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 | 关注网络安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8:49 1

摘要:“挂暗链,特定网站每条100美元,普通网站每条50美元……”今年初,在广东有稳定工作的吕某,与境外犯罪团伙勾结,用黑客技术非法入侵某系统后台,植入涉黄链接进行引流,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赚”了6000多美元。

拍案|关注网络安全之一:吃“技术饭”?别成了“技术犯”!

对普通人来说,哪些网络犯罪就藏在我们身边?面对网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怎样避免卷入网络犯罪?

近日,记者采访多地公安机关和法院,为你起底破坏网络安全的新手法、新动向,帮你擦亮双眼,安全上网。

砸了“金饭碗”,收获冰冷的手铐

“挂暗链,特定网站每条100美元,普通网站每条50美元……”今年初,在广东有稳定工作的吕某,与境外犯罪团伙勾结,用黑客技术非法入侵某系统后台,植入涉黄链接进行引流,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赚”了6000多美元。

不久,吕某又将黑手伸向武汉一家公司开发的社交平台小程序。他利用黑客工具扫描漏洞,上传木马程序夺取后台控制权,在其中植入涉黄网页链接。正是这条“暗链”,触发湖北武汉网警的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3月18日,武汉网警前往广东,对吕某实施抓捕。落网时,吕某电脑还登录着云服务器,运行着各类黑客惯用的木马等工具。

这是犯罪嫌疑人吕某(中)被抓获归案。(武汉市公安局供图)

经查,自今年2月以来,吕某总共入侵全国多地80余个网络系统后台,非法植入涉黄链接。这些非法链接还涉嫌服务下游电诈分子的犯罪活动,帮助境外犯罪团伙获取用户手机权限和个人信息,有针对性地设计“剧本”、实施诈骗。

案件侦破后,武汉网警迅速向全国80余家相关单位发出安全预警,并督促涉事平台修复漏洞。目前,犯罪嫌疑人吕某因涉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武汉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我的技术就像菜刀,凭啥追究我?”

4月11日,武汉网警接到上海某科技公司报案称,两个月前,公司旗下社交平台突然涌现1.7万余个“僵尸”账号,大量推送涉黄、涉赌等引流广告。

网警循着软件信息链,迅速锁定一款技术软件及其开发者袁某。经查,为挣快钱,计算机科班出身、凭技术“吃饭”的袁某于2024年底开发出一款技术软件,能绕过平台的登录验证机制,无需手机号实名绑定即可自动批量登录海量账号,进行评论、点赞、群发私信等操作。

“基础版月费3000元”“高级版4090元”袁某将软件服务明码标价,用户交的月费越多,解锁的功能越多。他还能针对不同社交平台防火墙的更新换代,及时开发新版本跟进破解。

“我的技术就像菜刀,人家买回去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凭啥客户犯罪,要来追究我?”4月16日,武汉网警将袁某抓获归案,审讯室内,袁某为自己开脱辩解。

这是犯罪嫌疑人袁某(中)被民警现场抓获。(武汉市公安局供图)

“你的‘生意’,本质上是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和工具。”民警向袁某展示了相关证据链,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本质和社会危害。在事实和法律面前,袁某最终无法抵赖。

技术尖子,更要穿上“法律铠甲”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犯罪主体年轻化趋势明显。湖北省公安厅数据显示,在2025年以来打击查处的网络信息技术犯罪嫌疑人中,40岁以下占比近78%。其中,掌握一定网络技术的无业人员和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占比较为突出。

网络技术犯罪还逐步呈现团伙化、专业化特点。据警方介绍,整个犯罪过程被拆解为多个环节,由境内外不同犯罪团伙分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环节的犯罪分子都会针对性研究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软件工具,在社会上广泛招募“兼职人员”,以此转移警方的注意力和规避相关法律风险。

“抢票、批量注册、破解验证码是常见的非法开发目的。”武汉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办案负责人表示,一些年轻的技术狂热者,渴望在圈内证明自己,反而被不法分子利用。

2023年12月,出于好奇和炫技心理,自学成才的四川“00后”青年刘某某,侵入某游戏公司服务器,删除、修改了该游戏公司在用户社区播放的两个游戏角色宣传视频,还利用公司的服务器非法搭建网盘,免费分享给网友用以上传、存储文件,给公司造成损失。

这是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入侵游戏公司服务器案件的庭审现场视频截图。(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供图)

经估算,刘某某给游戏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10万元,后已全部退赔。5月27日,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刘某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无知也不是违法犯罪的借口。真正的技术高手,是用技术保卫网络安全,而不是破坏它。越是手握高精尖的技术,越是要主动学习法律和网络安全知识,为自己穿上“法律铠甲”,方能大展身手、实现个人价值。

拍案|关注网络安全之二:换脸、代过、写代码……AI很“忙”,别当法“盲”!

