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珍藏尽出!敏求精舍周年展亮相香港艺术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21:00 1

摘要:“骨董”,“骨”取肉腐而骨存之意,“董”即知晓,存的当然是古人遗留之精华,而知晓的是历史文化的传衍与召唤。收藏研赏古物,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慕古情操,适逢香港本地知名收藏组织敏求精舍成立65周年,与香港艺术馆合作假二楼专题厅举行“鉴古识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展览

●展览现场。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张梦薇)“骨董”,“骨”取肉腐而骨存之意,“董”即知晓,存的当然是古人遗留之精华,而知晓的是历史文化的传衍与召唤。收藏研赏古物,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慕古情操,适逢香港本地知名收藏组织敏求精舍成立65周年,与香港艺术馆合作假二楼专题厅举行“鉴古识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展览,展出40多位会员收藏、香港艺术馆藏的逾400件文物藏品,规模为敏求精舍历来收藏展之冠。通过书画、瓷器、玉器、漆器等品类珍玩,邀众同游于古人的德与艺,让古董器物说故事、讲五千载中华文化。来自敏求精舍的“达文堂”堂主陈永达、“怀海堂”堂主钟棋伟二位藏家亦浅谈藏事,讲敏求精舍“好古敏求”收藏信条的坚守与“化私为公”心气的传承。

●展览入口处。

此次展览按照主题分为“鉴古·识今”“清雅·瑰丽”“祈愿·居常”“斧凿·天工”“慕古·开新”等展区,串联起器物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展品种类繁多,当中不乏皇家旧藏重量级文物,从艺术风格、纹饰意涵、复古创新等多重角度,展示出古人丰富的生活意趣,可观其如何在起行坐卧的生活中融进艺术审美,又如何师法自然,以匠心做工,铸造可以流传后世的器物,诠释从古代帝王、文人雅士到今日藏家所共通的鉴藏方式。

●青花梵文莲花式盘(明代)

●展览中的青花瓷器。

此次敏求精舍藏品展出延伸经纬,形成空前的展示规模,品类包罗中国书画、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竹刻、家具和鼻烟壶等,年代横跨青铜时期至二十世纪。精选展品包括首次在香港展出的西周时期周㗬壶,曾为乾隆皇帝之御藏,保存完好,堪称清宫旧藏青铜重器。其他珍品还有明代宣德官窑的精品青花穿花双凤纹瓶、清代传世玉器中十分罕见的碧玉“万国来朝”插屏、乾隆时期的金龙十二章纹吉服袍、构思精巧的晚明家具子母屉六足六柱架子床(展中最大器物),以及张大千的临石涛《秋林人醉图》等。

●构思精巧的子母屉六足六柱架子床,为晚明家具中匠心独具之典范。 香港艺术馆供图

●展中的家具。

以道聚贤 不改收藏初心

透过藏品,可窥见藏家的追求与取舍,所藏器物的内涵与其主人性情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陈永达是敏求精舍主席,身为“达文堂”堂主的他,回忆收藏之旅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正值苏富比在香港开展中国文物拍卖业务,市场上精品众多,价格相对较低,为收藏提供了黄金时机。在众多品项中他专注于历代皇室御用的官窑瓷器,认为官窑瓷器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远非民间制品或小件文玩所能比拟。“达文堂”的收藏体系集中在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以及盛清康雍干三朝的瓷器珍品,“因为明朝瓷器典雅,足堪玩味,而清朝瓷器瑰丽,品类繁富。”此次参展他即拿出二十多年前自己收藏的第一件文物——“清代顺治年间的五彩百子图盖罐”,“当时这件是由苏富比拍得,价钱不贵。” 陈永达介绍,这只“将军罐”罐身与盖面通体用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绘“百子图”,而绘画的表现手法是承袭了晚明时期地方窑场的风格,非常有民间生活气息,“罐子的肩部用青花冰裂纹作间饰,这是顺治时期的风尚。”

