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往届相比,2025年的会议氛围显得尤为凝重——距离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仅剩五年,而全球行动仍远远落后于承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气候周将主题定为“Power On”,明确呼吁各方将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
9月的纽约,空气中弥漫着紧迫与期待。
一年一度的纽约气候周(Climate Week NYC)如期而至,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商界领袖、政策制定者与民间社会代表。
与往届相比,2025年的会议氛围显得尤为凝重——距离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仅剩五年,而全球行动仍远远落后于承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气候周将主题定为“Power On”,明确呼吁各方将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这场全球气候盛会上,世界经济论坛GAEA项目、二十国集团基金会平台F20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研究项目邀请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共同支持举办了“预见未来——合作共建全球气候行动”主题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企业、学界和公益领域的代表。
论坛直指当前气候行动的核心挑战:如何打通从承诺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全球绿色能源领军企业,华宝新能受邀出席本次论坛,与联合国全球脉动组织(U.N Global Pulse)亚太区办公室主任Ahmed El Saeed、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可持续政策与管理研究项目教授、首席研究员Christoph Johannes Meinrenken等重量级嘉宾同台,共同探索慈善力量推动气候行动的新路径。
纽约气候周上的中国声音
贯穿此次国际会议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界气象组织(WMO)2025年1月发布的报告指出,2024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首次突破工业化前水平1.5°C的临界阈值。今年以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美国加州遭遇严重干旱与大规模山火肆虐,随后韩国发生史上最严重的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4.8万公顷。面对严峻形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于3月再次发出紧急呼吁,敦促各国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转型。
应对这场复合型危机,仅靠政府力量已显不足。企业,特别是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企业,正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科技企业和能源企业纷纷走到台前。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绿色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8%。在储能、光伏等细分领域,中国企业已逐步从技术追随者转向创新引领者。
然而,当技术优势确立后,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清晰传递中国创新背后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如何将硬核技术转化为具有全球公信力的解决方案?
在圆桌论坛环节,各方聚焦于如何突破传统慈善捐赠模式,通过创新协作机制催化规模化气候解决方案,讨论涵盖了从灾害应急响应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前沿领域。
华宝新能代表王雪佳在分享时表示:“我们的使命是让绿色能源无处不在。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所做的一切的独特驱动力,帮助我们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她进一步强调:“Power On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将商业网络转变为可复制的公共产品解决方案,让清洁能源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
没有空谈理念,华宝新能选择用产品说话。目前,其产品已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近600万台。这家将“让绿色能源无处不在”作为使命的企业,正在用技术重新定义企业参与公益的方式。