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一些新型违法犯罪行为开始冒头,给网络空间安全和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记者采访多地公安机关,揭示犯罪手法,提升防范意识。

学AI,竟为“换脸”行骗

“你们公众号怎么开始推荐投资理财App了?靠谱吗?”今年6月10日,某机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打开公司公众号评论区,却被一连串粉丝留言惊出了一身冷汗。

工作人员发现,其运营的公众号不知何时竟发文称即将停更,并号召粉丝关注另一个投资理财类账号。工作人员尝试登录账号后台,发现不仅密码被修改,连公司法人代表信息都被篡改了。

意识到事态严重,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报案。这也是湖北省首起利用AI换脸技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案。

顺着线索追踪,专案组很快锁定了远在山东潍坊的犯罪嫌疑人阿成(化名)。

站在民警眼前的阿成,衣着朴素,从事大棚种植,一度令警察怀疑追错了人。但对其住所搜查时,办案民警通过技术手段从其电脑已删除的电子数据中,找到了大量AI换脸素材及非法所得的虚拟货币。

图为被抓获的阿成(中)。(武汉市公安局供图)

原来,阿成本是美术技工,嫌寻常做图收入不高,就改行务农,又动了做AI图挣“轻松钱”的歪脑筋。

2022年5月,他在外网接触“人脸代过”灰色产业,加入相关群组后,先在各类小型电商平台接单制作人脸图像,每张收费200元;随着技术提升,他掌握了生成动态人脸视频的方法,“报价”也水涨船高,破解一张AI动态的人脸最高能卖到1000元。案发时,已非法获利40余万元。

“跑马机”作弊成黑产

还有不法分子瞄上培训学时,用AI帮人“打卡”。

今年3月,重庆警方侦查发现,一些驾校学员无需实际练车即可刷满学时,背后是不法分子使用“跑马机”并结合AI技术实施作弊。这一犯罪链条涉及生产、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已形成黑色产业。

什么是“跑马机”?重庆市南岸区公安分局网安支队民警介绍,这是利用汽车脉冲信号原理制作的设备,其核心功能是通过侵入并篡改驾培计时系统,并运用AI技术模拟学员动态人像,达成伪造培训记录目的。

通过涉案资金追溯显示,利益链条的源头是驾校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以提供“快速拿证”为噱头,吸引学员大量报名缴费获利。与此同时,上游负责销售“跑马机”的黑代理商也获利不菲。此外,部分驾校还外接订单“代打卡”获利,其规模化运作模式显示,涉“跑马机”犯罪已演变为机构化犯罪。

截至目前,重庆警方已打掉涉案违法犯罪团伙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0名,查扣“跑马机”设备384台,查处涉案驾校34家。

AI写代码,竟成了黑产源头

今年2月,重庆万州区网安部门发现,辖区犯罪嫌疑人王某针对某社交软件开发群控程序。经调查,一个使用黑产软件从事各类违法犯罪的团伙浮出水面。

据万州区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介绍,大专学历的王某自学掌握相关技术后,开始招募多名同伙用AI技术编写程序代码,制作各类黑产应用程序。这类黑产软件无需使用官方客户端,即可直接与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具有“多开”“群控”“批量管理”等功能,可实现批量发送消息、红包等操作。

图为重庆市网安干警正在研判案情。(重庆市公安局供图)

令人惊讶的是,王某还根据下游团伙的犯罪需求,“定制”出各种黑产软件,成为赌博、网络水军、电诈等多个犯罪链条的技术源头。

比如,一到案的犯罪嫌疑人曾是电商从业者,因觉得来钱慢,便与王某技术对接,“转行”专门从事刷单水军活动,其在城中村租下一套房子设立“工作室”,招募多人加入。抓捕时,警方在房间里当场查获多台用于作案的电脑和手机。

目前,专案组已顺藤摸瓜,先后打掉位于重庆、福建、江苏等地从事黑产软件开发及网络水军犯罪团伙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查获各类黑产程序软件25个,查扣资金500余万元,作案电脑、手机100余台。

AI时代已来临,新技术能做的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想象力。但筑牢安全底线的第一守则就是:AI可以很“忙”,但使用它的人不能法盲。掌握AI技术的专业人员,切勿因贪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同时各方应加强技术监管,进一步完善生物特征检测等AI时代的防伪技术,强化落实对个人隐私和信息的技术保护和法律责任。

拍案|关注网络安全之三:骗子对你“火辣辣”,咱心里可得“防有诈”

商家赠礼让你微信扫码,靠不靠谱?网恋没多久就要借钱,有没有猫腻?“免考包过,直出驾照”的群,能加么?