“怀海堂”堂主钟棋伟是香港著名艺术收藏家,作为敏求精舍副主席,他尤以收藏明清两代官窑瓷器而著称。此次重点参展藏品除了“清乾隆年间的蓝色绸平金银线绣缠枝菊金龙十二章纹吉服袍”之外,亦包括“大清雍正年制的仿汝釉双牺耳尊”。他秉持 “欣赏重于拥有,研究重于收藏” 的理念,持续以研促藏,“我很喜欢研究每一季拍卖行发行的图录,每每仔细研读后,会剪出自己喜欢的藏品页保存好。”钟棋伟自言是个“旧传统的人”,一直靠读拍卖著录学习、做笔记,再将其归纳集结变成日后珍贵的研究资料,“收藏不是投机,而是热爱,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才会让收藏有意义。”

钟棋伟坚信,藏家无论收藏什么,都可以用有限的藏品,讲出一个好故事,因此他特别注重储存系列藏品,“我最钟意就是储存系列,但很多藏品可遇不可求,我花很多时间全世界寻找。”他多次将藏品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和香港艺术馆,让中大文物馆成为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外藏有最多皇朝礼器的博物馆。此外,他近年亦多番捐赠予香港艺术馆,除自2018年起先后16次向香港艺术馆捐赠共超过340件古董及书画,今年2月又再次向香港艺术馆捐赠46组古董作永久馆藏。

●黄般若的《九龙火舌图》。

藏宝于公 代代相传

“好古敏求,以道聚贤”一直是敏求精舍会员传承的精神。敏求精舍由胡仁牧、利荣森与陈光甫等人于1960年创立,以《论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为宗旨,凝聚了一群学者型藏家,包括医生、律师、银行家等专业人士。

陈永达忆述,昔日创会前辈多为上海南来文人,广东籍藏家只有几人,之后才慢慢补充。香港艺术馆1964年即获胡仁牧捐赠的金至元代的“白釉高足碗”,成为该馆第一件获赠的中国文物。之后,敏求的成员们开始陆续捐赠,世居香港的医生叶义于遗嘱指定捐赠200余件竹雕精品,使该馆成为拥有最精巧与全面的明清时期竹刻艺术的博物馆。创办维他奶的罗桂祥及罗桂祥基金会于1970至1990年代先后多次捐赠共1,200多件由西周至20世纪中国陶器珍藏,并促成了香港艺术馆分馆“茶具文物馆”及罗桂祥茶艺馆的成立。此外,“至乐楼”主人何耀光作为建筑实业家投身慈善公益事业,他重视“先人品而后艺事”,自1950年代收藏书画,于2018、2021年,家族两度无私捐赠360余件中国书画,横跨宋代至20世纪,尤以明末清初具风骨气节的“明遗民”书画备受海内外学界重视。

“这些雅士不仅将当时上海的文玩风尚带来香港,亦透过自己的收藏,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国文物免于流散海外。”陈永达举例如敏求精舍创始人、“暂得楼”楼主胡惠春,“其父亲胡笔江创办中南银行,为彼时上海大金融家,1938年搭乘飞机桂林号被日机击落身亡 ,胡惠春便从香港回上海继承父业,解放前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瓷器专门委员会委员,留沪期间曾将268件瓷器捐给上海博物馆,1950年代初移居香港以银行家身份致力于收购流散的国宝文物。70年代将东汉华山庙碑四明本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80年代其将藏瓷96项捐给香港中文大学,1986年捐古玉给香港艺术馆。此外还有比如刘作筹‘虚白斋’、罗桂祥的茶具文物馆、何耀光‘至乐楼’藏中国书画等等,都是敏求的会员,这就形成了敏求的传统。”

陈永达指出,敏求精舍很多会员最后都会选择将藏品捐赠给艺术机构,于私,是为藏品找到最妥善的安置,于公,就是传承,善用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留住国宝,美美与共,在化私为公后将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传承下去。

