专家解析,助你识破套路、理性维权。
在线抢购网红月饼、直播间下单即食卤味……国庆中秋“双节”临近,线上食品消费迎来高峰,不少消费者却在网购餐食中遭遇质量问题、标签混乱、宣传不实等“隐形陷阱”。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近期就接到多起相关投诉,让消费者期待满满的假日饮食体验大打折扣。
网友通过人民网“人民投诉”反映,购买订单上标注为“全母蟹”,但实际收到的却是公母掺半。(图片来自“人民投诉”用户)
“我明明买的是全母蟹,收到的却是一半公一半母!”来自河北秦皇岛的王先生向“人民投诉”平台记者展示了他的订单截图和实物照片。9月17日,他在短视频平台商城下单了两单标注为“全母蟹”的商品,收到货后却发现每份都是公母掺半。
“母蟹一斤要40元,公蟹只要3-5元,这明显是欺诈。”王先生告诉记者,他第一时间联系商家,对方却要求他先清点每只蟹的公母情况,只同意退还差价。最终在当地消协介入下,商家才同意全额退款。
网友通过人民网“人民投诉”反映在网购的罐装带鱼中吃出铁钉。(图片来自“人民投诉”用户)
除食品实物与订单标注信息不符外,在网购食品中吃出异物也是投诉焦点。山西太原的张先生至今心有余悸:“我正在吃罐装带鱼,突然咬到一个硬物,吐出来一看竟然是根铁钉!”张先生立即向电商平台投诉,并提出依据《食品安全法》赔偿1000元、下架问题商品等诉求。但平台回复称需要他提供“吃出钉子瞬间的监控视频”,并以时间过久无法认定责任为由拒绝了赔偿要求。
记者调查发现,除这类显性问题外,网购食品还存在更多“隐形陷阱”: 有消费者反映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模糊难辨,询问商家却得到“印刷小误差”的解释;在直播间里,主播信誓旦旦地宣称零食是“零添加有机食品”,但消费者收货后却找不到任何认证文件……
网购食品出现问题,消费者该如何有效维权?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刘东屏在接受“人民投诉”采访时指出,依据《食品安全法》,若遇到食品中吃出异物、过期变质等情况,消费者可主张价款10倍或损失3倍的赔偿(赔偿金额不足1000元的按1000元算)。他特别提醒,维权时要保存好订单截图、问题食品照片等证据。对于食品标签标注不规范问题,需区分是否影响食品安全:如计量单位字母大小写错误等瑕疵一般不适用惩罚性赔偿,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虚标则属严重违规。
当前,线上食品购买渠道日益丰富,为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各类食安问题也随之显现。对此,刘东屏建议,不要轻信“低价神券”“百分百安全”等夸张宣传,先核查商家食品经营许可证,要求直播间主播出示检测报告;购买前查看真实评价,避免被“刷单好评”欺骗;录屏保存直播内容和订单信息以备维权。
“同时,平台也需履行责任,要对入驻商家进行实名登记,审查食品经营许可证,发现商家售卖问题食品需立即叫停并告知监管部门,若无法提供商家真实信息,需对消费者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他说。
“双节”将至,刘东屏建议消费者在网购食品时做到“三查三留”:查商家资质、查商品评价、查检测报告;留交易记录、留宣传承诺、留开箱视频。同时呼吁平台履行审核责任,对问题商家采取"先行赔付"机制。针对虚假宣传、临期食品乱卖、冷链断链等问题,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曝光,保障线上食品消费安全。
食品安全无小事,商家守住质量底线、平台压实主体责任、监管部门筑牢监管防线,才能让消费者在节假日安心享受美食,让“舌尖上的幸福”真正成为假日生活的美好注脚。
·消费曝光台|节假日酒店预订纠纷频发 如何防范退单涨价?
·酒店毁约、食安隐患、文旅体验注水……“双节”消费陷阱等你来曝光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