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以来,我国坚持将恢复和扩大消费置于宏观调控优先位置,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商务部等9部门9月16日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优化服务消费统计方法。加快推进分地区服务零售额测算工作,客观反映分地区服
文/《清华金融评论》周茗一
2025年以来,我国坚持将恢复和扩大消费置于宏观调控优先位置,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商务部等9部门9月16日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优化服务消费统计方法。加快推进分地区服务零售额测算工作,客观反映分地区服务消费发展情况。创新统计监测方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消费监测分析。
我国坚持恢复经济和扩大消费
202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明确通过发行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设立专项资金,对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以旧换新及数码产品购新给予直接补贴,其中中央财政按照东中西部85%~95%的分档比例承担支出责任,为地方政策腾出加码空间。
部委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配套细则,将家电补贴品类由8类扩展至12类,新增净水器、洗碗机、微波炉、电饭煲等;首次将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纳入补贴目录,单件补贴限额500元,并要求电商平台同步开设政府补贴专区,实现线上立减、线下直补同质同效。
地方层面,各省(区、市)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叠加安排预算,形成“中央+地方+企业”组合包。汽车报废更新:中央资金最高补贴 2万元/辆(新能源)或1.5万元/辆(2.0 L及以下燃油车),部分省市再叠加地方补贴、车企让利、免息贷款等,综合优惠普遍可达 2–3 万元/辆,极个别促销案例突破 3 万元,但未见官方文件确认 3.5 万元上限。家电以旧换新:国家统一按销售价15%(2级能效)或 20%(1级能效)给予补贴,单件封顶 2000 元;地方可在此基础上追加消费券或叠加企业折扣,实际优惠比例普遍不低于 15%。配套措施: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合肥、苏州等地已启动专项资金,同步发放消费券、提供免息分期、新增新能源牌照指标、赠送充电权益等。
同时,主要汽车生产企业主动承担政策性兜底责任,对未能享受地方补贴的用户给予企业补贴,形成“中央—地方—企业”三级联动、互为补充的激励闭环。上述政策自一季度集中落地以来,对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推动高能效和智能产品渗透率提升、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升发挥了显著作用,为2025年宏观经济实现预期增长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商务部等9部门9月16日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包括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文博场馆、景区营业时间,优化预约方式,鼓励推行免预约,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等,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服务消费需求。
在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方面,《措施》提出,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打造一批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培育一批新型消费龙头企业。
在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方面,《措施》提到,吸引更多境外人员入境消费。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和通讯、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措施,为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员签发5年多次签证。
《措施》还提出,拓展数字服务消费,鼓励电商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服务消费场景,支持生活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广运营。开展“人工智能+消费”典型应用案例推荐,持续打造信息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
在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方面,《措施》提出,综合运用货币信贷等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可持续支持服务消费。支持金融机构针对服务消费经营主体特点和融资需求,创新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多元化服务消费场景、集聚区和相关重点项目建设支持。
除上述四个方面,《措施》在健全统计监测制度方面提到,优化服务消费统计方法。加快推进分地区服务零售额测算工作,客观反映分地区服务消费发展情况。创新统计监测方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消费监测分析。
《清华金融评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首要任务。2025年3月16日,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提振消费的顶层政策框架。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体现了进一步凝聚共识、拓宽思路,把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促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尽管我国消费市场的稳定增长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但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较2023年有所减弱。因此,补上内需短板,需要把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症下药、统筹施策。
在此背景下,《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4月刊聚焦“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主题,探讨如何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进一步惠民生、促消费,以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贡献绵薄之力。
表示,我们当下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问题,要由以往的投资和出口为主驱动的经济,转向创新和消费为主驱动的经济。消费结构性偏差的短板是一个很大挑战,解决好了就能转化为重要机遇,就能提供或许并不亚于房地产曾经提供过的新增长动能,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中速增长提供支撑。
表示,消费导向的科技创新应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财政支持科技赋能消费,不仅助力消费的提振,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让科技创新更可持续,对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财政促消费的作用是综合的,进而分析科技如何赋能消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财政如何支持科技赋能消费。
表示,消费驱动的本质,是一场关乎发展公平与明进步的深刻变革。当14亿人的消费潜力通过制度改革转化为发展动力时,我们所迎来的不仅是经济结构的优化,更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模式。这种模式重新定义了发展的意义,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不再是单纯的数据增长,而是让每个人在消费自由中实现全面发展,让社会在需求升级中迈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表示,首店经济是首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创造消费热点、激发消费热情、彰显创新能力。展望未来,看好线下零售渠道的高质量发展趋势,市场份额将向优势商圈、创新店铺集中,首店经济也将助力各地消费市场的繁荣。
表示,提振消费是2025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大国经济转型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经济预期、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等措施并行,提高整体消费倾向。同时,培育和开拓新消费赛道和场景,推动供给端优化与消费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表示,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当前我国面临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及国内需求结构重塑的挑战,消费能力和意愿不足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但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需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协同发力来提振消费。财政政策需在总量和结构上加力提效,优化央地财政关系,与金融政策保持一致性,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示,我国正迈向高收入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消费主体特征变化,消费进入结构转型的关键过渡期,蕴藏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建议有力有效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供需两侧着手,惠民生、促消费相结合,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表示,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消费,围绕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健全消费市场、提升消费品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未来进一步做好消费工作,要加快健全消费调控政策体系,并更加注重从新消费业态、新消费需求、新消费结构出发出台针对性政策,充分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全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
表示,内需是推动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澎湃动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把促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大力提振消费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于扭转2024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回落、内需及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下行的局面意义重大。
编辑丨周茗一 审核 | 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