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遇国庆,文脉续新篇。9月27日上午,菏泽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暖意涌动、笑语阵阵,一场以“双节同庆传民俗指尖技艺润童心”为主题的青少年民俗体验活动在此温馨启幕。辖区30余名6至12岁青少年欢聚一堂,在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手把手指导下,沉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时海彬通讯员 赵忠宇 王兰
中秋遇国庆,文脉续新篇。9月27日上午,菏泽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暖意涌动、笑语阵阵,一场以“双节同庆传民俗指尖技艺润童心”为主题的青少年民俗体验活动在此温馨启幕。辖区30余名6至12岁青少年欢聚一堂,在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手把手指导下,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近距离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为双节到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承文化根脉,培育时代新人。此次活动是佃户屯街道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基层、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精心设置面塑、泥塑、剪纸三大体验区域,创新采用“技艺实操+文化讲解”模式,让原本静静陈列的非遗技艺“活”起来、“近”起来,成为青少年可感、可学、可创的文化体验。
面塑体验区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陈素景亲授技艺。作为作品《牡丹仙子》入藏国家博物馆的非遗名家,她指尖翻飞间,彩色面团逐步化为憨态可掬的玉兔,揉、捏、搓、刻每一步技法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长期深耕校园面塑教育的“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李斌一旁辅助教学,针对孩子们操作中的难点耐心点拨,手把手调整面团造型,让非遗技艺在互动交流中变得生动可及。
泥塑体验区同样精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菏泽泥塑”代表性传承人、“齐鲁工匠”称号获得者赵东民坐镇授课,这位曾斩获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泥塑二等奖的匠人,以黄河胶泥为原料,手把手教孩子们捏制“中秋玉兔”。从揉泥塑形的力度把控,到玉兔神态的细节刻画,他反复强调“写实中见灵动”的创作理念。孩子们围坐桌前,眼神专注地跟随师傅的动作揉捏,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玉兔雏形在小手中渐渐成型,黄河文化的基因也在指尖悄然传递。
剪纸体验区里,曹州剪纸授课教师丁瑞丽一边示范裁剪技巧,一边细致叮嘱剪刀使用安全规范;街道志愿者穿梭于各区域,及时分发材料、解答疑问,全力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此次民俗体验活动,不仅为辖区青少年搭建起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的桥梁,让曹州面人、菏泽泥塑、曹州剪纸等本土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场”,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这既是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为涵养青少年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注入了鲜活力量。
来源:闽南风俗文化频道