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期,公众对科学防治知识的需求尤为迫切。为提升公众流感防护意识与能力,广泛传播“预防为主”的流感防治理念,9月24日,人民健康携手相关力量,在中国疾控中心指导支持下,于线上启动2025流感防治科普行动。启动仪式上,多位专家围绕流感认知误区、预防
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期,公众对科学防治知识的需求尤为迫切。为提升公众流感防护意识与能力,广泛传播“预防为主”的流感防治理念,9月24日,人民健康携手相关力量,在中国疾控中心指导支持下,于线上启动2025流感防治科普行动。启动仪式上,多位专家围绕流感认知误区、预防手段及科普方向进行讨论,建策献言守护百姓秋冬安康。
厘清误区 树立正确防控观念
专家们认为,流感是极具传染性的疾病之一,却常因公众认知偏差而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可能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在众多认知误区中,“将流感等同于普通感冒”是较为普遍且危害较大的一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主任谷丽从病因、症状、传染性等方面详解了二者的核心区别: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常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传染性强、进展快;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以鼻塞、流涕等局部症状为主,症状较轻。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肖永红看来,开展流感防治科普行动对社会经济与民众健康意义重大,科普需聚焦普通百姓认知误区,明确区分流感与普通感冒,避免因认知偏差降低防控积极性。此外,要强调流感可防可治,告知民众每年有成熟流感疫苗和特效药,及时治疗可有效减少重症风险与社会危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除了混淆流感与普通感冒,公众还存在“流感是小毛病,扛一扛就能好”“接种流感疫苗后就绝对不会得流感”等认知误区,这些错误观念可能给健康带来隐患。
“准确识别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差异、厘清二者核心区别,是公众做好流感防控工作的重要前提,唯有先辨明疾病特性,才能科学应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建议,公众在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做好自我隔离,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症状较重,需尽早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预防为主 尽早完成疫苗接种
当前,因对流感的认知尚存诸多误区,直接导致了公众防护意识的薄弱。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大燕提醒,流感是“可防、可治”的,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较为经济、有效的手段。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仅能保护个人,还能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减少流感的传播范围。医务人员应做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引领者与示范者。他结合实践进一步说道,医院为全体医务人员提供免费流感疫苗接种的模式,可显著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在医院内部设立接种点的做法,兼顾便捷性与实用性,为流感疫苗接种工作落地落实提供了可行路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宗志勇提醒,老年人、儿童、孕产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重点人群,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流感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应在流感流行季前优先完成疫苗接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宁琴建议,公众除了接种疫苗外,在流感流行季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通风,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从多方面做好防护措施。
“面对流感,我们应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接种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尽早接种、积极防护。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增强流感防护意识,才能有效降低流感的危害,守护好公众的身体健康。”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公卫医学中心主任向天新说。
多方协同 完善流感防治科普体系
“加强流感防治科普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公众正确认识流感、掌握科学防护方法,降低感染风险,还能有效减少重症病例发生,减轻医疗系统负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感染病科主任王刚认为,当前,流感防治科普仍存在内容碎片化、传播渠道单一、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亟须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体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建议,流感科普应聚焦两类关键对象:一是流感重症高危人群,二是可能接触高危人群的群体,如医务人员、养老院工作人员等。当前科普的难题在于如何精准有效传递知识,科普形式要多样创新,更需结合场景化、互动性内容及实际案例,让民众认识到未及时防控流感的严重后果,推动流感防治关口前移,践行以防为主、接种疫苗减少感染、早诊早治减少重症和疾病传播等传染病防控理念。
“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流感病毒特性、传播途径、典型症状及高危人群的科普宣传,让公众明确流感可能引发的并发症风险,提高对流感防治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及时更新流感疫苗相关知识,消除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误区,引导符合条件的人群积极接种。”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俞云松说。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建议,整合医院、社区、学校等力量,形成监测—宣传—干预联动机制。医院可通过专家门诊、健康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递权威的流感防治知识;社区应发挥贴近居民的优势,开展入户宣传,发放科普资料,将科普内容送到群众身边;学校要针对学生群体特点,通过主题班会、科普展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流感防护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副主任彭劼提醒,科普形式需兼顾多样性与精准性,线上依托权威平台打造科普矩阵,线下结合互动体验等形式,针对不同年龄、职业人群定制内容,实现优质科普内容的集中展示与广泛触达,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据了解,2025流感防治科普行动邀请了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全国知名医院临床专家参与,确保科普内容科学实用。同时,为推动科普内容广覆盖、见成效,还将依托人民好医生客户端、中国疾控中心平台,建设流感防治科普行动专区,为公共卫生领域工作者、医务人员等专业人士提供科普作品分享与征集通道,也为公众提供图文、短视频等多形式科普资源平台,推动流感防治优质科普作品传播推广。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