“鉴古识今”是此次展览的展题,陈永达表示,这既呼应了敏求精舍65年来的追求,也展望香港在中华文化传承之路上的未来角色。香港艺术馆馆长莫家咏则解读,多年来,敏求精舍会员捐赠文物予公众博物馆已成传统。“这种无私奉献,让文物从私人雅玩走向公共传承,深化了香港的文化根基。是次展览不仅展示艺术珍品,更透过古今对话,引领观众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与敏求精舍主席陈永达。

强强联合打造香港文化名片 助力传承中华文化

“敏求精舍自80年代起每五年便会与香港艺术馆合作办展,不仅每每成为香港本地收藏界盛事,亦会吸引国际收藏界人士的关注。”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指出,精舍会员都是学者式藏家,无论鉴赏、研究抑或对高阶藏品的把握精度都实力非凡,每件藏品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与底蕴,这就是为何敏求珍藏能感召香港、内地乃至国际藏界的原因。

她指出,香港以国际金融中心和大都会闻名于世,但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把深厚的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学传播是香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而敏求精舍作为“顶流”收藏组织,已成为香港的一张文化名片,正有助于实现这种传播力,“好像此次展览消息一经公布,便吸引众多海外藏家和机构预订来港观看,这也会为香港的旅游和文化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此次展览,艺术馆策展团队用心规划陈展,将藏品之美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进行对比展陈,展现和传递中华艺术之美。同时,策展团队专注于运用科技手段,让观众与藏品发生直接连接,感受文化内涵带来的冲击。“我们每隔五年就会将藏品拿出来与观众分享,这是我们眼中收藏的重要意义,也是敏求精舍的传统。”陈永达认为,此次展览从“鉴古”到“识今”主题,不仅关乎敏求的65年,也契合对香港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之路的一个展望,“主题的设定旨在思考我们怎么借助过往智慧,展现、理解和传承这些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怀海堂藏品

●蓝色绸平金银线绣缠枝菊金龙十二章纹吉服袍(清代)

蓝底的龙袍是皇帝祭天时穿着的,龙袍上的图案以金银线编织,非常耀眼。在乾隆皇帝设立的《皇朝礼器图式》里列明,祭天要穿蓝色袍,龙袍更会有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

●周㗬壶(西周中期)

曾是乾隆皇帝之御藏,并著录于同时期所修纂的《西清古鉴》及《西清续鉴.甲编》中。此器原为对壶,旧称“周宜壶”及“周宜尊”,其一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缺盖;另一即为此壶,器盖俱全,保存完好,是清宫旧藏青铜重器,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传世珍品。

刘瑞隆藏品

●碧玉“万国来朝”插屏(清乾隆)

此碧玉插屏带墨色斑,色泽温润,屏心以圆形玉板高浮雕朝贡场景,安放于番莲纹屏座上。“万国来朝”主题与清宫节庆密切相关,外藩使节的来朝仪式常在元旦等日子举行。乾隆时期首见融合职贡与时令画元素的作品,这件是传世的清代玉器中罕见刻有“万国来朝”题字之器物,彰显了其弥足珍贵之处。

陆率斋藏品

●张大千临石涛《秋林人醉图》(1899-1983)

张大千的治艺之路取径传统,尤以石涛着力最深,临仿之作几可乱真。张大千 “大风堂”旧藏石涛的《秋林人醉图》,曾屡次临摹,此为其一。全幅笔墨多变,浓淡干湿兼施并用,皴擦点染相辅相成,更以朱色点树,赭红薄染,烘托醉人秋意,石涛清逸恣肆之韵跃然纸上。

达文堂藏品

●五彩百子图盖罐(清顺治)

此罐短颈丰肩,腹下微俭,配宝珠纽盖,罐盖形似将军头盔,故世称“将军罐”,为明清时期典型罐式。所饰百子图承袭晚明时期地方窑场富民间生活气息的装饰风格,人物面部则以褐黑勾勒,器肩加以一周青花冰裂纹作间饰,展现出顺治时期的风尚。

来源:汇客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