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6日至2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科普大赛在江西南昌顺利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快乐科普团队参赛代表与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65支队伍、1100名
2025年9月26日至2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科普大赛在江西南昌顺利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快乐科普团队参赛代表与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65支队伍、1100名选手同台竞技,斩获优秀科普案例二等奖。
“对疾病不了解以及对治疗的误解,让不少人‘谈癌色变’。疾病袭来时出现的重重问题,也让不少患者一时慌了手脚。”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快乐科普驿站团队发起人、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副教授杨盛力坦言,临床中这类场景屡见不鲜。如何破解这种困境,让医学知识更好地破壁?在他看来,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医学生们是很好的科普力量,学生们敢想、敢拼、勇于实践,在医学科普上有很大的潜力。2021年初,他与8名医学生组建团队,试图用年轻人的创意打破医学科普“专业壁垒高、传播效果弱”的困局。
系统化培养,让科普创作有章可循
在团队创建之初,一项针对于华中科技大学两百多名医学生的调研显示,尽管多数学生有参与科普的意愿,但因“缺乏指导”“时间不足”等现实障碍,实际参与者不足10%。针对这些痛点、堵点,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打造优化科普创作指导体系,明确做“研究型”、“精准型”、“创新型”、“响应社会号召和需求”、“交叉型”的科普。
为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没方向、不会传播”的难题,团队开设“科普特训营”,邀请临床医生、视频制作专家、新媒体运营人员授课,系统提升成员的科普创作与传播能力。针对零基础成员,团队推出“命题作文”机制,提供如“肿瘤患者饮食指南”“便秘七宗罪”等具体选题及相关文献包,引导学生“带着导航出发”,有效降低创作门槛。
为提升科普内容的权威性与传播效果,团队构建了“创作—巡讲—转化”闭环模式,设立绘图动画、巡讲实践、科普报道等功能小组,实行“导师+任务”双轨制,由医学专家全程指导,确保内容科学准确。团队规模也从最初的8人扩展至千余名师生。
科普服务“精准滴灌”
为提升科普针对性,团队设计《肿瘤患者科普需求调查问卷》,深入了解患者关注的问题,基于此确定创作方向。随着队伍的发展,基层医护工作者的加入也为科普创作注入新动能。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贴近民众的优势,为团队提供了更多助力,团队在选题优化、传播效果和反馈收集方面也获得更多支持。通过基层调研收集居民健康需求,反向指导科普创作方向,形成“需求-创作-反馈-迭代”的良性循环。
多元形式织就传播网络
科普不限于写作。杨盛力教授积极带领学生们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吸引更广泛的人们参与,达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效果。开展校园巡讲、社区科普活动、乡村义诊等线下行动践行科普初心。线上阵地同样活跃,微信公众号“大学生快乐科普驿站”开设“专家辟谣”、“专家问答”等专栏;短视频平台定期更新不同系列的科普作品;在新浪微博开展“云上医讲”,每场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这种“线下扎根+线上辐射”的模式,让团队荣获“2023年首届全省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湖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2024年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成果沉淀,展望未来
翻开团队的成果册,我们可以看到80余篇作品登陆《健康报》《大众健康》《家庭医学》等权威媒体;出版7本原创科普专著,其中《青春无恙—写给青少年的健康科普》获陈孝平院士推荐,并多次荣获省市级及全国性科普奖项,并被列为华中科技大学青春力行实践育人成果之一;200余项荣誉见证着团队从校园到社会的跨越。
健康科普不是昙花一现的热闹,而是细水长流的耕耘。这群年轻的医学科普先锋,在实验室与病房之外,开辟出医学服务的“第三战场”。眼下,团队正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有规划地“写”科普、“讲”科普、“宣”科普、“践”科普。
来源:新浪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