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让非遗技艺变出真金白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06 12:17 1

摘要: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陈志洋 通讯员刘海波 王立凤)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剪纸艺人的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便呈现在眼前,这是丰宁非遗剪纸的魅力;一块块普通的铜板,经过艺人用锤子和錾子敲打錾刻,变成了一幅幅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精美画作,

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陈志洋 通讯员刘海波 王立凤)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剪纸艺人的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便呈现在眼前,这是丰宁非遗剪纸的魅力;一块块普通的铜板,经过艺人用锤子和錾子敲打錾刻,变成了一幅幅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精美画作,这是宽城非遗铜板浮雕画的别样风采;一块块枯木、树根,在根雕艺人一刀一刻地精雕细琢间,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与深刻的内涵,这是隆化非遗根雕的自然之美……

近年来,承德坚持让非遗保护“沉下去”、技艺“活起来”,让全市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走进丰宁布糊画的创作工坊,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的艺术世界。创作者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绸缎、布料、木料、纸张等材料精心搭配、巧妙组合,通过剪、刻、包、缠、镶、绣等十几道工序,一幅幅色彩斑斓、立体感十足的布糊画跃然眼前。那精美的龙凤呈祥图,龙的鳞片栩栩如生,凤的羽毛丝丝分明,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据了解,丰宁布糊画源自满族传统风俗,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创新发展,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还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现如今,从丰宁布糊画、丰宁剪纸,到宽城背杆、宽城铜板浮雕画,再到隆化根雕、树皮画和王氏宫绣,一个个非遗技艺真正成为凝聚城乡、对话世界的文化名片。

在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承德还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具有市场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在生产实践中加以保护。

在隆化王氏宫绣工作室,绣架林立,丝线翻飞,绣娘们一派繁忙景象。数十位绣娘端坐绣架前,银针穿梭如蝶,彩色丝线在绸缎上勾勒出精美的纹样。

“很多姐妹一开始连针都拿不稳,但只要肯学,几个月就能上手接订单。”王氏宫绣传承人王淑芳介绍,一开始她就从最基础的拿针手法教起,逐步传授齐针、套针、打籽针等复杂针法。目前,已累计培训妇女800余人次,其中300多人成为专业绣娘,月均收入超2500元,技艺精湛者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氏宫绣已成为隆化妇女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银针起落间,绣娘们不仅绣出了精美的作品,更绣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非遗技艺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富民强县双赢的新路子。

据介绍,近年来,承德市不断激活非遗文化资源的内在生命力,在传承和实践中保护,让非遗文化充满活力、有序发展,把非遗项目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建起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工坊,为掌握技艺的人员提供相关就业及创业增收机会,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助推乡村振兴。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