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谈崩!京东“拿下”英国第二大连锁百货Argos梦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8:06 2

摘要:就在上周二,英国第二大连锁超市集团Sainsbury's突然宣布,终止与京东就出售旗下百货零售商Argos的谈判。要知道,前一天双方还在公开场合“秀恩爱”,高调称合作将“加速Argos转型”。没想到不到24小时,画风急转直下,交易彻底告吹。

京东在英国的“世纪大收购”,黄了。

就在上周二,英国第二大连锁超市集团Sainsbury's突然宣布,终止与京东就出售旗下百货零售商Argos的谈判。要知道,前一天双方还在公开场合“秀恩爱”,高调称合作将“加速Argos转型”。没想到不到24小时,画风急转直下,交易彻底告吹

Sainsbury's给出的理由是:京东在最新谈判中新增了“重大修订条件”,已无法满足股东、员工及更广泛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京东随后也确认,双方未能就关键商业条款达成一致。一笔原本可能重塑英国零售格局、并成为中英零售合作里程碑的交易,就此夭折。

1

老牌零售“网红”Argos,早已风光不再

对Sainsbury's来说,Argos其实早已不是“香饽饽”,而是沉重的包袱


这家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零售品牌,曾凭遍布全英的提货点和独特的目录购物方式(通过商家邮寄的商品册或网站下单购物,即“线上下单 + 线下提货”),成为英国零售业的“网红鼻祖”,巅峰时期在全国拥有1100多个提货点,网站流量一度排到英国零售第三。

2016年,Sainsbury's斥资11亿英镑(约90亿人民币)收购Argos,想把超市和百货“拼”在一起,打造“英国零售神话”。可现实很快泼了一盆冷水:随着电商崛起和消费习惯改变,Argos光环褪去,关店裁员成了家常便饭,许多独立门店干脆“躲”进了Sainsbury's超市内部。

现任CEO西蒙·罗伯茨早已放弃“硬撑”,转而收缩战线,把Argos从独立门店收回到超市内部,集中精力回到食品零售主业。但在市场和舆论面前,Sainsbury's仍需“体面”——对外强调Argos“保持着强劲势头”,来稳定股东情绪。

2

京东看中什么?

那京东为什么要买?简单说,看中的就是Argos的“地盘”和“人脉”


虽然业绩不佳,Argos依然拥有覆盖英国的1100多个提货点和数百万客户资源。对京东来说,这是快速打开英国乃至欧洲市场的捷径,不用从零搭建渠道和用户群

更重要的是,京东自家的物流和智能仓储系统若能嫁接到Argos,英国消费者的收货速度和体验会大幅提升,京东的“硬核物流”优势有望迅速落地欧洲。正因如此,Sainsbury's在公告里也曾大赞京东能带来“世界一流的零售、技术和物流专业知识”。

结果就在市场以为“十拿九稳”时,谈判在24小时内急转直下,堪比戏剧情节。

其实,这已经不是京东第一次在英国市场碰壁。去年京东曾考虑收购英国电器连锁商Currys,最终也撤回了意向。如今,连与Sainsbury's的谈判也戛然而止。

更早之前,京东在英国则是从物流下手——2022 年起先后收购了伦敦卫星城 Milton Keynes 的仓库、Doncaster 的配送中心、从高盛手里拿下 2.5 亿英镑的物流资产包,2023 年还在荷兰乌德勒支买下第一个物流中心。

可以说,京东在英国和欧洲的物流仓网已经铺得密密麻麻,如同在棋盘布局,等着下一步出击。

所以这次 Argos 的交易告吹,更多像是京东在欧洲长征路上的一次“急刹车”。

3

在英国屡屡受挫,在德国高歌猛进

就在英国碰壁的同时,德国却传来“捷报”。

9 月 19 日,据《时代周报》报道,德国联邦卡特尔局已批准京东对德国最大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MediaMarkt与Saturn的母公司的收购,京东只待安全审查的“最后一关”。这笔交易价值约 40 亿欧元,是京东在欧洲迄今为止最大的收购之一。

要知道,MediaMarkt/Saturn 在欧洲有上千家门店、5.5 万员工,2023/24 财年净营收 224 亿欧元,是德国人买电器时的头号选择。

卡特尔局局长蒙特直言:京东在德国业务规模有限,不存在竞争担忧。虽然还要等联邦经济部长的最终点头,但这相当于为京东打开了通往欧洲主流消费市场的大门。

对比京东 2024 年 1590 亿美元的营收、60 万员工,两家体量虽差距不小,但互补性极强:一个有线上+物流系统,一个有线下+本地运营

如果交易顺利,京东将直接控制欧洲最大电子零售网络,真正完成一次“蛇吞象”的国际化布局。这将成为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规模的零售收购。

这对比鲜明:在英国,京东连着两次“失手”;在德国,却可能一举拿下全欧洲最大的电子零售商。

换句话说,京东在德国的这一步棋算是走稳了。

4

钱只是门票,出海比拼的是“耐力”

过去几年,京东老板刘强东一直强调“国际化是生死之战”,要在海外“再造一个京东”。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一幕幕:先在英国买仓库、再盯 Currys、再追 Argos,同时在德国抄下 MediaMarkt/Saturn,还在荷兰落子物流中心……

这一连串“买买买”动作像极了“撒网捕鱼”:先搭建物流+供应链基础,再通过并购切入零售前端,期望一步到位拿下欧洲消费者。

然而,现实很骨感。Argos 谈判失败暴露了一个事实:跨国并购不仅是价格游戏,更是文化、监管、员工利益、股东压力等多重博弈

英国零售市场并不比德国容易,尤其在中英地缘政治氛围微妙的当下,收购老牌零售商容易触碰公众情绪和政治敏感点。

Argos 自身的困境也意味着,京东即使买下它,也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重塑,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对习惯了国内高周转、快物流的京东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硬仗。

无论是Currys,还是Argos,抑或正在推进的Ceconomy,中资零售想要在欧洲打开局面,拼的不仅仅是资金和规模,更是政治气候、文化差异与长期经营能力的综合考验。钱和规模只是门票,真正能不能坐稳,还要看耐力和“本地化功夫”。

写在最后

24小时内的反转只是表象。它折射出的是中资零售企业出海欧洲的“长跑现实”:有时一夜谈崩,有时几年磨一剑。

京东这次没能拿下Argos,并不意味着它的欧洲梦破碎;相反,每一次挫折都可能是下一次突破的伏笔。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大公司收购、并购听起来遥远,但影响其实就在身边:未来我们在欧洲可能更容易买到中国品牌的便宜货,配送速度也可能像在国内一样快。

而对于所有有“出海梦”的企业来说,京东的经历提醒大家:出海之路并不坦荡,钱能买来的只是入场券,真正的竞争在后头。尤其在高利率、通胀、政治博弈交织的当下,真正能站稳脚跟的,靠的不是一次“豪赌”,而是耐心和长期经营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