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类还在为化石燃料枯竭、碳中和目标焦虑时,核聚变领域突然传来一声惊雷。2025年8月,美国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宣布成功测试了一款关键磁体——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组件,却让“用核聚变发电”从科幻小说的想象,向2030年代初的商业落地又迈了一大步。一时间,X平
当人类还在为化石燃料枯竭、碳中和目标焦虑时,核聚变领域突然传来一声惊雷。2025年8月,美国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宣布成功测试了一款关键磁体——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组件,却让“用核聚变发电”从科幻小说的想象,向2030年代初的商业落地又迈了一大步。一时间,X平台上的科技爱好者炸开了锅:有人欢呼“清洁能源的终极答案来了”,也有人冷静质疑“时间表会不会太乐观”。这场关于“人造太阳”的竞赛,早已不是某家公司的单打独斗,而是全球科技强国的实力比拼,中国在这条赛道上的身影,同样亮眼。
要理解CFS这次突破的意义,得先搞懂核聚变的“核心难题”。核聚变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像太阳一样,把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加热到上亿摄氏度,让它们变成“等离子体”状态,再用强大的磁场把这些高温等离子体“困住”,让它们碰撞融合,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个过程没有碳排放,燃料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含有的氘,聚变后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氚则能通过锂再生,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量。
但难点就在于“困住”等离子体。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比太阳核心温度还高,任何实体容器都无法直接承载,只能靠“磁约束”技术——用超强磁场构建一个“无形的瓶子”,把等离子体牢牢锁在中间,不让它碰到容器壁。而磁约束的关键,就是磁体的性能。传统的核聚变装置用的是常规导体磁体,不仅体积庞大,还需要消耗巨量电能来维持磁场,导致“输入能量比输出能量还多”,根本不具备商业价值。
CFS的破局点,就选在了“高温超导体”上。和常规导体不同,高温超导体在特定低温条件下电阻为零,能以极低的能耗产生超强磁场。这次CFS测试的磁体,就是用钇钡铜氧(YBCO)高温超导带材制成,产生的磁场强度达到20特斯拉——相当于地球磁场的40万倍,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使用的常规磁体磁场强度高了近一倍。更强的磁场意味着“磁瓶”更紧致,能在更小的空间里约束住高温等离子体,这也是CFS敢做“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的底气。
要知道,目前全球最大的核聚变项目ITER,反应堆直径超过30米,建设周期长达十几年,总投资超200亿欧元,堪称“巨无霸工程”。而CFS的目标是造一座“桌面级”的反应堆——体积只有ITER的几十分之一,建设周期缩短到5-8年。这种“小型化”的思路,正是商业核聚变的关键:只有反应堆足够小、成本足够低,才能快速复制、批量建设,像现在的火电站、光伏电站一样走进现实。CFS的CEO罗伯特·穆克在测试成功后直言:“高温超导磁体让我们跳过了传统反应堆的‘体积陷阱’,2030年代初建成商用发电厂,不是空想。”
不过,核聚变的“商业化之路”从来不是一片坦途。CFS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能量增益”——目前人类实现的核聚变反应,输出能量还没能稳定超过输入能量。2022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虽然实现了“能量净增益”,但那只是一瞬间的突破,持续时间不足1秒,离稳定发电还差得远。CFS的磁约束路线虽然更适合持续发电,但要让反应堆稳定运行数小时、数天,还需要解决等离子体不稳定、中子辐射损伤容器壁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成本也是绕不开的坎。高温超导带材目前的价格依然昂贵,每千米的成本高达数万美元,一座反应堆需要上千米的超导带材,光是磁体的成本就不是小数目。而且核聚变发电的整套系统——从燃料提取、反应堆运行到能量转化,目前都还没有成熟的产业化方案,每一个环节的研发都需要砸入巨额资金。CFS虽然已经获得了超过2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谷歌、比尔·盖茨的突破能源基金,但和核聚变的“烧钱程度”比起来,这些资金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即便如此,全球对核聚变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希望。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要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需要达到80%以上,而目前的光伏、风电受天气影响大,储能技术又存在瓶颈,很难单独支撑起全球的能源需求。核聚变的“稳定、无碳、燃料充足”,恰好能补上这个短板,成为能源体系的“压舱石”。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都在这条赛道上“加码”,中国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早已从“跟跑”走到了“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2024年12月,中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俗称“人造太阳”)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实现了1.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403秒,这是全球首次实现百秒级的1亿摄氏度以上等离子体稳定约束。EAST用的也是磁约束路线,虽然它是一个实验装置,不是商用反应堆,但它积累的等离子体控制、超导磁体等技术,为中国的商业核聚变研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核聚变研究已经形成了“国家队+民营企业”的双轮驱动格局。除了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主导的EAST、HL-2M等大科学装置,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专注于商业核聚变的初创公司。比如2023年成立的“能量奇点”公司,同样聚焦高温超导磁约束技术,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小型化的核聚变实验堆;还有“星环聚能”,则在探索更灵活的“球形托卡马克”方案,试图进一步降低反应堆的体积和成本。这些公司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获得了数亿元的融资,展现出中国在商业核聚变领域的爆发力。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也是ITER项目的重要参与方,承担了反应堆中磁体、真空室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任务。通过参与ITER,中国不仅学到了国际先进的核聚变技术,还锻炼了自己的研发团队,为后续的自主创新积累了经验。可以说,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布局,既有“大科学装置”的长期探索,也有“商业公司”的快速突破,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让中国在全球竞赛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回到CFS的突破,它更像是一个“信号”——告诉世界商业核聚变的“窗口期”可能比想象中更近。不过,无论是CFS的2030年代初目标,还是中国公司的“十年计划”,都需要面对一个现实:核聚变的每一步进展,都需要技术、资金、时间的三重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X平台上一位网友说的:“我们期待核聚变发电的那天,但也得接受它可能会迟到——毕竟,人类要造一个‘太阳’,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关于“人造太阳”的竞赛,已经点燃了全球能源革命的火种。当CFS的高温超导磁体产生强磁场,当中国EAST的等离子体突破400秒,当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才涌入这个领域,我们离“用核聚变照亮世界”的梦想,正在一点点靠近。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打开电灯、启动汽车时,所用的能量不再来自燃烧的煤炭或天然气,而是来自反应堆里安静“燃烧”的氘和氚——那时候,人类才算真正掌握了“清洁能量的终极密码”。
而现在,无论是美国的CFS,还是中国的“人造太阳”团队,都在为这个终极目标拼尽全力。这场竞赛没有“失败者”,因为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全人类向清洁能源未来迈出的共同一步。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