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技能人才更是激活乡村产业活力、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金钥匙”。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新华网推出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系列访谈节目《豫见国赛话技能》收官节目中,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翟瑛珺,伊利集团副总裁包智勇,巴彦淖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技能人才更是激活乡村产业活力、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金钥匙”。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新华网推出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系列访谈节目《豫见国赛话技能》收官节目中,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翟瑛珺,伊利集团副总裁包智勇,巴彦淖尔应用技师学院院长刘瑞林,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医药卫生系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康利平等四位嘉宾,围绕“技能促进乡村振兴”话题,分享了内蒙古以技能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丰硕成果,展现了当地以技能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的生动画面。
内蒙古幅员辽阔、文化多元,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路径不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翟瑛珺介绍,当地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做到‘四个紧密结合’”:紧密结合中心大局培养人,聚焦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脆弱区培训推广牧草混播等实用技术,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农技人员超600人次,助力河套灌区、西辽河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单产提高。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培养人,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技能培训行动,2024年以来,培育高素质农牧民近2万名。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培养人,结合不同地区农牧业类型特点培育技能人才。目前,内蒙古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已培育出不同类型劳务品牌124个,带动就业60多万人,实现“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紧密结合弘扬北疆文化培养人,围绕传统技艺培育乡村工匠,建立多个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基地,帮助群众增收,传承传统技艺。
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技能人才培养质效,内蒙古结合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在政策、主体、方式上不断创新。翟瑛珺介绍,当地将48个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专项职业(工种)纳入全区职业(工种)目录,享受培训补贴;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家庭子女招生时给予“两免一补”等优惠,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审,“目前全区已有2500多名农牧民评上职称”。培训主体上,“政府部门+培训机构+龙头企业”协同发力。培训方式上,“定点培+上门教+短平快”相结合,翟瑛珺举例说,“赤峰市开办社区技能夜校,已培训8600多人次;通辽市开设“流动课堂”送课下乡;在高标准农田、防沙治沙等项目中开展现场培训,让政策惠及更多农牧民。”
乳业在内蒙古产业布局与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智勇介绍,伊利集团现有员工63000多人,技能人才占比63.5%。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伊利从三方面发力:依托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三级人社部门投入的1500万元,打造“伊起学”线上学习平台,面向本企业职工、560万牧场养殖户及农牧民等开展培训,三年累计超1000万人次,合作牧场年平均单产提升超2吨。联合国内外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搭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平台,组建顶尖畜牧专家服务团队,推动成果转化。建立“以卓越价值创造者为本”的薪酬管理体系,为技能型员工提供40余项差异化福利,增强员工获得感与荣誉感。
技能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包智勇表示,伊利“三管齐下”,助力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在技术提升方面,伊利靠技术赋能帮农民种植户降本提效;通过推广智慧设备,实现牛奶质量和产量同步提升。在订单保障方面,伊利与农民种植户签购销合同,承诺“保收购、保价格、保服务”。在产业链就业方面,通过产业链协同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除伊利集团在职员工外,还间接带动全产业链数百万人就业。“伊利用农牧民增收硕果,反哺产业发展。”包智勇表示,伊利乳业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支持上游奶源建设,用活多项金融扶持措施,先后投入200亿元,解决农牧民资金难题,累计带动全国超560万农牧民增收。“在内蒙古、黑龙江等主产区,越来越多农牧民融入乳业产业链,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创业机会,让农牧民收入增长、生活改善,也让乡村更具活力。”
基层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刘瑞林表示,近年来,在自治区人社厅、巴彦淖尔市人社局的指导支持下,学院坚持“培养跟着需求走”。紧贴产业需求,与龙头企业合作,推行“田间课堂+校企协同”模式,实现“课程对接产线、教学对接岗位”。针对农户的实际需求,开展“短平快”实用技能培训,设立“流动课堂”利用农闲时间授课;坚持“技术跟着产业走”,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系统培养”项目,“教技术更教管理”,注重提升产业对技能人员的适配度。
刘瑞林表示,近年来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学院发展,“近三年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建设产教融合大楼、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升级改造实习实训设备等”。“截至目前,学院累计开展技能培训86场次,培训总人数4828人,其中包括2558名企业职工、2143名农牧民和127名乡村兽医,共有1914人取得技能等级证书。”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技能传承的“火种”,康利平表示,自己所在的工作室依托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聚焦农产品食品检验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实践与岗位适配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共育技术技能人才。围绕生源特点,重点对接农业生产区企业,通过让学生全程参与产业实际环节,为学生就业筑牢能力根基。工作室还共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基地引入企业真实业务,将核心环节纳入实训体系,为学生打造高度贴近岗位实际的实践场景。”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累计助力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斩获16项奖项。工作室还开展农业技术研究,2021年依托自治区人社厅人才开发基金项目,研发“野生蔬菜地笋基于水肥耦合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学生通过参与研究课题,不仅实践技能得到提升,更锻炼了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
“师带徒”是工作室人才培养核心途径。康利平表示,“通过‘师带徒’模式,工作室已输送大量乡村振兴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更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开发新产品,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助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参加国赛不仅是检验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和比拼,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把先进的技术和好的经验带回去,推动大赛成果转化、实现‘赛有所用’。”访谈最后,翟瑛珺表示,无论是参加“国赛”还是组织“区赛”,内蒙古都注重成果转化,让技能往学校里跑、往田间地头钻、往农牧民家里去,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翟瑛珺提到,下一步,内蒙古将持续健全竞赛体系,积极培育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路径,组织各领域、各行业的获奖选手进校园、进企业,讲好技能故事、奋斗故事,努力将全国技能大赛的‘一时之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长久之基’,让大赛的成果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来源:乡下阿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