从灾害应急到生态保护,技术公益的另一种价值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向善不再只是口号。华宝新能探索的路径是:让技术产品本身成为问题的答案。这一逻辑在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两大场景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在灾害响应中,技术公益的价值最为凸显。2025年加州山火期间,华宝新能捐赠的光充户外电源为灾区提供超过72小时的持续电力保障;在西藏日喀则地震救援中,设备在海拔4000米高原稳定运行;广东韶关防汛救援中,新一代户外电源凭借“42分钟充至90%”的快充功能,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生态保护领域,华宝新能的解决方案同样精准应对了传统能源的痛点。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保护濒危动物黑脚雪貂时,面对传统柴油发电机噪声大、易惊吓动物的问题,华宝新能提供的Jackery电小二光充户外电源以静音、零排放的稳定供电,确保了疫苗注射工作的顺利开展。WWF专家Noelle Guernsy指出,这种技术支持“不仅提升了保护工作的效率,更展现了绿色科技在生态领域的创新价值”。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可可西里的实践。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腹地,生态巡护长期面临电力供应不稳定的挑战。2024年10月启动的《守护守护者·2024》公益项目中,华宝新能通过便携式太阳能板和户外电源,替代了传统的燃油发电机,为巡山队员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电力支持,不仅解决了巡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也为高原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些场景化应用的背后,是扎实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以旗下电小二安全快充户外电源3000 Pro 2为例,其采用亿纬锂能汽车级磷酸铁锂电芯,搭载新一代Chargeshield 2.0™安全快充技术,实现AI变速高效用电管理;通过引入新能源汽车级CTB一体化技术,将电芯组与机身骨架深度融合,较上一代产品重量减轻43%,相比同容量产品体积缩小47%,首次实现3度电容量与轻量化、便携性的统一。
从灾害现场到高原腹地,华宝新能通过将专业技术与公益需求深度融合,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有力的观点:好的产品,本身就是公益的有效载体。
一家中国企业的全球公益朋友圈
如今,从单一项目到全球网络,华宝新能正将技术公益的温度带到世界更多角落。
“我们选择合作伙伴,最看重的是价值观一致。”王雪佳这样阐述他们的合作理念。这家从深圳起步的企业,带着在国内项目中积累的经验,正通过一次次扎实的跨国合作,让中国技术实实在在地助力全球生态保护。
在国际救援领域,华宝新能加入了国际救援委员会(IRC)组织,成为全球重大灾害救援的支持提供者;同时,企业还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达成官方合作,共同探索创新性应急救援方案。
在生态保护方面,华宝新能的合作伙伴同样遍布全球,除了与WWF合作保护濒危物种外,企业还积极响应中国绿化基金会、4Ocean等组织的号召,参与“百万森林计划”“海洋清理计划”等公益活动。
海洋保护是另一个重要领域,华宝新能作为4Ocean的官方合作伙伴,不仅帮助清理海洋塑料垃圾,更重要的是为全球十多个清理点提供绿色电力支持。
这些国际合作背后,是华宝新能日益成熟的全球化运营体系。目前,其在美国硅谷、日本东京、德国杜塞尔多夫、澳洲墨尔本等地设有分支机构,通过60多个官网独立站及第三方电商平台,入驻HomeDepot、Costco等超1万家零售门店。
技术没有国界,关怀亦无远弗届。华宝新能的实践表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不仅可以是产品的出海,更可以是解决方案的落地与价值认同的构建。
如何让绿色能源走进千万家庭?
纵观华宝新能的公益行动与商业战略,始终围绕同一目标展开:让绿色能源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这一愿景清晰地体现在企业产品的演进历程中。公司从便携储能设备起步,解决户外用电痛点;随后推出DIY小型家庭绿电系统、XBC美学曲面光伏瓦,形成覆盖家庭备电、户外休闲到建筑能源供应的全场景的能源解决方案。
“家庭能源与细分市场并非二选一,”王雪佳解释道,“它们本质上是同一套技术能力在不同场景的自然延伸。”
而技术积累是这一切的基础。截至2025年上半年,华宝新能累计申请全球专利1939项,构建了研发、生产、品牌、零售与服务于一体的端到端模式,并获《时代周刊》百大发明奖、SEAL可持续发展奖等国际奖项。
让绿色能源更好、更快、更便捷地被使用,只是第一步。华宝新能还在两个维度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对内,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工厂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建立高效环保的绿色制造模式;对外,通过降低使用门槛、提升产品体验,改变人们对绿色能源的认知,让清洁能源从专业领域走向日常生活。
以2024年推出的全球首款XBC美学曲面光伏瓦为例,其实现了“设备融入建筑”的创新突破。在浙江古村落改造项目中,这种光伏瓦在完美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为整村提供了清洁电力,让绿色能源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场景。
截至2025年6月30日,华宝新能的产品已累计实现碳减排124.3万吨,相当于种植84.3万棵树。
“过去14年,我们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让绿色能源从理想走向日常。”王雪佳表示。从户外应急到家庭日常,从单一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华宝新能用实践证明,商业成功与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纽约气候周的讨论已然落幕,但真正的挑战在于随后的行动。
华宝新能的故事,是中国企业用技术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切面:从提供产品到构建解决方案,从灾害应急到生态守护,让可靠的技术成为答案,这或许就是科技向善最有力的形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