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未来会不会成为反犹国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08:15 1

摘要:2024年美国反犹事件达9354起,创历史新高;2025年前两个月,宾夕法尼亚州长住所遭纵火、博尔德社区游行遇喷火器袭击等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接连发生。当“犹太人控制世界”的古老阴谋论仍在暗流涌动,加沙战争引发的争议又将部分反以色列情绪引向犹太群体,“美国是否

2024年美国反犹事件达9354起,创历史新高;2025年前两个月,宾夕法尼亚州长住所遭纵火、博尔德社区游行遇喷火器袭击等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接连发生。当“犹太人控制世界”的古老阴谋论仍在暗流涌动,加沙战争引发的争议又将部分反以色列情绪引向犹太群体,“美国是否会成为反犹国家”的疑问随之浮现。但从社会结构、制度保障与力量平衡来看,美国虽面临反犹主义抬头的挑战,却绝无可能沦为系统性迫害犹太人的反犹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

反犹主义的滋生有其复杂土壤,却始终是美国社会的“非主流杂音”。当前反犹情绪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来源:右翼白人至上主义者信奉“犹太人取代论”,将其视为文化与种族威胁;左翼阵营中部分人将对以色列政策的不满异化为对犹太群体的敌意;民间则流传着“犹太资本操控经济政治”的谣言,将社会矛盾归咎于仅占人口2%的犹太群体。这些情绪确实催生了仇恨犯罪——2023年美国宗教相关仇恨犯罪中68%针对犹太人,较上年激增63%。但值得注意的是,79%的美国人认可犹太人对美国的文化贡献,主流社会对反犹主义始终持排斥态度,极端情绪从未获得广泛社会认同。

图片来自网络

犹太群体构建的多维影响力,构成了抵御反犹主义的核心屏障。经济领域,犹太群体虽仅占美国人口2%-3%,却在金融、科技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全美20%的百万富翁为犹太人,高盛、贝莱德等巨头的犹太背景更强化了其经济话语权。政治层面,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AIPAC)等组织通过精准游说影响政策走向,1992年老布什因推迟对以贷款遭犹太群体反对而竞选失利的案例,印证了其政治动员力;国会中36个犹太席位及集中的选票力量,使任何政治势力都不敢忽视犹太群体的诉求。媒体领域,《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及好莱坞的犹太影响力,更确保了对反犹言论的舆论制衡。这种渗透于社会关键领域的力量,使反犹主义难以形成气候。

图片来自网络

制度性保障与国家层面的干预,为犹太人权益筑起刚性防线。美国法律体系对少数族裔权益的保护已成共识,而针对反犹情绪的专项举措更在不断强化:2023年拜登政府推出《国家反犹主义应对战略》,2024年国务院联合35国发布反犹主义全球指导方针,国土安全部还为犹太宗教机构拨款4.545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5亿美元。这些举措并非孤立行动,而是美国多元社会治理逻辑的体现——通过制度设计对冲极端情绪,维护少数群体安全。这种系统性的保护机制,与历史上反犹国家的集权压制形成本质区别。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反犹主义的消解仍面临挑战:社交媒体使阴谋论加速传播,经济下行期的“替罪羊”心理可能加剧敌意,巴以冲突的持续也可能激化新的矛盾。但这些挑战均不足以撼动美国社会的基本盘——主流价值观对多元包容的坚守、犹太群体的强大影响力、制度层面的刚性保护,三者共同构成了抵御反犹主义的“三重防线”。

历史早已证明,反犹国家的形成需要极端意识形态的泛滥、制度性歧视的固化与群体力量的失衡。而美国当下的反犹情绪,本质是社会分裂的局部折射,而非系统性崩塌的前兆。只要多元包容的核心价值观未变,制度保障与群体力量的平衡未被打破,美国就永远不会成为反犹国家,暗流涌动之下,理性与包容的根基始终稳固。

来源:蛮蛮不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