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咸安区横沟桥镇:荒地上长出的新希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9:15 1

摘要:“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农民丰收节上的歌,总是那么宏亮。金秋的风,把歌声飘到袁铺村的田垄,歌声也唱出了新农人陈绪娇的心声,他直起腰,情不自禁地跟着惬意地唱起来。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农民丰收节上的歌,总是那么宏亮。金秋的风,把歌声飘到袁铺村的田垄,歌声也唱出了新农人陈绪娇的心声,他直起腰,情不自禁地跟着惬意地唱起来。

刚刚,他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拨开叶片,指尖蹭过土壤——那是一种带着潮气的松软,是他这两年最熟悉的触感。皮肤早被晒成了深褐色,裤脚沾着泥点,远远望去,和地里耕作的老农没什么两样,可仔细看他眼里的光,那是带着科技劲儿的笃定,是属于“新农人”的特殊神采。

37岁的陈绪娇,是土生土长的横沟桥镇杨畈村人。曾经,他外出闯荡,在工程行业打拼多年。然而,每次回乡,看到村里大片土地撂荒,他的心里堵得慌。2024年,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流转了袁铺村、孙田村、杨畈村、凉亭垴村四个村共1200亩土地,投身农业,成立了湖北晟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消息传出去,村里不少人都劝他:“绪娇啊,农业可不是好干的,投入大、周期长,还得看天吃饭,你这是何苦?”陈绪娇只是笑,黢黑的脸上露出两排白牙:“搞农业就是与天斗,可我偏想试试,能不能斗出点不一样的来。”

他选的地,大多是别人不愿碰的旱地。有人不解,问他为啥专挑“硬骨头”啃,陈绪娇有自己的想法:“旱地能种好,别的土地就更不在话下了。”最初,他把目标放在了中药材和高粱种植上。中药材金贵,对土壤、水分、温度都有讲究,尤其是白术和桔梗,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无归;高粱虽说耐旱,可在旱地种出高产,也没那么容易。陈绪娇心里没底,却没打退堂鼓,他买了一摞又一摞农业书籍,白天泡在地里观察,晚上对着书本琢磨,遇到不懂的,就去市区找农业专家请教,回来时往往已是深夜,可他还会打着手电去地里转一圈,看看作物的长势才放心。

刚开始种白术的时候,陈绪娇栽过跟头。有一次,因为没掌握好浇水的量,一批白术苗刚冒芽就蔫了大半。看着地里枯黄的小苗,他蹲在田埂上,心里又急又疼。那天傍晚,他在地里待了很久,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后来他才知道,旱地的土壤保水性差,浇水不能贪多,得少量多次,还得根据天气调整频率。从那以后,他在地里装了土壤湿度传感器,手机上就能实时看到数据,什么时候该浇水,浇多少,心里都有了谱。为了保证中药材的品质,他坚持人工除草,不用除草剂。夏天太阳毒,地里温度能到四十多度,除草的工人都怕中暑,陈绪娇就跟着一起干,手里的锄头没停过,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砸在土里能晕开一小片湿痕。有人劝他雇人就行,不用自己这么累,他却说:“中草药就像养孩子,得自己上心,才能长得好。”

陈绪娇的地里,藏着不少“高科技”。走进晟丰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再也看不到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全智能化播种机在地里匀速前进,每一粒种子的间距都精准到厘米;无人机在空中盘旋,镜头实时传输着作物的长势,哪里有病虫害,哪里缺水缺肥,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数控系统自动调节水肥配比,智能喷灌系统喷出的水雾细密均匀,每一株苗都能“喝”到恰到好处的水。“这台播种机花了8.8万,是目前最先进的型号。”每次有人来参观,陈绪娇都会指着身旁的农机,语气里满是自豪。过去一年,他投入100多万元,其中50多万都用在了购置现代化农机设备上,旋耕机、撒肥机、无人机、洒水车……满满当当摆了一院子。就连喷灌系统,他都迭代了三套,前两套要么出水不均匀,要么不耐旱,直到第三套,才终于找到最适合当地气候的方案。

