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秋收后的田野并不寂静,除了忙碌的农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从庄稼地里突然窜出、一溜烟消失的无影无踪的野兔和拐角旮旯草丛中惊飞的拖着长尾巴、披着七彩羽毛的野鸡夹杂着“咯咯咯”的叫声和扑翅声是那时候田野最激动人心的背景音。孩子们会追寻它们掉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秋收后的田野并不寂静,除了忙碌的农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从庄稼地里突然窜出、一溜烟消失的无影无踪的野兔和拐角旮旯草丛中惊飞的拖着长尾巴、披着七彩羽毛的野鸡夹杂着“咯咯咯”的叫声和扑翅声是那时候田野最激动人心的背景音。孩子们会追寻它们掉落的羽毛,视若珍宝。时过境迁,如今野鸡的鸣叫犹在耳边,但想亲眼目睹其真容,却需要不小的运气。
我们常说的野鸡,学名叫雉鸡,又名环颈雉。它与农村家养的红原鸡、白羽鸡等虽有亲属关系,但却是独立的物种。最显著的标志是雄鸟颈部那一圈白色环羽,如同戴了条围脖,全身羽毛呈现金属光泽,在阳光下绚丽夺目,因此也得名“七彩山鸡”。成语“山鸡舞镜”说的就是它顾影自怜的故事,可见其美丽自古闻名!
与家鸡习性不同,野鸡极善在杂草灌木丛中潜行和短距离飞行,警惕性极高。它们偏爱生活在有草、有灌、有庄稼的“三有”地带——农田边的草丛、丘陵的灌木林、河滩的芦苇荡都是它们喜爱的栖息地。它们在地上折草做窝,以谷物、草籽、昆虫为食,是典型的“地栖鸟类”。
野鸡的存在,让农人又爱又恨。一方面,它们啄食害虫和杂草种子,对控制虫害、草害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播种和作物成熟的季节,它们的群体会啄食掉很多的种子粮食,尤其是对豆类、谷类情有独钟,损耗惊人。
但是作为广泛分布的中等野禽,它们和野兔自然是农村地区野味来源的不二之选。很多人在品尝过农村散养走地鸡都会对其肉嫩汤鲜赞不绝口,也想当然的认为作为走地鸡的近亲野鸡味道只会更胜一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野鸡比走地鸡难吃的不止一星半点。
野鸡肉可以概括总结为紧、硬、干、柴、没有油水。如果没有压力锅鸡肉很难煮烂还不易入味,吃起来类似啃木头!
在我年少的记忆里,闲暇时放牛,最容易在灌木和杂草丛里发现野鸡窝,有时还能捡到漂亮的尾羽毛和野鸡蛋。那时的野鸡野兔极其普通,见到野鸡和鸡窝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今,野鸡已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其种群数量在保护下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并没有到随处可见的地步,为何?
的确,退耕还林让山更绿了,禁猎让环境更安全了。斑鸠、麻雀数量大增,为何同样受益的野鸡,却未能实现种群爆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栖息地的退化
野鸡最喜欢“杂乱无章”的栖息环境,需要杂草丛藏身、灌木丛筑巢、农田内觅食。而现代农业管理精细化,田埂沟渠被硬化整理的整齐划一,大面积单一作物取代了杂乱的边缘地带,使得野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安全缓冲带”。单纯的茂密树林适合斑鸠麻雀等树栖鸟类,并非野鸡的理想家园。
2. 盗猎
雄野鸡华丽的羽毛也为它们带来杀身之祸。其肉味鲜美,市场价值高,在高额利润驱使下,偷猎现象屡禁不止。网捕,诱捕器等手段更为隐蔽,对野生种群构成持续威胁。其繁殖速度远跟不上高强度捕杀。
3. 天敌的威胁
生态环境改善,黄鼠狼、狐狸等中型食肉动物数量回升,它们都是野鸡尤其是雏鸡和鸟蛋的重要天敌。野鸡的巢穴建于地面,极为脆弱,极易被蛇、鼠等发现并破坏,雏鸟的成活面临众多天敌的严重威胁。
4. 求偶场的消失
野鸡雄鸟在繁殖季需要开阔的“求偶场”来展示自己,以吸引雌鸟。农田的碎片化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使得这些传统的求偶场频频受到打扰直至消失,影响了其正常的繁殖行为。
尽管野鸡处于保护状态,但是上述因素的叠加使野鸡的种群在一些地区并没有增长的那么迅猛,因而也就不随处可见了。
野鸡的生命力其实很强,母野鸡一年可产两窝,每窝10-15枚蛋,若能顺利孵化成长,种群本应兴旺。但现实是,从野鸡蛋到成年野鸡,需要闯过天敌、疾病、恶劣天气、人类捕杀等重重磨难方成长为野外炫丽闪耀的“七彩山鸡”!
野鸡的身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多样化的自然平衡。保护它们,不仅仅是禁猎,更是要为它们留住那片“杂乱”而富有生机的栖息地。当我们田野不在人为追求的“整齐划一”的时候,或许才能再次迎来野鸡满天飞的景象!
朋友们,你们家乡的野鸡多吗?关于它们,你又有哪些有趣的记忆呢?
来源:三农作者张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