网络诈骗的难防之处,在于它总披着“温情”或“诱惑”的外衣。记者近日采访多地法院,通过身边的真实案例,提醒大家擦亮双眼,心里绷紧“防有诈”这根弦。

热情送你小礼物,小心有“诈”!

“美女,你气质好好,送你一个礼物!”“帅哥,你像模特,拿着我们的产品给做个推广”……近年来,城市广场、路边摊位上赠送“小礼品”的推广活动,套路越来越多,最常用的就是“夸夸夸”。

面对从天而降的“馅饼”,再加上热情如火的话术,不少人就算知道是套路,还是会有点动心。但在陕西、甘肃两省多个市州县,一个线下“送水杯”活动,竟牵出一件网络诈骗大案。

这是咋回事?在线下拿个水杯,咋还招上网络诈骗了?

原来,加入电诈群的河北无业人员赵某鹏和同伙,在群里上线的指使下,流窜至陕、甘两省多个人员密集的广场、街市摆摊,以“商家做活动送水杯”为由,甜言蜜语骗取群众信任,用他们的手机向多个亲友群发送“网上做手工”兼职刷单类二维码,又删除操作痕迹,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别以为“小疏忽”不会酿大祸。2025年1月4日,甘肃武山县城关镇居民康某某就不小心成了诈骗分子“工具人”:他的微信群里被发了一条“十字绣,穿手串,在家干活,计量计酬”的涉诈信息,致使该镇一位居民被诈骗12万余元。

甘肃省武山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赵某鹏及同伙在两省10多个市州县以“送杯子”行网络诈骗,向800余个微信群内转发涉诈信息3千余条,共计获利3.8万余元,均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办案法官王永红提醒,切记不要把手机交给陌生人操作,不明二维码不要扫,不要因为线下的甜言蜜语、小恩小惠,反而招来网络诈骗的“锅”。

甜蜜网恋变巨债迷宫,心凉凉

一场始于虚拟世界的甜蜜“邂逅”,最终在庄严法庭以债务纠纷唏嘘落幕。

2023年11月,黑龙江省“00后”女子刘某某在网络游戏中结交男友许某。同年12月,许某即开始向刘某某开口借款。沉浸在感情中的刘某某没多想,分三次转给许某4万余元。

为“深化感情”,一个月后许某甚至远赴哈尔滨,与刘某某开启同居生活。一场“甜蜜陷阱”由此开端。

同居期间,许某以工程项目急需资金周转等理由,频频向刘某某求援。被爱情与承诺冲昏头脑的刘某某,不惜通过多个线上借款平台高息借贷,甚至向父母、哥哥等亲友举债,倾尽所有,累计转借给许某24万余元。

面对不断增加的债务,在家人劝说下,刘某某和许某分手。但不等刘某某追要欠款,许某就失联了。最终,刘某某将许某告上法庭。

法院认定,许某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款项性质为赠与或其他非债关系,判处许某于判决生效10日内向刘某某偿还全部借款。

“感情可以结束,但合法债务不容逃避。”黑龙江省绥北人民法院红光人民法庭庭长李贺军建议,年轻人对待网络交友要慎重,哪怕是对虚拟空间认识的亲密爱人,也要有基本的风险意识。大额借贷务必留存书面凭据,切勿因一时“上头”人财两空。

网上“免考包过,直出驾照”,都是骗局

看到网上有“免考包过,直出驾照”的广告,能信吗?吉林省梅河口市人民法院近期审结的一起案件,揭开其中“套路”有多深——

被告人邱某先给大量实名认证的微信号“养号”,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加了很多好友和群;再用两年多时间,以“驾校教练员”身份,在朋友圈发布“免考拿驾照”的虚假信息,打造人设。“戏”演足了,“饵”撒下了,朋友圈里不明真相的群众里,有人从观望变成深信不疑,最终“上钩”。

深究下去,这是一套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诈骗链条。

邱某的上线,是卖实名微信号的被告人向某。据查明,向某以每个290元的价格,向邱某出售了322个实名认证的微信号码,获利9万余元。其实,这些微信涉及的真实个人信息都是他从网上非法购得,再据此购买手机号码注册微信、进行实名认证。

取得受害人信任后,邱某就开始发送虚假考试成绩单、驾驶证图片,并以收报名费、科目考试费名义,先后骗取18名受害人共计31.7万余元。

近期,法院判决邱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向某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梅河口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钱程提醒,不轻信“免考办证”类广告,哪怕是实名朋友圈信息,也要提高防范意识。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