有一回,村里的老周路过基地,看到无人机在天上飞,好奇地凑过来问:“绪娇,这玩意儿能种好地?”陈绪娇笑着把老周拉到屏幕前,指着上面的作物长势图:“周叔,您看,这地里哪块缺水,哪块缺肥,它都能看出来,比咱们凭经验判断准多了。”老周凑过去一看,屏幕上的绿色地块里,果然有几处颜色偏黄,陈绪娇接着说:“等会儿它就能精准施肥,不浪费,还能提高产量。”老周点点头,忍不住感叹:“现在的农业,跟咱们以前真是不一样了。”

除了中药材,陈绪娇还在旱地里种起了高粱。他选的是再生高粱品种,一年能收两季。2025年夏天,1300多亩高粱长得秆粗叶茂,风一吹,沉甸甸的高粱穗晃来晃去,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村民们路过,都忍不住停下脚步赞叹:“以前这光秃秃的旱地,没想到还能长出这么好的高粱!”陈绪娇看着地里的高粱,心里也乐开了花。他掰着手指给大伙算收成账:“单季高粱亩产600斤,二季达900斤,平均亩产800斤,按现在的市场价,预计能有180万的收入!”

可高粱种植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有一年夏天,连续一个多月没下雨,地里的土都干裂了,高粱叶子也蔫了不少。陈绪娇急得睡不着觉,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查看,晚上披着星光回来。为了给高粱补水,他调来洒水车,亲自跟着浇水,有时候忙到凌晨三点,困了就在车里眯一会儿,天亮了又接着干。还有一次,地里闹病虫害,高粱叶子被啃得千疮百孔。陈绪娇赶紧请来农业专家,一起制定除虫方案,背着药桶在地里喷药,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又被太阳晒干,反复几次,身上都结了层白霜。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既然选了这条路,再难也得坚持,我不能看着它们出事。”

从工程行业跨界到农业,陈绪娇坦言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他对土壤特性、作物习性一窍不通,就自己留种培育,记录不同地块的土壤数据,调整灌溉方案,甚至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定制专用农机具。“种好中药材是人道,价格周期则是天道,凡事尽人道、循天道,才能有好收成。”陈绪娇深知这个道理。为了了解中药材的市场周期,他专门研究了近几年的价格走势,比如白术,上一个价格高位在2024年,从70元/公斤涨到200元/公斤左右,2025年又跌至40元到70元/公斤,而白术种植的平均成本1.2万元/亩,按亩产500公斤干货算,每亩利润在1万多元。

最近,陈绪娇又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国武汉中药材交易中心”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天大道建成,近期就要开业了,以后对接市场、了解行情更便捷,渠道也更直接了。陈绪娇盘算着,等交易中心开业了,就去实地考察,争取把自己的中药材推到更大的市场。

如今,陈绪娇的合作社越来越红火,他心里还有个更大的想法——带动周边的乡亲一起干。他常说:“农村大有可为,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农业不是只能靠天吃饭,靠科技、靠创新,荒地里也能种出‘金疙瘩’。”他把自己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边农户,教他们怎么用智能设备,怎么判断土壤湿度,怎么防治病虫害。有村民想跟着种高粱,陈绪娇就帮着选种、找销路,还承诺回收他们的收成,让大伙没有后顾之忧。

夕阳余晖,陈绪娇站在田埂上,看着智能灌溉系统开始作业,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一道美丽的彩虹。风再次吹过田垄,带着高粱和中药材的清香,拂过他黢黑的脸庞。他不起眼的个头,却像一棵扎根在黄土地里的白杨树,坚定而挺拔。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他用科技和汗水,浇灌出了希望的种子,也让更多人看到,“新农人”的力量,能让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未来的日子里,陈绪娇还有很多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引进更多优质品种,带动更多乡亲加入现代种植行列……他相信,只要敢想敢干,只要坚持用科技武装农业,这片土地上,还会长出更多的“金疙瘩”,还会孕育出更多的新希望。而他,会一直扎根在这里,做这片土地最忠实的耕耘者,做“新农人”最坚定的践行者。

编辑:赵雯欣

来源:湖北经济新闻网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